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废墟的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
巫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拓片:废墟的替身
迹:景中痕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废墟的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废墟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 武梁祠 8.9
-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8.4
- 礼仪中的美术 9.1
- 移动的桃花源 8.0
- 超越再现 8.6
- 风格三论 9.1
- 艺术史导论 8.9
-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 8.9
- 黄泉下的美术 8.7
- 致用与娱情 8.4
废墟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在做一场亘古长青的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部关于“废墟”形象的演变史。 作者搜集不同时期再现“废墟”的艺术品(包括诗歌、绘画、音像等)分析了在不同时代特征,社会背景下“废墟”形象的多元内涵。 作者在文章前言提到了欧洲浪漫主义观念对中国废墟建筑及其艺术作品的影响,它造成人们对中国传统废墟观念的错... (展开)>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12年和17年版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吗 | 来自达摩拾荒者 | 2021-12-16 10:17:29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Reaktion Books (2011)8.1分 32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8.7分 906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8.7分 2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 (停云)
- 【野力青年美术馆书单:艺术经典】 (叶飞Phoenix)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废墟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頨譞 2023-11-05 11:49:22 北京
巫鸿的集大成之作,从中国文学与文人画寻碑吊古的传统母题,到近代里程碑式的圆明园劫难,到《小城之春》的废墟美学,到文革后的“星星”和《今天》,特别是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的《谈废墟文学》与北岛的废墟文学,到当代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乃至798的都市废墟,人类从未走出废墟,在废墟上生生不息。
22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7-12-28 19:52:25
本书深入探讨了作为艺术素材的“废墟”,所以非常适合在颓唐、落寞、萎顿的精神状态下阅读。我由此明白作为一名“人文学工作者”的危险: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能够亲身体会人类的终极困境,不能与艺术家获得疯狂的共鸣,那样可能就会导致写出来的东西隔靴搔痒,无法触及真正意义上的痛点。巫鸿老师这本书既涉及绘画,又与摄影和电影等影像艺术相关联,视野开阔,说服力强。
5 有用 张涯舞 2017-11-11 15:28:18
独特的角度,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中国,对于废墟这种独特场所的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冲突,值得深思。
29 有用 Derridager 2020-06-22 13:46:04
巫鸿所梳理的废墟,和他不厌其详地大段引用了两次了的P. Nora所言的“记忆之场”(les lieus de mémoire)基本是一个东西。无论是古代建立在取消和空无基础上,继而引发追忆(或是通过拓片,或是借助枯树表明消逝)的石碑,一个内化进心灵的废墟;还是纠集了往昔、现代与未来的多重时间性的“迹”;又或者是借助摄影技术保留的战争废墟(凝缩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记忆)以及步入空间、建立在废墟上的废... 巫鸿所梳理的废墟,和他不厌其详地大段引用了两次了的P. Nora所言的“记忆之场”(les lieus de mémoire)基本是一个东西。无论是古代建立在取消和空无基础上,继而引发追忆(或是通过拓片,或是借助枯树表明消逝)的石碑,一个内化进心灵的废墟;还是纠集了往昔、现代与未来的多重时间性的“迹”;又或者是借助摄影技术保留的战争废墟(凝缩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记忆)以及步入空间、建立在废墟上的废墟装置艺术(层累的而非交织的时间性),都是“作为实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的场域”的一种。它们有的被博物馆化了,有的被移植为主题公园,有的借助艺术焕发生机,不断被人在回忆之时注入了新的经验和想象。面对废墟/历史,想起了克罗齐的名论断,只有能够介入当下思考与兴趣的历史才是真历史。 (展开)
1 有用 Kant 2024-02-15 10:26:06 四川
围绕废墟组织材料,时间跨度之广,视野纵横捭阖,废墟的概念从精细的“丘”扩大到装置艺术,字里行间才华溢出,一种本雅明的时间感在其间再现、编织、交缠。 如此庞大的关注视野和高蹈的哲学气质,与论述的紧凑度本是龃龉,很容易变成材料堆砌与空头奖章的断裂合集,但巫鸿总能在具体的论述里四两拨千斤,随便一个例子、几句点播,在雍塞中豁然开朗。真的很牛。
0 有用 小兔子乖乖 2024-11-15 15:36:58 浙江
从古至今,娓娓道来。
0 有用 煎饼果子的夏天 2024-11-01 15:37:45 四川
以前没有了解过废墟艺术,但这里面张大力的作品震撼到我了。
0 有用 momo 2024-10-29 16:52:51 浙江
之前完全没有深度思考过“废墟”相关 给我打开了一扇门
0 有用 翡冷翠的五月鹰 2024-10-25 03:49:36 爱尔兰
属于中国的废墟,属于当代的废墟,与属于中国当代的废墟。碑铭与拓片中的有与无,民族主义叙事的圆明园,社会主义大型工业的遗骸798。巫鸿老师是了不起的文化观察者。(我的朋友说有这样一个名字不做一点很酷的文化工作是一种浪费)
0 有用 O.吼 2024-10-18 09:58:24 北京
要想懂得一个庙,你得留心它的大殿和殿前的树。如果大殿是新油漆的,金身如新,你就知道这个庙的香火盛,是个好年头。如果院子里的树木很古老——是死是活倒不要紧——你就知道这个庙有年头,有一个悠久的、受人尊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