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本书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纪念碑”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创作者
· · · · · ·
-
巫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目录 · · · · · ·
插图与地图目录
年表
导论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一 “礼器”的概念
二 礼仪美术的遗产
三 中国青铜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一 宗庙
二 从宗庙到宫殿
三 从宗庙到墓葬
四 中国人对石头的发现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一 对长安的两种看法
二 高祖:长安的诞生
三 惠帝和长安城墙
四 武帝奇幻的园囿
五 王莽的明堂
第四章 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一 家庭(一)
二 家庭(二)
三 友人与同僚
四 死者
五 建造者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 倒像与反视
二 “二元”图像与绘画空间的诞生
三 尾声:门阙
插图与地图出处
引用文献目录
索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作为所谓科研作业的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200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很散的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巫鸿 ·礼制艺术有四个基本要求——质料、形状、装饰、铭文,每个因素各有含义并分别在这一艺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扮演了领先的角色。 ·礼制艺术的时代随着九鼎的消失而结束。新历史时期中的纪念碑不再是神秘的“重器”,而是取而代之的宏伟... (展开)【转】巫鸿:“纪念碑性”的回顾
两年前读这本做的思维导图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8.8分 1187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8.6分 46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吉吉范特西)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 2017年新书 (世纪文景)
- 待购书 (看闲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Fiji0308 2019-12-29 17:23:19
最难理解的一本却翻得最快,一直潜不下心来看历史有关的文字,还是偏向于纪录片等影像,热媒介之下的思考肯定不如冷媒介来得深刻。还是很佩服很多大神作品集里将历史反映的思想观念或年份数据可视化并绘制成分析diagram,自己是没这思维😂。
3 有用 空山不为空 2018-10-17 22:20:54
一回来就赶紧看完最后一章。也许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因为非常希望抓住的纪念碑性不再停留在虚空,仅仅是感觉的层面,而进入到一种可以理解和表示的状态。包括最后提到的二元模式,“当任何一个场景将要行成独立系统并变为'真实'的时候,他就引进一种与这个场景相冲突的图像或风格,来消解任何可能造成的'幻视'效应。”
1 有用 陈美芳˙Ꙫ˙ 2019-01-18 15:03:56
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均具有“纪念碑性”。
2 有用 西汉愉快的白术 2019-03-03 11:12:25
终于看完了,2018年读过的最棒的一本书。个人觉得开篇的九鼎之论,和后面关于武梁祠壁画以及丧葬正反铭文的讨论最精彩,希望有时间可以写个读书笔记。最后想说,巫鸿可真是厉害。
0 有用 诗瀛 2019-12-20 07:26:37
终于找到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的行文抽丝剥茧,实在吸引人,有如推理小说。但是把第一章及晚近的中文版序,与贝格利“科索沃式”的书评一比较,不难发现巫鸿这书的核心漏洞所在。如近来电影《利刃出鞘》所说,甜甜圈中间空的地方没有填好——我估计这个坑也没人来填了。而尽管如此,作者的视角令大多数中国读者为之一振,针对这书所展开的辩论和启发,无疑会把东方美术史推向一个更积极的层次。
0 有用 海绵宝宝迷魂记 2024-12-06 09:45:35 山西
Monumentality,一些外来概念加诸回本土文化自身总有一些不合时宜和难以精准言及,不读原文确实造成一定程度的偏误,而此也是无法避免的必要。技术的不断精进被不断融入、吸收进入礼器之中,助其成为更大的纪念碑式的存在,权力及威望的象征。此次梳理较长,从青铜器开始到墓葬,收获较多,此也成为巫鸿较为有重量的著作。
0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24-11-03 14:03:55 浙江
“纪念碑性”这个概念高度概括而有内涵,在艺术史写作和评论中会经常用到。
0 有用 素问咩 2024-10-31 18:40:51 瑞士
可以承载永恒的石头;“透明之石”
0 有用 里相玉 2024-10-28 23:47:29 浙江
备课用。巫鸿老师真的很敢于下判断,学养笔力深厚
0 有用 Eigentlichkeit 2024-10-16 14:35:38 北京
导论及第一章。“纪念碑性”这一概念主要展现了一种承担记忆、构造历史的功能。不过,神圣性的来源可能不仅仅是历史,可能也来源于仪式过程、言语行为乃至更多的认识论的因素(比如死去的祖先依旧存在且可沟通),因此似乎用“纪念碑性”去统摄并非恰当的做法。感觉巫鸿可能借用了巴塔耶的耗费与非生产性行为的概念,这对于理解确实有帮助,但这也不一定能导出纪念碑性,而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过文中说铭文由祖先供奉转变为现世... 导论及第一章。“纪念碑性”这一概念主要展现了一种承担记忆、构造历史的功能。不过,神圣性的来源可能不仅仅是历史,可能也来源于仪式过程、言语行为乃至更多的认识论的因素(比如死去的祖先依旧存在且可沟通),因此似乎用“纪念碑性”去统摄并非恰当的做法。感觉巫鸿可能借用了巴塔耶的耗费与非生产性行为的概念,这对于理解确实有帮助,但这也不一定能导出纪念碑性,而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过文中说铭文由祖先供奉转变为现世荣耀,确实给人很大的启发。吉德炜指出的卜辞的转向确实也是绝佳的平行证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