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两头蛇》尝试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西教的影响力,及其在面对异文明碰撞所产生的糅合与冲突时究竟如何自处。至于书名,乃以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首鼠两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华,只是近代欧洲海权扩张中的一支插曲,故书中亦努力将触角延伸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希望能提供读者一个较为宽广的历史视野。同时,也试探「e-考据学派」可能的研究路径。
两头蛇的创作者
· · · · · ·
-
黄一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黄一农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1993年应邀至荷兰莱顿大学担任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井次第获授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和东吴大学通识讲座教授等荣誉。曾任台湾天文学会理事长、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现任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领域。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
第二章天主教徒瞿汝夔及其“家难”
第三章“泰西儒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
第四章儒家化的天主教徒:以王徵为例
第五章忠孝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
· · · · · · (更多)
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
第二章天主教徒瞿汝夔及其“家难”
第三章“泰西儒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
第四章儒家化的天主教徒:以王徵为例
第五章忠孝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
· · · · · · (更多)
自序
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
第二章天主教徒瞿汝夔及其“家难”
第三章“泰西儒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
第四章儒家化的天主教徒:以王徵为例
第五章忠孝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
第六章鼎革世变中的天主教徒韩霖
第七章《铎书》:裹上官方色彩的天主教乡约
第八章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
第九章南明重臣对天主教的态度
第十章南明永历朝廷遣使欧洲考
第十一章“中国礼仪之争”被忽略的声音
第十二章明末清初“帝天说”所引发的论争
第十三章“两头蛇族”的宿命
大事年表
传教士姓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
第二章天主教徒瞿汝夔及其“家难”
第三章“泰西儒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
第四章儒家化的天主教徒:以王徵为例
第五章忠孝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
第六章鼎革世变中的天主教徒韩霖
第七章《铎书》:裹上官方色彩的天主教乡约
第八章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
第九章南明重臣对天主教的态度
第十章南明永历朝廷遣使欧洲考
第十一章“中国礼仪之争”被忽略的声音
第十二章明末清初“帝天说”所引发的论争
第十三章“两头蛇族”的宿命
大事年表
传教士姓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32年,日本耶稣会创办的上智大学,发生学生在参拜靖国神社时未依常规行礼的事件,因此举严重违反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所强调的爱国精神,故引发军部省的严责。时任广岛主教的Johannes Ross为解决此一棘手问题,遂积极自教史中寻找有利的案例和证据,在上智大学前校长Klaus Luhmer的协助之下,竟然发现1258年时教廷曾颁发一件通谕,允许教徒可以参加非基督教的仪式,由于此谕的年代要较中国礼仪之争久远,对颇为重视传统的罗马教会而言,无疑具有某种程度的权威性。在几经讨论之后,教廷终于发布通告,允许日本教徒在神社中低头行礼,因为此举“除了表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天皇的忠诚外,别无他意”。 该发生在日本神社的礼仪事件,稍后更成为解决中国礼仪问题的催化剂。1934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登基为伪满洲国的皇帝,为标榜王道立国的精神,遂将祀孔提升为强制的文化政策。梵蒂冈当时不顾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承认此一日本的傀儡政权,东三省的天主教徒于是再度得面临两个多世纪以前的礼仪问题。由于伪满洲国政府在回应吉林主教高德惠之讯问时,答复曰:“尊孔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彰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绝对不带宗教的特质。”再加上有先前日本神社事件的前例,教宗庇护十一世因此与1935年发布命令,要求伪满洲国教区主教谨慎确认祀孔无宗教特质,而神职人员在行过反对中国礼仪的宣示之后,还应等待主教们的指导,以避免疑惑和争执。 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更颁布《众所皆知》(Plane compertum est)之通谕:允许教徒参加祀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教徒只要保持消极的态度,即可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意识;允许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0页 -
因康熙皇帝听闻其于1700年所作有关祭祖祀孔的御批,被教廷怀疑为伪作,遂又于1706年拍耶稣会士龙安国和薄贤士往罗马作证;翌年再度差同会的艾若瑟和陆若瑟赴欧;但前两人因遇暴风,死于海上,后两人则卒于欧洲,而不曾返回中国。在久不见所遣教士回报的情形下,康熙皇帝乃于1714年又命在京的教士去函教廷,告知己对“礼仪问题”的态度。 康熙皇帝一直希望教廷方面对此事能稍作妥协,此故,他在1715年删改德理格和马国贤上教宗的书稿,尝重申: 至于敬天之字,亦不是以天即为天主,乃是举目见天,不能见天主,天主所造之物甚多,其大而在上者莫如天,是以望天存想,内怀其敬耳! 由其对此事在意的程度,可以体会他颇希望双方能调和歧见。 1720年的除夕,教廷特使嘉乐抵京觐见。当嘉乐奏称利玛窦准供牌位和称天为上帝之举与教义不合时,康熙皇帝曾替利氏辩护曰: 供牌位原不起子孔子,此皆后人尊敬之意,并无异端之说。呼天为上帝,即如称朕为万岁、称朕为皇上,称呼虽异,敬君之心则一。如必以为自开辟以至如今,止七千六百余年,尚未至万年,不呼朕为万岁,可乎?且此等事甚小,只合向该管衙门地方官员议论,不合在朕前渎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两头蛇"的人也喜欢 · · · · · ·
两头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读品 品评]两头蛇的前世今生
章可 什么行当里待久了,都难保生出点职业病,搞历史的也是。傅斯年先生当年高呼“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时候,可能不会预料到今天说中文的职业史家们,或多或少都患上了些“史料敏感症”:拿到一本著作,正文还没瞅上几行,就睁大眼睛低头看下面的注释,作者的观点尚未了然,先...
(展开)

【读品·异见】两头蛇的行止
李业业:两头蛇的行止 两头蛇,大恶之物,在中国古代以凶兆视之。楚令尹孙叔敖,幼年尝勇而弑之,后世遂以“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相传颂。黄一农笔下的“两头蛇”族,并非着有这般传奇的颜色,而是出自明末著名天主教徒孙元化信口所占之诗,更多的是从动物学特性上考量,...
(展开)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8.5分 444人读过
-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9.0分 37人读过
-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8.5分 27人读过
-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两头蛇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正始仙草冻 2023-12-21 19:22:00 上海
用史料非常细腻绵密,无论是问题意识还是章节构成方式/free talk都有同人本般的质感,是今年少有的一口气读完的愉快的书。e考据的所指在成文时还是新生的东西,但现在卡片之学才是绝学了,真是微妙……有一个作为同人恐怕还不够的面向,是仅从本书的交代,绛县的一般信众、信教者所去之妾之类的中下层群体的情况很令人在意,即便是材料不足以提供这些人的面目,恐怕还是该交代一嘴为是。
1 有用 朱颐钊 2022-10-09 22:08:08 北京
此书可视为晚近研究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的第一流作品。相较2006年版,2015年版也作了很多修订(尽管歧出的「附录」直接插在正文之中显得很割裂)。对若干重大问题如永历君臣与天主教之关系、绛州天主教世家的活动、不许纳妾之严重阻碍晚明士大夫奉教、不许自杀与殉国报君之纠葛,都有创见,反过来则一可见证晚明思想之活跃与多元,二可佐证今人对明清之际的探索犹有相当大的发掘空间。
0 有用 Zimablue 2023-12-09 15:03:19 韩国
收集史料的工夫让人侧目,适合作为本领域内的工具书,但作为一本史学作品的可读性着实有限。
1 有用 稚子浴其渊 2023-10-07 20:03:21 上海
很好的书。黄老师对于数字人文的津津乐道令人会心一笑,不厌其烦地点出e学术之途径、方志作为跳蚤市场的功用,并不讳言资料多自检索得来。其中个案之辨析,如瞿汝夔、魏学濂、韩霖等颇精审,可资借鉴。意外收获在点出利玛窦定居南昌、江右王学氛围对传教的影响,甚至引用了邹元标《愿学集》拜会郭居静的材料,考索万历士人的思想世界,则西学之传播不能不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向度。“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冯应京《交友论》... 很好的书。黄老师对于数字人文的津津乐道令人会心一笑,不厌其烦地点出e学术之途径、方志作为跳蚤市场的功用,并不讳言资料多自检索得来。其中个案之辨析,如瞿汝夔、魏学濂、韩霖等颇精审,可资借鉴。意外收获在点出利玛窦定居南昌、江右王学氛围对传教的影响,甚至引用了邹元标《愿学集》拜会郭居静的材料,考索万历士人的思想世界,则西学之传播不能不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向度。“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冯应京《交友论》序)吾人游学上海,光启公园在焉,不远处即天主堂,昔日不觉有甚异处,今渐察之。 (展开)
2 有用 Suzume 2016-01-25 19:09:02
读过尤其觉得不值这个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