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废墟的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
巫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拓片:废墟的替身
迹:景中痕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废墟的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废墟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 武梁祠 9.0
-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8.3
- 礼仪中的美术 9.2
- 黄泉下的美术 8.8
- 美术史十议 8.6
- 山鸣谷应 9.1
- 时空中的美术 8.6
-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8.6
- 历史及其图像 9.1
- 致用与娱情 8.5
废墟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在做一场亘古长青的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部关于“废墟”形象的演变史。 作者搜集不同时期再现“废墟”的艺术品(包括诗歌、绘画、音像等)分析了在不同时代特征,社会背景下“废墟”形象的多元内涵。 作者在文章前言提到了欧洲浪漫主义观念对中国废墟建筑及其艺术作品的影响,它造成人们对中国传统废墟观念的错... (展开)>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12年和17年版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吗 | 来自达摩拾荒者 | 2021-12-16 10:17:29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Reaktion Books (2011)8.1分 32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8.7分 909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8.7分 2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 (停云)
- 【野力青年美术馆书单:艺术经典】 (叶飞Phoenix)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废墟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Rosecanoe 2018-09-17 20:29:18
功底深厚,文思俱佳。在巫鸿笔下,废墟身上承载着永恒的历史,即“不同类型的记忆和回声融汇进一个永恒的现在”。审视废墟的方式充满张力,中与西,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现实与理想,毁灭与新生。大众媒体对废墟的影响颇值玩味。关于工业废墟审美的介绍偏少,可补充。另,里面介绍的当代艺术也太吸引人了。
2 有用 以逆为名 2023-12-28 17:30:59 江苏
本作探讨了“废墟”这一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的多样化呈现,是主题性非常强的一本书。三个章节分别跨越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三重时间维度,涉及到绘画、雕塑、金石、电影、摄影以及装置艺术等表达形式。从《读碑图 》到圆明园遗址和《小城之春 》,中国艺术中的怀古总不免与伤今联系在一起,对逝去的追索中潜藏着对当下或是未来的启发性思考。巫鸿教授多次在书中引用了皮埃尔·诺阿的一段话:“记忆是时时刻刻实在发生的现象,把我... 本作探讨了“废墟”这一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的多样化呈现,是主题性非常强的一本书。三个章节分别跨越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三重时间维度,涉及到绘画、雕塑、金石、电影、摄影以及装置艺术等表达形式。从《读碑图 》到圆明园遗址和《小城之春 》,中国艺术中的怀古总不免与伤今联系在一起,对逝去的追索中潜藏着对当下或是未来的启发性思考。巫鸿教授多次在书中引用了皮埃尔·诺阿的一段话:“记忆是时时刻刻实在发生的现象,把我们与不息的现实扭结在一起;而历史则是对过往的再现”。如欲将这一历史哲学寄托于艺术,则必须充分的调动起观者的共同记忆与个人情感,将形式上的“缺席”还原为精神上的“在场”。这似乎是一种对抗大化洪流的叛逆行为,却又带着迷人的双重性:废墟的价值唯有在虚实对比中才能得到表达;它经历了苦难,也将获得新生。 (展开)
1 有用 fff勒内 2024-06-06 06:48:59 美国
翻了前两章+结论,觉得废墟-胜迹作为概念…或许真的可以用。第二章的feedback loop以及如画和战争废墟的互动关系讲得真牛逼…结尾798/明城墙重新看当代视觉文化在废墟(战争废墟和摄影技术最终被归类为外来影响)中的新生,确是巫鸿当代艺术的commitment(或许要回来翻第三章),实在是个明亮的尾巴。
0 有用 叁人 2018-08-09 19:11:20
谈古论今,有意思的一本书。废墟感确实是西方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这趟北欧之旅更加深体会了。
1 有用 something else 2024-02-17 02:42:15 法国
对圆明园百年间“角色”变化的解读有意思。去年末再次去了圆明园,讲解员对零星游客作着爱国主义教育,远处几人闯入结冰的湖面被保安追赶。历经风云,它终于变成了一个怪诞的迪士尼乐园。
0 有用 えす 2024-12-20 17:38:25 广东
很有启发
0 有用 三七李 2024-12-17 19:41:09 上海
从古到今的废墟相关艺术分析,写得很好,感觉在看展览
0 有用 六月雪 2024-12-09 20:21:31 上海
1.巫鸿的这本书谈的是一个中国和西方文化博弈当中,观念进退的过程。
0 有用 南 2024-12-08 21:25:31 日本
太会写了。对“废墟”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放在不同的历史文本中分析,也解答了原本属于西方审美的废墟如何被中国人认知和创新的问题。最喜欢关于废墟时间性的分析,案例上798艺术区的例子最喜欢,大学时没少去的地方原来有这样的历史(感慨)。
0 有用 雪路雨天行车 2024-12-08 03:21:06 北京
这也写得太牛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