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penhauer maintains that each person's character is both constant and inborn. We can neither choose nor change what we are. We can be educate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ourselves better, giving us better, more refined motives on which to act, but the self that these motives prompt into action really has not altered:" Under the changeable shell of his years, hhis relationshhips, and even his store of knowledge and opinions, there hides, like a crab under its shell, the identical and real man, quite unchangeble and always the same" . Schopenhauer thinks that many of ordinary attitudes bear out this claim: we assume not just identity of the person, but constancy in the moral character as well. When we have gone on trusting someone to behave in a certain way, and have eventually been disa... (查看原文)
2 有用 非虛構 2021-11-21 17:24:43
由於意志活動被認作軀體運動(軀體本身是表象),所以叔本華認為,軀體是客觀化的意志。他還指出,全部表象世界即現象領域,只不過是客觀化意志的世界。在叔本華看來,本體世界只是意志世界,它「超越」了它的基礎-事件世界。我們也有本體世界的認識;主體和他的軀體具有獨特的聯繫,主體在這種聯繫中意識到它的本體意志力和由此造成的軀體運動。可以把包括其他已知主體在內的全部事件世界看作表象,看作自身的世界。但是,叔本華... 由於意志活動被認作軀體運動(軀體本身是表象),所以叔本華認為,軀體是客觀化的意志。他還指出,全部表象世界即現象領域,只不過是客觀化意志的世界。在叔本華看來,本體世界只是意志世界,它「超越」了它的基礎-事件世界。我們也有本體世界的認識;主體和他的軀體具有獨特的聯繫,主體在這種聯繫中意識到它的本體意志力和由此造成的軀體運動。可以把包括其他已知主體在內的全部事件世界看作表象,看作自身的世界。但是,叔本華並不滿足於唯我論。叔本華堅持身體始終客觀的意志,同時以表明身體的許多部分,如牙、腸、喉等,在飢餓狀況下都是意志的表現。叔本華認為一切事物中都有一種力量,它使事物成為所是:這就是意志。不過要記住,這種力量並不能通過感官覺察到:由於我們知道的一切都是服從充足理由律的事件,所以意志在這裡是無根據的。 (展开)
0 有用 喜力 2019-10-06 15:25:43
不错的导读。
1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0-01-21 15:35:39
印度教典籍《奥义书》是构成其哲学思想的第三个来源,后来叔本华把这方面内容与柏拉图和康德元素加以混合,奠定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原创性。“丹麦科学院尊崇的这个‘哲圣’所胡乱写下的荒唐言论可谓前无古人,以至于任何读过他那本最受吹捧的所谓《精神现象学》而不觉得有如到了疯人院一般的人,都有资格进精神病院。”——叔本华
3 有用 别古居士那那酱 2016-07-10 19:30:56
精炼得都不像是我认识的叔本华了,倒像是哪个日本温馨派的鸡汤作家【扶额】可以多加半星给封面封面好美书脊好美
2 有用 Adrian 2018-08-04 10:18:17
非常精炼的介绍。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宝贵遗产——对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区分,并更进一步,大胆赋予意志物自体的地位。确定这一点以后,叔本华哲学系统的大门就缓缓敞开了。智性因而变成了被盲目的意志扛在肩上的瘸子,眼目虽然明朗,却身不由己。这种意志的主体地位启发了包括尼采和弗洛依德在内的许多大家。带着佛教内核的悲观主义便因而顺理成章。与四谛无比相似,叔本华悲观哲学指出欲望、意志与痛苦永远的纠缠不清,以及快乐——... 非常精炼的介绍。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宝贵遗产——对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区分,并更进一步,大胆赋予意志物自体的地位。确定这一点以后,叔本华哲学系统的大门就缓缓敞开了。智性因而变成了被盲目的意志扛在肩上的瘸子,眼目虽然明朗,却身不由己。这种意志的主体地位启发了包括尼采和弗洛依德在内的许多大家。带着佛教内核的悲观主义便因而顺理成章。与四谛无比相似,叔本华悲观哲学指出欲望、意志与痛苦永远的纠缠不清,以及快乐——只能通过满足万千欲望之一而短暂出现——的不可依赖。他的解决方式则是柏拉图式的,虽然同样处于康德的形式框架之下: 抛弃意志,以美学的方式回归物自体的领域,认识到表象世界的个体性仅仅是一种幻觉。不苦不乐,从而取得最高的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