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经典通读》是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经典通读:西方哲学史》该丛书之一,是畅销世界的西方哲学教科书。
作者简介 · · · · · ·
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数学家、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也是本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之一。
罗素曾访问苏联,会见列宁;受梁启超邀请,他于1920-1921年间到中国讲学9个月,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推进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罗素热”风靡全国。
他一生著述七八十种,其大部分作品都能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其流畅清新的散文享誉甚高,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相信: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一种错误的世界观;而幸福是人的一种权利,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东西。在《幸福之路》中,罗索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娓娓地归纳出来,制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
目录 · · · · · ·
美国版序言
英国版序言
绪论
-----------------------------------------
卷一 古代哲学
· · · · · · (更多)
美国版序言
英国版序言
绪论
-----------------------------------------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第一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第二章 米利都学派
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
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
第五章 巴门尼德
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
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
第九章 原子论者
第十章 普罗泰戈拉
---------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
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第十五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第十九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二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第二十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二十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第一篇 教父
第一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士
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第五章 公元5世纪和6世纪
第六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
---------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七章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第八章 约翰·司各特
第九章 11世纪的教会改革
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学
第十一章 12世纪
第十二章 13世纪
第十三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
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
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六章 科学的兴盛
第七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八章 霍布士的利维坦
第九章 笛卡儿
第十章 斯宾诺莎
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
第十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
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响
第十六章 贝克莱
第十七章 休谟
---------------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运动
第十九章 卢梭
第二十章 康德
第二十一章 19世纪思潮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第二十三章 拜伦
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
第二十五章 尼采
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义者
第二十七章 卡尔·马克思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第二十九章 威廉·詹姆士
第三十章 约翰·杜威
第三十一章 逻辑分析哲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哲学家?第一个答案是与字源学相符合的:即,哲学家是个爱智慧的人。但这与一个好奇的人也可以说是个爱知识的人的那种意义上的爱知识的人,并不是同一回事;庸俗的好奇心并不能使人成为哲学家。因此,这个定义就应该改正为:哲学家是一个爱“洞见真理”的人,但是这种洞见又是什么呢?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听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只不过爱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爱着美的自身。仅仅爱美的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而认识绝对的美的那个人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而后者则有知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理念论 -
“知识”和“意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一个人有知识,就是他有着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某种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识;因为不存在的事物并不是某种事物(这使我们回想到巴门尼德)。因此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知识之犯错误,这在逻辑上乃是不可能的。但是意见则可能错误。而这又是怎么可能的呢?意见不可能是关于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意见也不可能是关于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若是那样,它就是知识了。所以意见就必须是关于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但这是怎么可能的呢?答案就是:特殊的事物永远具有着相反的特性:美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丑的;正义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不正义的,等等。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对象,柏拉图这样说,都具有这种矛盾的性质;所以它们都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所以就适于作为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但是那些看到了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人们则可以说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是有意见的。” 这样,我们就达到了一个结论,即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的,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例如,意见是涉及各别的美的事物的,但知识则是涉及美的自身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理念论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西方哲学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方哲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2 条 )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A short review
> 更多书评 82篇
-
lolonger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啊!没有那一段比得上罗素写赫拉克利特这里让我如此激动! “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应该首先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的类似于放弃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 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 (5回应)2012-02-18 23:41:17 14人喜欢
啊!没有那一段比得上罗素写赫拉克利特这里让我如此激动! “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应该首先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的类似于放弃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 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时候,可以立刻开阔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气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 鲁迅什么拿来主义弱爆了!!!
5回应 2012-02-18 23:41:17 -
15.1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哲学家?第一个答案是与字源学相符合的:即,哲学家是个爱智慧的人。但这与一个好奇的人也可以说是个爱知识的人的那种意义上的爱知识的人,并不是同一回事;庸俗的好奇心并不能使人成为哲学家。因此,这个定义就应该改正为:哲学家是一个爱“洞见真理”的人,但是这种洞见又是什么呢?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听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
2013-06-25 14:48:45 5人喜欢
15.1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哲学家?第一个答案是与字源学相符合的:即,哲学家是个爱智慧的人。但这与一个好奇的人也可以说是个爱知识的人的那种意义上的爱知识的人,并不是同一回事;庸俗的好奇心并不能使人成为哲学家。因此,这个定义就应该改正为:哲学家是一个爱“洞见真理”的人,但是这种洞见又是什么呢?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听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只不过爱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爱着美的自身。仅仅爱美的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而认识绝对的美的那个人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而后者则有知识。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2
“知识”和“意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一个人有知识,就是他有着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某种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识;因为不存在的事物并不是某种事物(这使我们回想到巴门尼德)。因此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知识之犯错误,这在逻辑上乃是不可能的。但是意见则可能错误。而这又是怎么可能的呢?意见不可能是关于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意见也不可能是关于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若是那样,它就是知识了。所以意见就必须是关于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但这是怎么可能的呢?答案就是:特殊的事物永远具有着相反的特性:美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丑的;正义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不正义的,等等。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对象,柏拉图这样说,都具有这种矛盾的性质;所以它们都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所以就适于作为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但是那些看到了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人们则可以说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是有意见的。” 这样,我们就达到了一个结论,即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的,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例如,意见是涉及各别的美的事物的,但知识则是涉及美的自身的。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3
可是柏拉图的学说里也有某些有着重大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推源于他的前人的,那就是“理念”论或者说“形式”论。这一理论一部分是逻辑的,一部分则是形而上学的。逻辑的部分涉及一般的字的意义。有许多个体的动物,我们对它们都能够真确地说“这是一只猫”。我们所说的“猫”这个字是什么意义呢?显然那是与每一个个体的猫不同的东西。一个动物是一只猫,看来是因为它分享了一切的猫所共有的一般性质。没有像“猫”这样的一般的字,则语言就无法通行,所以这些字显然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猫”这个字有任何意义的话,那末它的意义就不是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某种普遍的猫性。这种猫性既不随个体的猫出生而出生,而当个体的猫死去的时候,它也并不随之而死去。事实上,它在空间和时间中是没有定位的,它是“永恒的”。这就是这一学说的逻辑部分。支持它的论据(无论其最后有效与否)是很有力量的,并且与这一学说的形而上学的部分完全无关。按照这一学说的形而上学部分说来,“猫”这个字就意味着某个理想的猫,即被神所创造出来的唯一的“猫”。个别的猫都分享着“猫”的性质,但却多少是不完全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所以才能有许多的猫。“猫”是真实的;而个别的猫则仅仅是现象。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注:难道柏拉图的论证不是可笑的吗?不是本末倒置的吗?没有我们所见过的很多只个别的猫,并觉得它们都差不多,哪来的普遍的猫性呢!这是人类认识中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归纳和抽象),一切急于给出答案的行为都是武断的!) (注:我们的语言并不具有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的严格性,它更多的是一种实用和约定俗成,只有在语言的数量变得非常庞大杂乱的时候,才对其进行了相对意义上的严格化。) 15.4
在《国家篇》的最后一卷中作为对画家进行谴责的一篇序言里,关于理念或者形式的学说有着非常明确的阐述。在这里柏拉图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虽然有着许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的“理念”或“形式”。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摹本;“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这一个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但是对于木匠们所制造出来的许多张床,我们就只能有意见了。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5
哲学家便只对一个理想的床感到兴趣,而不是对感觉世界中所发见的许多张床感到兴趣。他对于日常的世上事物有着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有着高明的心灵而且又是一切时代和一切存在的观察者的人,怎么能对人世生活想得很多呢?”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注:这便是东西方的明显不同,西方发现一张理想的床后就把现实的床置之不理,想从理想当中达到理想;而东方则在一窥理想的真实面目之后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达到理想。) 15.6 ★
凡是做过任何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的人,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经验过一种心灵状态;这时经过了长期的劳动之后,真理或者美就显现在,或者仿佛是显现在一阵突如其来的光荣里,——它可以仅是关乎某种细小的事情,也可能是关乎全宇宙。在这一刹那间,经验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事后可能又有怀疑,但在当时却是完全确凿可信的。我以为在艺术上、在科学上、在文学上以及在哲学上,大多数最美好的创造性的工作都是这样子的一刹那的结果。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注:这种刹那并不神秘,现代心理学完全可以解释,虽然这种刹那得到解释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丧气,但事实就是这样) 15.7★
他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划分开来;然后又把理智和感官-知觉各分为两种。两种感官-知觉,我们可以不必去管它;两种理智便分别地叫做“理性”和“悟性”。这两种之中,理性是更高级的;它只涉及纯粹的理念,而它的方法是辩证的。悟性便是数学里所运用的那种理智,它之所以低于理性就在于它使用的假设是它自身所不能加以验证的。例如在几何学里我们说:“假设ABC是一个直线三角形”。如果要问ABC实际上是不是一个直线三角形,那就不合规矩了;尽管如果它是我们所作的一个图形的话,我们有把握说它绝不是一个直线三角形,因为我们不能画出绝对的直线来。因而数学永远不能告诉我们实际有什么,而只能告诉我们,如果......,则会有什么。在感觉世界里并没有直线,所以如果数学要具有比假设的真理更多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必须在一个超感的世界里找出超感的直线之存在的证据来。悟性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但是按照柏拉图说,理性则可以做到这一点。理性证明了在天上有一个直线三角形,有关它的几何命题我们可以绝对地、而不是假设地加以肯定。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8★
赋予被认识的东西以真理性并赋予认识的人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我要你们称之为善的理念的东西,而你们也将会把它认为是知识的原因。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9
一切的开端总归是粗糙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便忽视它们的创造性。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10
“有某些理念是为其他一切事物所分享的,并且事物由此而得到它们的名字;例如相似者之成为相似,是因为它们分享了相似性;伟大的事物之成为伟大,是因为它们分享了伟大性;正义的和美的事物之成为正义的和美的,是因为它们分享了正义和美。”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注:可以将“理念”当作人类认识的一种形式,不应把“理念”作超越认识的解释) 15.11
巴门尼德继续列举了许多难点。(1)个体是分享全部的理念呢,还仅仅是分享其一部分呢?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有反驳的理由。如果是前者,那么一个事物就必须同时存在于许多地方;如果是后者,则理念既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一个具有“小”的一部分的事物就要比“绝对的小”更加小,而这是荒谬的。(2)当一个个体分享一个理念的时候,个体和理念就是同样的;所以就必须另有一个既包含这个个体又包含原来的理念的理念。于是就必须再有一个理念包括这个个体和这两个理念,如此类推以至无穷。这样,每一个理念就不止是一个,而会变成为理念的一个无穷系列。(这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三个人”的论证是同样的。)(3)苏格拉底提示说,理念也许仅仅是思想;但是巴门尼德指出,思想必须是关于某种事物的。(4)由于以上第(2)条所举的理由,所以理念便不能与分享它们的个体相似。(5)如果有任何理念存在的话,它也一定不能被我们所认识,因为我们的知识不是绝对的。(6)如果神的知识是绝对的,他就不能认识我们,因此也就不能统治我们。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12
柏拉图由于不了解相对性的名词,所以经常遇到麻烦。他以为如果A大于B而小于C,那末A就同时是又大又小的,在他看来这就是一种矛盾。这种麻烦是属于哲学上的幼稚病。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15.13★
任何假说不论是多么荒谬,都可以是有用的,假如它能使发现家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思想事物的话;但是当它幸运地已经尽了这种责任之后,它就很容易成为继续前进的一种障碍了。 引自 第十五章: 理念论 (注:哲学对科学的引领作用。)
回应 2013-06-25 14:48:45 -
imnikita (俺弱智,故心欢Y(∩_∩)Y)
罗吉尔·培根的《大著作》说愚昧有四种原因: 一、脆弱而不适当的权威所树立的范例。 二、习惯的影响。 三、无识群众的见解。 四、于炫耀自己外表的智慧中掩饰自己的愚昧。 以上四种灾害产生了人间所有的罪恶,其中第四项尤其是最为恶劣。 ------------------------------------------ 装逼被雷劈,装逼反人类啊!(>﹏<)2012-08-09 21:37:54 5人喜欢
-
第5页 哲学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独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第8页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第11页 “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
2011-06-19 00:12:04 1人喜欢
第5页
哲学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独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引自第1页 第8页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引自第1页 第11页
“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引自第1页 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 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 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 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有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吗?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 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 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 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回答,也可以以一个面临着宇宙孤寂的恐怖感的个人的身份来回答。 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一种狂妄的傲慢。 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 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人们做的主要的事情了。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1-06-19 00:12:04 -
Plike (于是这地方多梦、呓语与谎言)
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不可能说究竟是到什么程度——智者们之引人厌恶,不仅是引起一般人的厌恶而且也引起柏拉图和以后的哲学家们的厌恶,实在是由于他们智力的优异。追求真理如其是全心全意的,就必须撇开道德方面考虑。我们事先不能知道真理在某个社会里会不会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智者们总是准备追随着论证,走到论证所引出的结论上去。而这往往就把他们带到了怀疑主义。他们之中有一个高尔吉亚曾提出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2015-11-03 11:22:23
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不可能说究竟是到什么程度——智者们之引人厌恶,不仅是引起一般人的厌恶而且也引起柏拉图和以后的哲学家们的厌恶,实在是由于他们智力的优异。追求真理如其是全心全意的,就必须撇开道德方面考虑。我们事先不能知道真理在某个社会里会不会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智者们总是准备追随着论证,走到论证所引出的结论上去。而这往往就把他们带到了怀疑主义。他们之中有一个高尔吉亚曾提出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而且纵令有任何事物存在的话,那也是不可知的;而且纵令它存在并且被任何一个人所认知,这个人也永远不能把它传达给别人。我们不知道他的论证是什么,但是我很能想象他们具有一种逻辑的力量,迫使得他们的对方要躲避到理论体系里面去。柏拉图总是热心宣传足以使人们能变成为他所认为是有德的样子的那些见解;但是他在思想上几乎从来都是不诚实的,因为柏拉图让自己以社会的后果来判断各种学说。甚至于就在这点上,他也是不诚实的;他假装是在跟随着论证并且是用纯粹理论的标准来下判断的,但事实上他却在歪曲讨论,使之达到一种道德的结论。他把这种恶习引到了哲学里面来,从此之后哲学里就一直有着这种恶习。或许大部分正是由于对智者们的敌视,才使得他的对话录具有了这种特征。柏拉图以后,一切哲学家们的共同缺点之一,就是他们对于伦理学的研究都是从他们已经知道要达到什么结论的那种假设上面出发的。
回应 2015-11-03 11:22:23
-
hitchnoessen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有一种存在是永远同样的,它既不是被创造的、也不可毁灭,它永远不从外部接受任何东西到它自己的里面来,它自己也永远不到任何其他东西那里去,它是为任何感官所看不见的、所察觉不到的,唯有理智才有资格思索它。和它名字相同并与它相似的还有另外一种性质,那是被感官所知觉的、被创造出来的,永远在运动着,在一定的位置变化又从一定的位置消失;而它只能被意见和感官所领悟。还有第三种性质,那就是空间,它是永恒的、不容...2022-05-21 18:12:18
有一种存在是永远同样的,它既不是被创造的、也不可毁灭,它永远不从外部接受任何东西到它自己的里面来,它自己也永远不到任何其他东西那里去,它是为任何感官所看不见的、所察觉不到的,唯有理智才有资格思索它。和它名字相同并与它相似的还有另外一种性质,那是被感官所知觉的、被创造出来的,永远在运动着,在一定的位置变化又从一定的位置消失;而它只能被意见和感官所领悟。还有第三种性质,那就是空间,它是永恒的、不容毁灭的并且为一切被创造的事物提供了一个住所,它无需靠感官而只要凭一种虚假的理性就可以认知,并且它很难说是实在的;我们就象在梦里那样地看到它,我们可以说一切存在都必然地据有某个位置并占有空间,而凡是既不在天上又不在地上的便没有存在。 引自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回应 2022-05-21 18:12:18 -
hitchnoessen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呃理念是单一的、看不见的,其本质是不变的、永恒的。灵魂被认为是单一的,且是看不见的,所以也就被划分成同一种东西。 但同时灵魂又是每个人都有的,那么就不是单一的;即使当它脱离肉体、进入纯洁的领域、变成了所谓的智慧,也不像美或者理念那样是一个从整体中总结出的概念。彼世的存在也就显得和此世类似。 如果说灵魂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单一的,那么根据此世的扰乱而将灵魂的来世划分到不同的去处(比如好人升天...2022-05-21 17:57:19
呃理念是单一的、看不见的,其本质是不变的、永恒的。灵魂被认为是单一的,且是看不见的,所以也就被划分成同一种东西。 但同时灵魂又是每个人都有的,那么就不是单一的;即使当它脱离肉体、进入纯洁的领域、变成了所谓的智慧,也不像美或者理念那样是一个从整体中总结出的概念。彼世的存在也就显得和此世类似。 如果说灵魂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单一的,那么根据此世的扰乱而将灵魂的来世划分到不同的去处(比如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说对神秘主义的知识的肯定支撑了灵魂的存在,那么对经验主义的知识的肯定就相应地击倒了灵魂的存在。 人死如灯灭,想要添酒回灯也只是美好的愿望吧。
回应 2022-05-21 17:57:19 -
hitchnoessen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如果现象实在有表现的话,那末它便不是无物,并且因此之故它便是实在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正确的巴门尼德式的论证。如果现象实在没有表现的话,那末我们为什么要对它伤脑筋呢?但是也许有人要说:"现象实在并没有表现,但是它却表现得有表现"。这种说法也没有用,因为我们还可以问:"它是实在表现得有表现呢?还是仅仅表.现.为表现得有表现呢?"即使现象是表现得有表现的话,我们迟早也总会达到某种实.在.有表现的东西的,因此它...2022-04-30 22:33:31
如果现象实在有表现的话,那末它便不是无物,并且因此之故它便是实在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正确的巴门尼德式的论证。如果现象实在没有表现的话,那末我们为什么要对它伤脑筋呢?但是也许有人要说:"现象实在并没有表现,但是它却表现得有表现"。这种说法也没有用,因为我们还可以问:"它是实在表现得有表现呢?还是仅仅表.现.为表现得有表现呢?"即使现象是表现得有表现的话,我们迟早也总会达到某种实.在.有表现的东西的,因此它便是实在的一部分。柏拉图绝不会梦想到要否认我们面前是表现着有许多张床的,尽管说只能有一张唯一实在的床,亦即神所创造的那张床。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正视我们面前有许多表现的这一事实的涵义,而这种"多"正是实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想把世界分成为若干部分而使其中的一部分要比别的部分更为"实在"的试图,都是注定了要失败的。 引自 第十五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 回应 2022-04-30 22:33:31 -
hitchnoessen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首先,它是信仰它的人所愿望的,但是它之被愿望却与一个人之愿望个人的享受(例如,吃和住)并不完全相同。构成一种"理想"与一件日常愿望的对象两者之不同的就在于,前者乃是非个人的;它是某种(至少在表面上)与感到这种愿望的人的个人自身没有任何特殊关系的东西,因此在理论上就可能被人人所愿望。因而我们就可以把"理想"定义为某种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而被愿望着的东西,从而愿望着它的人也希望所有别的人都能愿望它。 并且如...2022-03-14 21:54:42
首先,它是信仰它的人所愿望的,但是它之被愿望却与一个人之愿望个人的享受(例如,吃和住)并不完全相同。构成一种"理想"与一件日常愿望的对象两者之不同的就在于,前者乃是非个人的;它是某种(至少在表面上)与感到这种愿望的人的个人自身没有任何特殊关系的东西,因此在理论上就可能被人人所愿望。因而我们就可以把"理想"定义为某种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而被愿望着的东西,从而愿望着它的人也希望所有别的人都能愿望它。 引自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并且如果我希望任何这类的事物,我还希望别人也希望它。用这种方式我就可以建立起一套看来好象是非个人的伦理,尽管事实上它所根据的仍是我自己的以个人为基础的愿望;——因为愿望始终是我的,纵使被愿望的东西和我个人没有关系。 引自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伦理学与政治学上的根本问题……除了人们使用"好""坏"的字样时所愿望的东西而外,究竟还有没有任何"好""坏"的标准呢?假如没有的话,那末特拉西马库斯所得出的许多结论就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我们又怎么可能说有这种标准呢? 引自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回应 2022-03-14 21:54:42
论坛 · · · · · ·
罗素指点江山的黑屁大作 | 来自流动 | 3 回应 | 2021-05-19 13:42:43 |
这本书最好的续集是什么? | 来自走出马孔多 | 2021-04-20 10:53:25 | |
挂羊头卖狗肉 | 来自BWV八核 | 4 回应 | 2017-11-11 10:46:54 |
有声书 | 来自sammo | 2014-08-11 21:43:49 | |
文化交流QQ群:36219814 | 来自[已注销] | 1 回应 | 2010-01-25 13:39:2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Touchstone (1967)9.3分 166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63)8.4分 423人读过
-
重庆出版社 (2006)7.7分 324人读过
-
Routledge (2004)9.3分 13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书社推荐好书100本 (群情)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看之前以为很枯燥,结果一看却欲罢不能的书 (苏珊酱)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百晓生必读 (拼客弗洛伊德)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路觉 2021-04-19 14:42:29
只看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那部分,恕我直言,罗素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解比起贴吧或知乎喷子,高不到哪去。他那自傲的态度认为黑格尔纯粹是胡言乱语,而马克思的理论需要剔除黑格尔部分才能“科学”。看完让人贻笑大方。
4 有用 [已注销] 2010-11-30 18:33:33
读起来很累
1 有用 娅 2010-09-27 20:09:14
。。。罗素
1 有用 文艺复兴之光 2010-02-22 15:34:17
雨中狐狸
23 有用 月光轮廓 2014-03-24 19:29:14
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半,卷一读得次数最多,卷三次之,就是卷二总也安不下心看,这才算基本读了一遍。对三段的熟悉程度也就很不同了。喜欢罗素的语言风格,举重若轻,各种材料信手拈来,觉得阅读起来非常愉悦。总之还是kindle里的保留曲目,任何时候还是会拿出来看的。另外可以开始看其他作者的,进行对比阅读了。
0 有用 白砚 2022-05-14 17:09:28
导致我对卢梭意见很大
0 有用 42 2022-05-04 09:21:18
不像是客观的哲学史,虽然难以排除个人因素,但是罗素对古希腊几个哲学家的批判还有点意思
0 有用 Tau 2022-05-03 11:33:38
没读完
0 有用 潜行者 2022-05-02 01:59:34
罗素还是挺厉害的……
0 有用 不忘初心 2022-04-30 16:24:41
个人痕迹很浓的哲学史。从形而上学到实证分析哲学。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科学。实事求是与理论验证的时代。科技与科学的发展让人们少一些怀疑主义。多一些实证主义。科学也有一种分析客观世界寻找真理的目的。对于主观上到达彼岸的方式更多是积极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的主导方式。哲学史更多像是社会大环境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