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本书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纪念碑”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创作者
· · · · · ·
-
巫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目录 · · · · · ·
插图与地图目录
年表
导论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一 “礼器”的概念
二 礼仪美术的遗产
三 中国青铜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一 宗庙
二 从宗庙到宫殿
三 从宗庙到墓葬
四 中国人对石头的发现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一 对长安的两种看法
二 高祖:长安的诞生
三 惠帝和长安城墙
四 武帝奇幻的园囿
五 王莽的明堂
第四章 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一 家庭(一)
二 家庭(二)
三 友人与同僚
四 死者
五 建造者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 倒像与反视
二 “二元”图像与绘画空间的诞生
三 尾声:门阙
插图与地图出处
引用文献目录
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汶口文化的玉铲和玉串饰因此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切割和磨光一块坚硬的玉材要用数月甚至数年的劳动,制作一柄石铲或一个陶环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则少得多。是什么原因使得大汶口人花费上千百倍的劳动力创造这些在器物类型上与石器和陶器没有差异的玉铲或玉饰? 这些玉器的秘密在于它们模仿了石器或陶器,却又不求完全相同。虽然玉铲和粗陋的石铲外形相同,但二者的差异也显而易见。玉器色泽丰富,细腻的表面光彩照人,它平滑、润泽、坚硬,令人赏心悦目。因此,一件玉器在外形上与一件石器或陶器的相似就有了象征和“辩术”(rhetorical)的意义:它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却不寻常。对于那些了解攻玉之难的人来说,如此些小器物实际上凝聚了巨量的人工。因此,这些玉器意味着其所有者拥有“浪费”这些人工的能力。一则兜售玻璃酒杯的现代广告利用了同样的辩术:“在沃特福得,我们花费1200倍的时间来制作这只酒杯。”这只酒杯之所以贵重,并不是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功能(看上去与“廉价”酒杯毫无二致),而是因为它以水晶玻璃制作并花费了令人惊异的大量人力。这则广告并不是给那些想买一只杯子喝酒的人看的,而是写给那些热衷于向尊贵的客人证明和炫耀其财产的新贵。在这两个古代和现代的例子中,器物以其“常规”的形状和巨大的人力投入,把自己转化为权力的形象象征。 玉器产生于大汶口文化时代并非偶然,它的产生和当时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贫富分化,以及特权和权力的观念。社会分层和两极化的现象最清楚地反映在大汶口墓葬中:大汶口墓地中的大部分墓葬没有或仅有少量的随葬品,但少数死者则随葬有数以百计精美的器物。玉器无一例外地发现在规模最大、包含大量其他精美随葬品的墓葬中。这些墓葬及其随葬品所见证的是一个寻求政治象征物的历史阶段,而玉成为表达这种欲望的媒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昂贵”美术 -
我认为武梁祠正壁中央的楼阁图像是理想君主的象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作为所谓科研作业的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200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很散的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巫鸿 ·礼制艺术有四个基本要求——质料、形状、装饰、铭文,每个因素各有含义并分别在这一艺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扮演了领先的角色。 ·礼制艺术的时代随着九鼎的消失而结束。新历史时期中的纪念碑不再是神秘的“重器”,而是取而代之的宏伟... (展开)
【转】巫鸿:“纪念碑性”的回顾


两年前读这本做的思维导图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8.9分 1200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8.6分 46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吉吉范特西)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 2017年新书 (世纪文景)
- 待购书 (看闲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陈小憨˙Ꙫ˙ 2019-01-18 15:03:56
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均具有“纪念碑性”。
16 有用 才没有 2018-02-12 18:00:23
超棒!!!巫鸿超级棒!!!万万没想到从美术史里看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感_(:з」∠)_……对本国文化传统真的是太忽略了,超级好看!而且听他讲各种传统思想的来源变化过程,就觉得了解这种变化过程对于盲目宣扬光复传统文化来讲多能一眼看穿……真的好喜欢他啊!!!
2 有用 …… 2019-07-13 14:56:19
以纪念碑为结点,将宏观的历史叙述与微观的社会互动共融一炉,可以看到艺术史领域内弥合形式与实质主义之争的尝试。一二三章偏重历时性的创作语境,最喜欢礼制艺术时代的九鼎融合了微观权力与外在权力的表述,以纪念碑性为母题,对长安城建造过程的重构也让人记忆犹新。四章以丧葬纪念碑的空间为舞台,重现四种社会群体的互动场景。五章是全书阐释的高光时刻,笔力不输重屏。
1 有用 Ring 2018-08-18 16:53:21
趁着当当做活动,拿下了巫鸿的这一套书,可惜《时空中的美术》没有活动,不然就齐全了。如今纸质书都太贵了,如果不是做活动,根本买不起,都在网上看各种电子版。
2 有用 火山城池 2019-06-18 15:38:46
第一章,零知识对青铜器有了个认识,非常精彩。 第二章,开始庞杂,没有背景知识理不清逻辑。 第三章,长安城略过。 第四章,《武梁祠》复述。 第五章,简略,王南《六朝遗石》似从中启发。 总体读起来比较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