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美国外交家、教育家司徒雷登先生唯一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反思与总结,以及他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事业的选择、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岁月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司徒雷登,还能了解到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华五十年的创作者 · · · · · ·
-
司徒雷登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应南京金陵神学院聘请,司徒雷登携妻儿离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逝于美国华盛顿。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家世溯源
第二章 大学和神学院时期
第三章 中国,我又来了
第四章 创建燕京大学
第五章 在燕京大学经历的种种
第六章 中国各阶层的人物
第七章 日本占领和孤岛上的自由
第八章 遭受监禁和重获自由
第九章 成为外交界一员
第十章 没有结果的努力
第十一章 不断加深的困惑
第十二章 在竹幕之下
第十三章 重返华盛顿
第十四章 退休后的思索
第十五章 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杭州话似乎有着其他语言所没有的音乐的轻快感和表现力。我其实对它很偏爱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回到中国 -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我们得知了蒋委员长被扣押的消息。所有认识张学良的人都能够理解他这样的做法,都懂得他完全是出于爱国才那样做的。而多年以后,张学良在私下或者公开的场合里,都会承认当年自己的做法完全错误,在这一点上我不便多说。手段拙劣、愚蠢至极是对西安事变的评价,但是,我依然理解他是在看到中国人被国内矛盾搞得元气大伤,整个民族处在危机的边缘,所以才不得已出此下策,这完全是一腔热血惹的祸。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在华五十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在华五十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庚子使馆被围记 7.0
-
- 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8.0
-
- 从农场到白宫:卡特自传 7.9
-
- 顾维钧回忆录(全13册) 9.2
-
- 米塞斯回忆录 8.6
-
- 罗斯福与塔夫脱 9.0
-
- 郭汝瑰回忆录 8.3
-
- 亲历中苏关系 7.7
-
- 米塞斯评传 8.2
在华五十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译者评论:司徒雷登的三张面孔

狂热悲鸣中,留下喧嚣的中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狂热悲鸣中,留下喧嚣的中华 ——绝望的政府与天真的教育家 他们的理想在浪潮中被击碎 【俯身看】 1876年,杭州。 司徒雷登出生。 他的父母们虽然过着传统基督教教徒的生活,却秉承着科学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种难分难舍的矛盾性,巧妙地让他成为一名正直而的美国人。在杭州的... (展开)

司徒雷登,中国人民的瘟神?

斯图亚特?司徒?还是圣徒?

被时代浪潮吞没的好人
> 更多书评 47篇
-
1935年,韩复渠找到我和傅泾波,希望我们能够去拜访蒋委员长,试探一下他的态度。蒋介石一开始很生气,说:“地方上的省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好了,国家的政策是中央的事,不用他们操心。” 我反驳说:“这都是抽象性的原则问题,但中国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人治多于法治,所以,个人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而现在显然就是让你建立这种关系的机会。”他仍显得很生气,不过还是接受了我的建议,“你回去跟他说,只要他能在山东站稳脚...
2023-12-21 00:15:39
-
子不语 (愿每一天从阅读开始,以阅读结束)
当时的中国确实需要高学识的人才,而且也给予了他们令人羡慕的优厚待遇,这使他们过分看重了自己的重要性,傲慢地要求更高的职位和待遇。可他们中的很多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中国的需要来说,可能是毫无用处的。但不容否认的是,他们的确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努力,中国是难以取得现在的进步的。2023-06-06 10:45:44
-
88 “你们外国人为什么要来中国做教育”。我回答说“文明是不分国界的,她不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只有通过各国文明的交流,融合,才能增进相互的了解。我们的目的就是学习中国的古文化,并促进新文化的建立” (伟大的胸怀应是天下,而不仅仅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让人感动。现在想起来,在国外漂流的学者,一直想在国内创办好的期刊,初衷如果站在这个天下的制高点上,可能进展会好得多,因为源于上苍的眷顾。于是我一直在想,...
2016-02-25 12:33:21
-
153 相比其他地方,中国的学生更像是一个民众意愿的晴雨表,他们是这个国家最敏感的群体。因为没什么顾忌,他们的反应一般会比较明智,活动也基本是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对中国命运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可单纯的动机却也很容易为人做政治上的利用。 183 当然,我知道事物都是两面性的。而我并不只是为了胡乱吹捧美国军人,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如果中国的军官能够拥有同样的条件,这些优秀的品质也同样也会出现在他们身上。这种品质...
2016-02-26 10:33:00
-
226 对我的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三个外部因素分别是,宗教信仰,教育事业和中国。 228 就像他们的住所一样,中国人的内心对外常常是关闭着的。就像在北京,过往的行人并不会注意街道两旁那些密集的私人住宅,甚至都不会在间它们是否真的存在。色彩单调的墙壁,将那些平房内部的布局牢牢封闭起来。油漆的大门紧紧关闭着,还会上着栓锁,不访的客人进门后的第一眼,也只能看到一面雕花的影壁。只是绕过影壁才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但不得...
2016-02-26 11:01:42
-
1935年,韩复渠找到我和傅泾波,希望我们能够去拜访蒋委员长,试探一下他的态度。蒋介石一开始很生气,说:“地方上的省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好了,国家的政策是中央的事,不用他们操心。” 我反驳说:“这都是抽象性的原则问题,但中国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人治多于法治,所以,个人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而现在显然就是让你建立这种关系的机会。”他仍显得很生气,不过还是接受了我的建议,“你回去跟他说,只要他能在山东站稳脚...
2023-12-21 00:15:39
-
子不语 (愿每一天从阅读开始,以阅读结束)
当时的中国确实需要高学识的人才,而且也给予了他们令人羡慕的优厚待遇,这使他们过分看重了自己的重要性,傲慢地要求更高的职位和待遇。可他们中的很多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中国的需要来说,可能是毫无用处的。但不容否认的是,他们的确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努力,中国是难以取得现在的进步的。2023-06-06 10:45:44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海南出版社 (2010)8.2分 566人读过
-
Sanford Press (2008)8.8分 27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7.6分 299人读过
-
东方出版中心 (2012)8.3分 20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在华五十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leepy Mia 2017-12-31 09:31:47
不知道删得厉不厉害,总之觉得没看过瘾,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是蜻蜓点水带过去了,可能是宗教人士的超脱?
3 有用 谢里登大道 2020-05-27 09:49:57
傻白甜
1 有用 ala_lei 2019-04-30 11:25:43
相比东方出版中心那个版本,译文生硬,甚至曲解原义。
4 有用 StarKnight 2018-12-06 11:43:57
值得一读。对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思路,以及1944-1949中美交往史有帮助。 ps 微信读书的点评里面能看到一些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接近初中生的言论。这也是为什么我读书时不会打开弹幕…
1 有用 Wattskemov 2022-03-05 14:42:06
就本书而言,必须满分!里面的意识形态我们不去讨论了,作为史料、回忆录、见证实录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