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屏风上的书评 (66)

malingcat 2006-07-16 15:23:53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毛姆的屏风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人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不分古今,莫辨日外。结果第一名毫无悬念地是莎士比亚,第二名则让西方人吃了一惊:Somerset Maugham。毛姆在西方正典中没有位置,一不留神就划归到“二流作家”行列,精英们不一定喜欢他,嫌他不够沉重;普罗大众也不一定...  (展开)
谢飞导演 2021-01-04 12:40:37

读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笔记二则

毛姆全集中这本游记吸引了我,看看作家平时是如何观察生活和记录资料的,对研究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秘密满有裨益的。1920年毛姆到达香港,开始首次四个月的中国行,一路从香港、上海、顺着长江抵达成都,又穿过北京到了沈阳。这本游记就是他回国后根据随时手记的素材编写而成,192...  (展开)
齐物秋水 2013-09-07 13:14:40

他者视域中的屏风掠影

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算不得是深刻的中国观察,毕竟他于1919年至1920年顺长江溯游而上的游历只有几个月的光景,对于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如何深邃的认知。毛姆很知趣及熨帖地将自己的这系列游历文章名之为“在中国屏风上”,即意味...  (展开)
wlhui 2008-02-28 21:33:13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做毛姆的同谋

《在中国屏风上》这个名字就好,是赏玩,又是隔阂。 看这本书,就会觉得作者,看大自然,总是带着孩童的眼光,充满好奇的凝望、欣赏,发自内心的赞美、热爱,而看人,却总是歪着头,斜着眼,可能叼支烟,一副玩世不恭却又洞若观火般,看出最优雅背后的最可笑,是讽刺的,嘲弄的...  (展开)
【读品】 2007-08-01 13:38:08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读品•细读】王晓:流年暗转,爱与青春相背叛

在中国屏风上,这个名字本身已经将我打动。在不大的封面上,是昏黄的背景。一个面相难过的中年妇人,站立在一根根向上竖起的鸢尾花的右面。她面容苍老憔悴,方形的脸,细长的凤眼,颧骨突出,嘴唇很厚,眼睛下面有着浓重的阴影,她似乎挽着髻。这张脸就是李小龙或者刘玉玲,也...  (展开)
艾小犀 2006-09-02 01:17:31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可是我想听你多说一些

读毛姆的这本书,一直读到合上书页,把书的封面封底又看了一遍,依然觉得是在阅读另一个国家的奇闻逸事。是的,“奇闻逸事”,很显然,这是毛姆,或者西方在东方最想寻觅的明亮宝石,碧绿翡翠。而作为读者——作为另一个“奇闻逸事”的捕捉者,一个出生在这“神秘”东方的东方...  (展开)
章台柳 2013-09-05 22:43:40

黄河岸边的罗曼司

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去远东的中国做了一次旅行。那个时候旧中国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很好,并不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去处。而毛姆决心进行这次旅行,则很明显有意要用艰苦横逆的经历来磨炼自己的毅力。 于是,在黄河岸边,他搭上了当地的一条民船,开始了一段艰苦的航行。白天,船工...  (展开)
里亚朵夫 2013-09-21 23:14:20

毛姆的中国视角

毛姆喜欢旅行。他曾两次去马来亚等地区,生活了10个月,写下了一本脍炙人口、充满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的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其实,在他第一次去马来亚等地之前,即1919年到1920年冬季,45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1500英里,《在中国屏风上》就是他此行的产物,58篇或长...  (展开)
Santa 紫霞仙子 2010-05-18 11:52:31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读书笔记]在中国屏风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4<漂泊者>p9:在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5<内阁部长>,p12:但对我而言,这次见面中最奇妙的是,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根本就是个恶棍,腐败渎职、寡廉鲜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是一个搜刮的高手,通过极其恶劣的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他是个虚伪、...  (展开)
阿拉雷 2021-08-23 00:14:44

读书笔记1673:在中国的屏风上

1920年毛姆来中国游历,写了这本游记,同查尔斯兰姆一样,他有着老派英国人的幽默,对于在中国作威作福的西方人,贪婪的中国官员冷嘲热讽,对于苦力这些底层阶层又要饱含深情,他同中国的戏剧家有过交谈,最重要的是他和辜鸿铭有过一次谈话,他们在重庆见面,一个代表见过世面...  (展开)
惘然 2020-03-20 00:37:04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曾经,一个外国人眼中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

《原野》开头,毛姆就写道:“……令我惊讶的是,心灵的眼睛会使我完全盲目,以致对感官的眼睛所目睹的东西反倒视而不见。一个人竟能完全被联想的法则所摆布,这让我自己很吃惊。”他写的是他走山路的感受。而这,也基本是我看描述性文字的感受。总是不免走神,眼睛看着看着,...  (展开)
夏了夏天 2019-05-26 19:09:13

《在中国屏风上》札记

严格意义上来说,尽管这本书是毛姆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来到中国所作,但它并不是本游记。且总体而讲,他也并不是写给中国人读的(毕竟我怀疑以当时情况来看,他也并不认为中国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读书),因此他是写着中国的故事说给英国读者去听的。 尽管我知道毛姆是一个人性...  (展开)
古十九 2011-09-13 17:03:44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啊,旅人

朋友打算国庆也去庐山。我讲了经验,再次赞美宾馆的露台,说,雾天的清晨,最宜披衣在露台的躺椅上读书。她笑道,你肯定后悔没有带书。 怎么可能! 再沉重的行李,再满的行程,我都会在箱包里塞上书。较之于担心所带的衣服不够厚、担心防晒霜不敌紫外线,我更担心书没带够。...  (展开)
iClaud 2009-03-13 21:12:24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看不见的中国

毛姆是我最喜欢的英国作家之一。他对人生,性格,命运这些难以捉磨的事物的理解,总有些独特和发人深省的地方,而这些难以逆料之处恰恰就是小说创作成功之道;他时时辛辣的文笔和反讽,会让任何题材都能轻松的被读下去;而他惯常以第一人称的旁观者来"入戏",既能增加代入感...  (展开)
萧莎 2007-06-20 20:02:16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

小随笔

很好看的随笔,写得很精道,不滥俗,不愧是大家。此书若干年前购自旧书店,1987年第一版,书价3元,湖南人民版。今日亦有再版,薄薄的小册子增肥至大开本,书价也翻了不止几倍。  (展开)
不动声色地 2015-05-03 11:17:53

有丰盈的灵魂相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这本书里,终于可以看到毛姆是如何描绘我熟悉的景致,如何评价我传承的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二十世纪的劳苦人民生活状态的了。依然犀利如锋。 印象深刻他的《天坛》《长城》,还有对蜀中的描写,以及孤儿塔、街道、大江、罗曼司,毛姆的景色描写从来不只是描写景色,经常...  (展开)
laodou 2014-11-21 22:54:10

譯得大体不错,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唐建清译本2013年版装潢雅致可喜。翻译得大体不错。值得推荐。 与原文对照来读,发现有些地方译的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哲学家》一篇结尾处的诗,第一首末句“悲哀啊悲哀,莫非爱情使你不再可爱。”原文为:   Sad, sad that love should make you   Unlovable. 此处并无“...  (展开)
孙珺 2013-10-07 20:07:05

有误读有隔膜却迷人的中国屏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没有写过什么宏伟巨制的毛姆,却总能把日常琐事和普通人的情感描绘得入木三分。有个豆瓣er评价他的话很逗:“毛姆这个水瓶座老头子,一生都在到处旅游且风流快活”,记录他一组中国之行叙事的#在中国屏风上#,正是他书写风格的突出体现。 虽然他自己说这本集子很难被成为一本...  (展开)
Zhonghua 2024-06-07 20:32:04

毛姆拜会辜鸿铭被智识碾压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哲学家》讲述了在1920年拜访学贯中西的辜鸿铭的经过。以刻薄著称的大作家毛姆见了辜鸿铭,几乎完全臣服于辜的学识。通篇描述的是辜鸿铭的长篇大论和毛姆几乎没有反驳之力的对话。 辜鸿铭,这位清末怪杰,精通多国语言,还获得了多个国外学位。他的贡献不...  (展开)
一颗提子 2024-05-02 19:40:48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版

纯手机敲打近千字…我对毛姆是真爱无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太精彩了太精彩了太精彩了!重要的话说三遍都不够!怕回头会忘,先抓紧写下(在书店读完那一刻火速买了实体书)。 如豆友所评,“看人刻薄,看时代温情”“更多是份悲悯”。毛姆的游记更侧重于“见闻”,写景状物式游记固然很美,记叙人和故事的游记更能窥见那些年国人的面貌和...  (展开)
<前页 1 2 3 4 后页> (共66条)

订阅在中国屏风上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