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I AM MALALA
译者: 翁雅如 / 朱浩一
出版年: 2014-10-31
页数: 300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20091742
内容简介 · · · · · ·
一支笔、一个女孩,撬动一个世界
一颗子弹、一趟旅程,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马拉拉,一个生活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平凡女孩,从小在学校长大的她,阅读和书写是她最大的乐趣。当年幼的她在父亲的膝头设想人生的无限可能时,残酷的生活带走了马拉拉喜爱的玩具手机、儿童节目和那件漂亮的蓝格子校服以及她热爱的书本。
考试日的清晨,没有即将迎来假期的愉悦,只有学校被迫关闭的悲伤。破旧的校车穿梭在小镇拥挤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危险的气息,死神的枪口对准了她的额头……
“我是马拉拉?”
一个不保持沉默女孩;一个只想拿起笔写字的女孩!
一个用爱、坚定与宽容,为全球6100万无法受教育儿童呐喊的声音!
作者简介 · · · · · ·
马拉拉•尤素福扎伊:
1997年生于巴基斯坦,11岁时便在BBC网站发表文章,讲述她及家人朋友在塔利班组织控制下的地区学习、生活和争取儿童和女性受教育权利的情况,这些内容受到国际媒体的密切关注。年仅17岁的马拉拉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也是诺贝尔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同时,她也获得过国际儿童和平奖、巴基斯坦国际青年和平奖、《TIME》杂志年度风云人物第二名。
克里斯蒂娜•拉姆:
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她于1987年开始报道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消息,五度获得英国年度外派记者奖,以及普利巴优卡尔瓦多斯奖(the Prix Bayeux-Calvados),这是欧洲声望极高、被战地记者视为最高荣誉的奖项,目前为The Sunday Times写作。
目录 · · · · · ·
第一部在塔利班到来之前 /
1女儿诞生 /
2父亲是鹰 /
3在学校里长大 /
4这个村庄 /
5为什么我不戴耳环,为什么普什图人不说“谢谢” /
6垃圾山的孩子 /
7想让学校关门大吉的穆夫提 /
8地动之秋 /
第二部 死亡之谷 /
9电台毛拉 /
10太妃糖、网球与斯瓦特佛像 /
11聪明的班级 /
12血色广场 /
13古尔•玛凯的日记 /
14一种有趣的和平 /
15离开河谷 /
第三部 三颗子弹,三个女孩 /
16悲伤之谷 /
17祈祷再长高些 /
18女人与海 /
19秘密的塔利班组织 /
20谁是马拉拉? /
第四部 生死交关 /
21“主啊,我将她托付给你” /
22未知的旅程 /
第五部 第二条命 /
23“头部中枪的女孩,伯明翰” /
24“他们夺走了她的笑容” /
尾声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 /
在巴基斯坦和斯瓦特发生的重大事件 /
致谢词 /
马拉拉基金会 /
· · · · · · (收起)
喜欢读"我是马拉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我是马拉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3 条 )
> 更多书评 93篇
论坛 · · · · · ·
了解的部落和家庭生活资料 | 来自穷山恶水 | 2022-10-06 03:31:46 | |
大陆版本的和台湾版的比 有删节和修改么 | 来自傻疯 | 4 回应 | 2016-04-03 16:25:01 |
马拉拉是不是马拉松之神? | 来自白袍 | 2014-11-16 23:31:21 | |
书写个人传奇 《我是马拉拉》“四川造” | 来自喵北北 | 1 回应 | 2014-10-30 20:18:19 |
有个好父亲,才有今天的马拉拉 父爱... | 来自吕贝贝 | 2014-10-13 15:16:4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W&N (2013)8.0分 318人读过
-
愛米粒 (2013)8.7分 87人读过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3)7.8分 54人读过
-
北京出版集团 (2015)8.3分 3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kindle预备 (李笨4everyoung)
- Goodreads Choice Awards 2013 (JupiterII)
- 要读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需要耗费多大的缘分啊 (插头)
- 亚马逊编辑推荐的100本必读的传记和回忆录 (鹿鸣之什)
- 2014读过的书 (过水忘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是马拉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智慧媚力水蜜桃 2016-02-18 22:01:07
这个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隐约知道自己和受教育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种意识真难得
25 有用 Never-land 2014-12-20 22:51:03
“我开始认识到:一支笔以及那支笔所写出来的文字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大过机关枪、坦克及直升机。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求生,也了解了当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我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6 有用 骑士的蒙太奇 2015-02-13 15:00:49
文字没有什么技巧,近乎白描,胜在真实。感触最深的是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40 有用 lililililily 2015-04-23 09:38:30
从崇高的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值得每个女孩子去读。在教育已经普及化的年代,在地球上的某个国度,为教育权利奋斗的一个羸弱又坚强的女孩子值得尊敬。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马拉拉的历程和家庭环境离不开干系,因为她有具备这样思想的父亲,有指引,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而现在,伯明翰的马拉拉,是不是还是巴基斯坦的马拉拉,有待深思。
2 有用 飞年 2017-04-25 20:39:43
这个国度和宗教极端分子太可怕了,战争从小就被灌输进孩子的脑子里。但战争具体是什么,他们却并不了解。人们被愚教着。愚昧地度过短暂一生的人数不胜数。悲哀的民族和过度,可悲而愚蠢的人类。而马拉拉是个天使。她仿佛就是这个国家的希望。
0 有用 远。 2023-03-08 19:41:54 江苏
文笔一言难尽,看的是经历
0 有用 八声甘州 2023-03-06 13:31:25 重庆
她发出来的声音被层层放大了,各类数据和细节详实的过分,以至于我会想,这是不是真正的声音,这声音离现实的距离,又有多远?搜了下,全书里BBC提到了七次……正如她的老师夸赞她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也有写自己享受甚至“痴迷”于对着麦克风讲话的快乐,而我永远对这类人保留一丝戒心。 而且直接有写:“他(BBC相关)希望日记呈现的是我个人的感受,用他所谓“辛辣的字句”来描述,将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与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 她发出来的声音被层层放大了,各类数据和细节详实的过分,以至于我会想,这是不是真正的声音,这声音离现实的距离,又有多远?搜了下,全书里BBC提到了七次……正如她的老师夸赞她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也有写自己享受甚至“痴迷”于对着麦克风讲话的快乐,而我永远对这类人保留一丝戒心。 而且直接有写:“他(BBC相关)希望日记呈现的是我个人的感受,用他所谓“辛辣的字句”来描述,将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与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本书里传达出来的,仍是难能可贵的“真实”,关于这一角度的叙事、教育、以及女性要求最基础的人权,平实而有意义。 而且竟然,早期“塔利班”单纯只有“宗教学生”的意思,一声叹息。 (展开)
0 有用 蒙太奇 2023-02-25 20:57:32 北京
经历了如此国家民族命运的苦难,这个女孩还有这样的胸怀和胆识,和细腻精准的文笔。
0 有用 Bella 🤖👹 2023-02-13 21:41:45 意大利
中间泪奔了几次。 为了坚持的不易和对现有一切的珍惜
0 有用 浅墨浓 2023-02-09 13:10:00 上海
巴基斯坦的马拉拉,有一个可以给她自由的家庭和父母,何其幸运~塔利班把噩梦带进了河谷,让本来就不算平静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能想象在2008年还需要每天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还能不顾安危的去为女孩子受教育而奔走发言,很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