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有人说上海史是历史学界的“宠儿”,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确实如此。魏斐德、李欧梵、叶文心等海外著名学者都有关于上海的、堪称经典的研究著述,国内学界,则有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本书特点表现在作者不是宏观叙事,而是从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社会文化微观层面探讨解放初期上海历史的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天翻地覆大转折的时候,其文化、观念、习俗也延续着某些惯性的东西。由此也提示我们,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本书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
有人说上海史是历史学界的“宠儿”,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确实如此。魏斐德、李欧梵、叶文心等海外著名学者都有关于上海的、堪称经典的研究著述,国内学界,则有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本书特点表现在作者不是宏观叙事,而是从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社会文化微观层面探讨解放初期上海历史的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天翻地覆大转折的时候,其文化、观念、习俗也延续着某些惯性的东西。由此也提示我们,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本书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远去的都市的创作者
· · · · · ·
-
张济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张济顺教授,1949年生,上海人。1978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著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
目录 · · · · · ·
自 序/1
第一章 掀动底层:政治统合与里弄换颜(1949—1955)/19
引言/21
一 单位之外:新政权遭遇旧里弄/25
二 承续与突进:有效运作的早期居民委员会/42
· · · · · · (更多)
自 序/1
第一章 掀动底层:政治统合与里弄换颜(1949—1955)/19
引言/21
一 单位之外:新政权遭遇旧里弄/25
二 承续与突进:有效运作的早期居民委员会/42
三 国家渗透日常:政治整顿与社会生活计划化/63
结语 国家与里弄:未完成的社会重构/78
第二章 国家主人翁:第一次普选运动中的底层社会(1953—1954)/83
引言/85
一 生死攸关:“镇反”思路下的选民资格审查/86
二 塑造“主人翁”:树立典型与宣传引领/93
三 当选“主人翁”:翻身通道上的小人物/107
结语 依然在场的都市与革命/126
第三章 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的改制与改人(1949—1953)/133
引言/135
一 扶助与控制:新政权与旧报业/137
二 放慢脚步:思想改造运动的时机与目标/148
三 由困惑到亢进:运动群众与群众运动/155
四 精英急转弯:运动中的徐铸成与严宝礼/163
五 体制内外:从民间报人到国家干部/180
结语 共产党与上海民间报人/187
第四章 约园内外:大变局中的黄氏兄弟(1930—1960)/189
引言/191
一 《西风》:自校园的乍起与沉寂/195
二 在疏离与异化之间:大学蜕变中的黄嘉德/202
三 华彩写就的悲剧:都市文化尽头的黄嘉音/228
结语 圣约翰与上海知识人的日常史/257
第五章 时尚再现:隔绝中的大众记忆与想象(1949—1960年代早期)/263
引言/265
一 国家意志:文化体制的急剧转型与功能转换/267
二 时尚不再:别了,好莱坞/275
三 影迷重聚:香港影片激起狂热/282
四 旁门左道:上海化的西方影像/290
五 软性抗衡:党与小市民各自表述/300
结语 转型中的延续/313
征引文献/317
索 引/328
附 录/339
近代上海社会研究界说/341
海派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353
近代上海与近代中国几个问题的思考/355
论上海里弄/366
上海租界研究的思路更新——城市史研究的方法论检讨/391
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397
从小溪到大海:上海城市历史和现代教育/411
· · · · · · (收起)
"远去的都市"试读 · · · · · ·
与上海电影业体制变革与功能转换相同步,新政权对好莱坞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毒素影片”发动了强烈的政治攻势,仅用一年多时间,便结束了好莱坞在上海文化消费领域里称雄数十年的历史,阻断了上海电影观众曾经的娱乐时尚。 从限制到驱逐 中共对好莱坞电影最初采取限制措施,并未一步禁止。1950年2月,中宣部发出《对有毒影片审查标准的指示》,提出:考虑私营影院营业和观众需要,审..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位署名“莫朴愁”的读者在讨论中表达了上海青年普遍追求的“幸福观”:向往拥有一个温暖安定的家庭,爱情是幸福,是生活的主流,是产生力量的源泉。住在几间漂亮的洋房里,有成柜的书,有收音机,下班回来,一家人围桌而坐,吃着新鲜的水果和可口的杏仁茶,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听收音机,看书,争论问题,这多好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五 软性抗衡:党与小市民各自表述/300 -
远去的都市:1050年代的上海 1950年代中国必不可少的路径。否认或低估了国家集权因素显然抛开了国家 空前强勢这一基本的时代特征,也无法解释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为 何如此深刻剧烈,无数个人命运际遇又为何如此起伏跌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叙事路径是近世中国的现代化或现代性。尽管现代化叙事十分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自晚清以来现代国家或现代化连续进程中的一环,不具有与此前完全断裂、全新开端的意义,但论者充分关注1950年代在中国现代进程中的特殊作用。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越来越感兴趣,研究和探索当时关于中国社会基本政策和不平等的争论、社会阶层的形成与流动、不同群体对政治制度的态度,甚至包括非正式的社会联系。现代化叙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描画成一个动态的、四分五裂的社会,不同群体不得不就重要的政策达成妥协”。虽然在1950年代中共采取了“暴力手段”进行大量的必需的经济社会改革,但总的来说,19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领导阶层决心创造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故事而镇压、暴力、恐怖仅仅是个注脚”,19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黄金时代”。の持现代化论的学者认为,如果没有1950-1970年代中国国家在基础医疗保障、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入,很难想象中国随后出现的经济增长,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政权必须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来评价。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革命的民族主义者和现代派,他们决心赶上西方。 作为近世中国最具现代性的大都市,现代化叙述对上海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同是现代化叙事,恰在如何理解1950年代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1949年是否标志上海都市现代性断裂的问题上,尚存歧见。 ① Klaus Muhlhahn Rethinking the Hi...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掀动底层:政治统合与里弄换颜(1949—1955)/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远去的都市"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霓虹灯外 9.0
-
- 中国当代史研究(三) 8.2
-
- “战时繁荣” 8.2
-
- 革命与节日 7.0
-
- 上海繁華 8.1
-
- 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研究 7.9
-
- 初进大城市 7.7
-
- 帝都,国都,故都 8.0
-
- 一九四九 8.9
-
- 弄假成真 8.3
远去的都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1950年代政治统合过程中的上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远去的都市》一书以1950年代国家政权对上海进行社会统合为立足点,论证意识形态向下渗透的过程中上海作为地方是如何发挥自主性的,以及在此大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变迁与流转。 “里弄”作为上海市民的主要生活场域,是国家进行政治统合的关键所在。通过推进“里弄换颜”,中央政... (展开)>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两党斗争下的近代史 (王荣欣)
- 上海:日常生活与建成环境 (皇后大道西)
- 社科文献好书推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新闻史资料 (一切归零)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74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远去的都市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1 2017-09-18 10:32:20
理论关怀体现在导言和每章节的结论中,反而在具体行文中所见不多
5 有用 维舟 2016-03-03 18:47:30
历史文献档案功底好,但社会学层面的讨论有所不足,有点自限于上海史研究范畴内了
10 有用 唐晓枫 2015-11-17 21:56:34
当时一天的座谈会结束了,专门跑到张教授旁边给老人家说,您的文笔真好,学术语言写得特别棒。哈哈,现在还记得张老师报以慈祥的笑容。董玥说她把序言读了两遍,和裴宜理一样,都最喜欢书中的第四章,约园内外。张老扎根上档,上档建国后的档案也刚好是开放的。书中五章内容呈现了共和国之初,不同于传统主流红色叙述模式下的,微观细节、真实合理的上海社会原貌。
1 有用 徐三肨 2022-10-12 20:56:18 江苏
上海社会史研究:材料略为琐碎,结论略为浅显,切入口不错 主体的,能动的,底层自我认同的,有声的……
5 有用 Tacher 2015-07-15 22:23:06
Z大听报告时读完。作者突破原有革命史的框架,通过基层社区、普选、报业、知识分子和电影等个案,以50年代上海的社会与文化改造为切入口,具体而微地呈现上海在政权交替间新政权如何兑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承诺,将革命正当性转化为政权合法性,原有城市文化如何延续自身特质并逐渐转型。对于上海复杂的社会特性,新政府进行群体区分,采取不同方式加以控制,如将基层分为单位人和非单位人加以管理,普选采用联合提名和内部操纵的双... Z大听报告时读完。作者突破原有革命史的框架,通过基层社区、普选、报业、知识分子和电影等个案,以50年代上海的社会与文化改造为切入口,具体而微地呈现上海在政权交替间新政权如何兑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承诺,将革命正当性转化为政权合法性,原有城市文化如何延续自身特质并逐渐转型。对于上海复杂的社会特性,新政府进行群体区分,采取不同方式加以控制,如将基层分为单位人和非单位人加以管理,普选采用联合提名和内部操纵的双重运作,报业改造中对上下层给予不同的政治压力,电影业中禁绝西方而一定包容港片。作者尝试呈现出交替时期上海的复合性,虽然有着强势的官方政治运动和政治宣传,但是大众文化和大众社群仍保留了相当自主性的吁求和多元的利益,而新政权亦对此加以容忍,对立的叙事不能涵盖当时社会与政治的所有面向。但篇章间联系似不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