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国民阅读经典: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主要内容包括:人的专史总说、人的专史的对相、做传的方法、合传及其做法、年谱及其做法、年谱的种类、年谱的体例、年谱的格式、做年谱的益处、专传的做法等。
中国历史研究法(附《补编》)的创作者
· · · · · ·
-
梁启超 作者
目录 · · · · · ·
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附录一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附录二 中国史叙论
附录三 新史学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 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
· · · · · · (收起)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附录一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附录二 中国史叙论
附录三 新史学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 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史界因果之劈头一大问题,则英雄造时势耶?时势造英雄耶?换言之,则所谓“历史为少数伟大人物之产儿”、“英雄传即历史者,其说然耶否耶?罗素曾言:“一部世界史,试将其中十余人抽出,恐局面或将全变。”此论吾侪不能不认为确含一部分真理。试思中国全部历史如失一孔子,失一秦始皇,失一汉武帝…其局面当何如?佛学界失一道安,失一智顕,失一玄奘,失一慧能;宋明思想界失一朱熹,失一陆九渊,失一王守仁;清代思想界失一顾炎武,失一戴震:其局面又当何如?其他政治界、文学界、艺术界,盖莫不有然。此等人得名之日“历史的人格者”。何以谓之“历史的人格者"?则以当时此地所演生之一群史实,此等人实为主动一一最少亦一部分的主动一一而其人面影之扩大,几于掩覆其社会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5页 -
李存勖、石敬瑭、刘智远,以沙陀三小族,窃一掌之地,而䩄然奉为共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国民阅读经典(共9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理想国》《人间词话》《宋词三百首》《金刚经·心经释义》《老人与海》
等
。
喜欢读"中国历史研究法(附《补编》)"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道出于二 8.1
-
- 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 8.5
-
- 张尔田书札 9.5
-
-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增订版) 8.2
-
- 陈寅恪研究 8.1
-
- 近思录集解 9.3
-
- 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9.2
-
- 章太炎的思想 8.7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9.1
-
- 花落春仍在 8.1
中国历史研究法(附《补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梁启超:略谈史料的来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史作为社会科学,以资料为研究对象,和其他学科比较,史学资料的取得非常困难。历史记录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史料,有价值的散失很多,或有意隐匿(清自改实录);或有意蹂躏(秦烧列国史记);或新作出旧资料湮灭(唐《晋书》成而废旧史十八家);或经丧乱大部分史籍悉沦没(... (展开)
治国史宜读何书?——梁启超谈对传统史学的改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多人想知道学中国历史应该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中国史料有数十万卷,一个人不可能全读完,即使全读完了,不能满足阅读者的需要,结果和没读差不多,所以,对浩瀚的中国古代史籍进行改造,变成了一个非常急迫的需求。 首先要认识到,古代的历史,写出来是不是... (展开)
梁启超: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分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人类之记述始于韵语,《诗经》为中国最初之史。后有极简之编年史,如《春秋》,此类史是薄录,不能谓之著述。同时又出现一种近于史类之书,即书(志、记),《尚书》属于此类。 2、《春秋》、《尚书》二体,皆为古代正史,史学界初有组织之名著,唯有左丘之《左传》,佚名... (展开)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既然是为作业而读,干脆直接把作业搬上来了。短评憋屈久了,偶尔能敞开写还是挺爽的。 以下,我将会从对作者本身、文章风格、具体内容的三个角度评价,最后再谈谈我从书中获得几方面收获。 在此之前,我认为本书的地位与意义大都在“初始”二字。关于“初始”,有两个内涵。 从...
(展开)


> 更多书评 4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8.8分 828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8.9分 498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8.8分 14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5)8.4分 1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个人藏书之——国民阅读经典(40本,0本待购) (zjmr)
- 家有藏书 (易瀚)
- 买来不读·书 (吴望芝)
- 2014购书单 (zjmr)
- 中国史学史(偏重明代) (松亭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附《补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梅亚扎 2016-12-18 13:55:25
聪明人也用笨办法!又,这是治学之道啊!又,新时代新史观新责任!
1 有用 宛汐 2015-03-26 16:19:19
可惜任公补编未完全完成。部分观点至今来看仍有借鉴,部分观点虽然不尽正确或是已然为时代所弃或是难以苟同,但在任公并非专攻理论,其论见在那个年代也算是进步的了。PS.这书纸质略对不起精装。
1 有用 二锅头与伏特加 2020-02-20 17:46:48
内容没留下太深的印象(有些支离,且有些观点有点陈旧)。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是任公对中国史学乃至整个中国的无上责任感,这也是我辈最应该继承的。又及,一切国学尽是史学,此言很受用
0 有用 冯谖 2020-02-05 10:48:39
《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语言风格不同,前者文言痕迹浓厚,后者则为梁任公的讲义,语言平白,但仍不失文采。二书及其各附《新史学》、《历史统计学》等几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任公史学思想,表达了任公对中国史学建设的期望。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已显得陈旧,但总的来说,本书对当今治史者仍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0 有用 灭霸丢了人间 2019-07-27 12:13:53
真正的金针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