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副标题: 文艺性调查初探
原作名: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译者: 田大畏
出版年: 1982-12-01
页数: 636
定价: 2.90¥2.95¥2.90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选译
统一书号: 10067-261
内容简介 · · · · · ·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古拉格群岛(上册)的创作者
· · · · · ·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 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 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45年,苏联诺沃西比尔斯克递解站。押解队接受一批犯人。正在依照案情点名。 “某某!”那犯人回答:“五十八条-1-甲,二十五年。” 押解队长感兴趣地问:“为了什么事判的?” ——“平白无故。” ——“你瞎说!平白无故?那都是判的10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不,魔鬼确实仍然是强有力的!我的祖国至今仍然是这样的:要想把这个国家朝着暴政的方向推一丈远,最多只需蹙蹙眉头,咳嗽一声就能做到。但要想把她往自由的方向哪怕只拉一寸,那也需要套上一百头黄牛,还得用棒子拼命打每一头,边打边喊:“看!往那儿拉!看!往那儿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古拉格群岛(上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旋涡 8.1
-
- 第一圈(上下) 9.3
-
- 唐才子傳校箋(第四冊) 8.9
-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八册) 8.9
-
- 想像的動物 8.8
-
- 让历史来审判 8.4
-
- 列王纪选 8.4
-
- 老人 7.1
-
- 蒲宁文集(第2卷) 9.1
古拉格群岛(上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5 条 )



阅读索尔仁尼琴——一篇十分精辟的评论


> 更多书评 95篇
论坛 · · · · · ·
和阿根廷的“永不重现”(nunca mas)一书有点像 | 来自moviejunkie | 2012-10-21 16:32:4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7 )
-
群众出版社 (2015)9.4分 1303人读过
-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2)8.9分 29人读过
-
群众出版社 (1996)9.2分 2718人读过
-
群众出版社 (2006)9.2分 154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选译 ([已注销])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RMR)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岊湬的书柜(2) (岊湬)
- 高于9的好书 (Jerr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古拉格群岛(上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wupeifan 2012-08-13 21:57:40
体制如何把普通人变成狗……
2 有用 一刀未剪的童年 2012-08-16 15:16:27
这个时代的羞耻在于忘记,忘记不只是背叛,而是种下返场的种子,多少次重演,从没有人如此犀利直白地戳中要害,那是前苏宣部的耻辱,却是俄罗斯民族的幸福。真因为有了那些对于苦难的追溯,才有了人性赤裸的表露,让后人更清醒地人性的卑劣之处。政治异化,有时不过是托辞。暴力寻租,在很多场合都有,
1 有用 春江水暖 2023-04-13 22:41:24 上海
内容详实,作为历史资料非常好。不过阅读起来就有些疲倦,悲伤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到后来已经不想读了,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了同情心。这是人类的悲剧,我更喜欢看到的是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而不是描写众多不同而相似的悲剧细节。后面两部也就不再读了
1 有用 宋阿慕 2008-08-02 15:56:21
体制。但除了体制可以说更好的么?
1 有用 isNull 2017-09-07 23:14:25
啃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