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名人推荐
彭慕兰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洞察,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面貌。这部作品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蓬勃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沿海核心地区,而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则一直维持着贫穷与被“牺牲”的处境,并成为孕育共产革命组织的土壤。
——周锡瑞(Joseph Esherick)
这是一部令人瞩目、立意新颖、富有想象力的重要著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它阐释了老问题、新方向。老问题是关于国家层面:我们怎样去理解一个崩溃的国家政权以及由此代替它的“现代化”国家?怎么样去理解“帝国主义”带来的影响?新方向是地方和区域在此过程中的转变。
——曼素珊(Susan Mann)
◎媒体推荐
彭慕兰对中国北方区域的“经济之死”作出了意义非凡的研究。“黄运”,是一个未经“官方”命名,但自20世纪初就开始“死亡”的特定区域,人口1500万,涵括河南、山东西部等与黄河相交之...
◎名人推荐
彭慕兰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洞察,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面貌。这部作品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蓬勃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沿海核心地区,而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则一直维持着贫穷与被“牺牲”的处境,并成为孕育共产革命组织的土壤。
——周锡瑞(Joseph Esherick)
这是一部令人瞩目、立意新颖、富有想象力的重要著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它阐释了老问题、新方向。老问题是关于国家层面:我们怎样去理解一个崩溃的国家政权以及由此代替它的“现代化”国家?怎么样去理解“帝国主义”带来的影响?新方向是地方和区域在此过程中的转变。
——曼素珊(Susan Mann)
◎媒体推荐
彭慕兰对中国北方区域的“经济之死”作出了意义非凡的研究。“黄运”,是一个未经“官方”命名,但自20世纪初就开始“死亡”的特定区域,人口1500万,涵括河南、山东西部等与黄河相交之地。19世纪曾是中国北方核心区域的一部分,随着来自国外的压力和影响与日俱增,国内面临的挑战和回应使得这一地区越来越“边缘化”。彭慕兰通过详细的解析,将这一图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The China Journal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关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的重要著作。彭慕兰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The China Quarterly
~~~~~~~~~~~~~~~~~~~~~~~~~~~~~~~~~~~~~~~~~~~~~~~~~~~~~~~~~~~~~
费正清奖获奖作品,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成名之作
本书荣获1994年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该著作一上市就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学界内外一致好评。彭慕兰凭着扎实的历史素材、敏锐的研究视角,从社会、经济等方面全面论述1853—1937年这一时段黄运地区的风云变幻。
2017 年全新修订,精善呈现加州学派领军人研究心血
原译者马俊亚全新校译修订,内容更为精善,全面展示加州学派领军人学术风采。
~~~~~~~~~~~~~~~~~~~~~~~~~~~~~~~~~~~~~~~~~~~~~~~~~~~~~~~~~~~~~
史料丰富,眼界开阔:“人为”打造出来的贫穷腹地
本书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华北内陆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一带当时的社会情形,包括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他认为华北内陆在这段时期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波澜壮阔的华北内陆生态群像,更是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社会区域理论等多重视角,分析了华北内陆衰败的原因。他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并非生来“落后”,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国家政策以及时局造成。
彭慕兰的学术关怀恳切、史料搜集整理之功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部作品的主要论点在当下读来依旧常读常新,发人深省。
腹地的构建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Kenneth Pomeranz , 1958—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加州学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构建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荣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荣获2000年费正清奖、2001年世界历史协会年度图书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与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译者
马俊亚
1966年生,江苏沭阳人。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等。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鸣 谢
导 言
区 域
时 段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
第一章 地方利率的故事:
信贷和货币市场中的政治势力和区域模式
山东的地区性信贷市场
地方经济差异的持久性
信用市场及其他地方经济边界
区域性的货币市场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当地的公共财政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权威和政治自卫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强大的势力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割裂的市场和区域经济形式
结语:割裂的市场与国家构建
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新的农作物品种
拾荒与生存
看青活动与“棉业公会”
区域变化与当地领袖
渗透性、开放性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三章 生态危机和“自强”逻辑
市场、国家和生态
封闭、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燃料短缺与“自强”逻辑
当地的努力:植树造林及其不满
生态、交通和边缘化
第四章 任其自便?
中央政府的退出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优先、新的紧缩与错失的机会
轻视的加剧:地方瘫痪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秸秆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
黄运的黄河治理
水患的重新分布
第五章 灾害应对
水利失修的经济成本
士绅与外国人
国家的分裂与水利治理:军阀时代
官府、乡村豪绅与地方反抗
工程师与士兵
结 论 黄运、中国与世界
附 录
人名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另外,我们对维持黄运民堤所需的秸秆数量的估计数显示,这些当地“捐献的”物品对农民们来说是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们每年可能至少值110万元,并可能高达420万元。即使是前述较低的数字也比政府花在山东大堤上的所有经费高出2倍多;中间数则接近1932年黄河综合规划中山东省所占的年度份额。当然,使用秸秆修筑大堤时,对劳动力的征用也更多;相比更耐用的石头所修筑的大堤,这种大堤需要经常维修。换言之,在黄河治理中的总投入(并因此由农民所承担的代价)依然很高;但是,是较高的净投入(投入减去贬值)真正地防止了水患,并将此当作现代经济的典型标志。简言之,把黄运的黄河治理作为当地的责任,意味着国家花费较少的资源,但社会花费了更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秸秆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 -
本书还以其他研究中国的大多数著作所未用过的一种法,突出了社会和政治因素对经济选择的影响。关于对中国农民种植和劳动力分配的研究,可以分为人们所说的“单一逻辑”和“多重逻辑”论。“单一逻辑”论的支持者们(马若孟、托马斯・罗斯基、洛伦・·勃兰特)认为尽管不同的农民拥有不同的资源,但他们全都按同样的方法一作为古典经济学所说的深受局限的利润最大化者一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多重逻辑”论的支持者们(景甦和罗仑、陈翰笙、黄宗智)对其他许多观点不予赞同,但赞成不同的阶级按照根本不同的逻辑来决定其行为。例如,黄宗智认为,那些拥有大的经营性农场的人,是利润的最大化者,但那些更近似于糊口的农民们则不是。某些人对从其小农场中获取可靠的收入是如此的绝望,以至于他们从事着自我开发,在这类劳动获得的边际收人入已然极大地低于现行的报酬以后,仍把多余时间投入进来。其他人则孤注一掷地种植高风险、高利润的作物,以寻求从过于狭小的地块中竭力维持生计。其他多重逻辑的构想五花八门;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的是这样的看法,认为一个家庭根据其在现有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而具有相应的经济理性。 1)“单一逻辑学派”例子,见 Ramon H。 Myers, Tbe Chinese Peasant Econonry; Thomas Wiens,Tbe Micro-economics of Peasant Economy; 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ntb in Prepar Cbina及 Loren Brandt, Commerialiration and grioulural Developmen。“多重逻辑”观的例子,见景甦、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店,1985年; Philip C。C。 Huang,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腹地的构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腹地的构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 8.9
-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9.4
-
- 理学、士绅和宗族 8.9
-
- 被牺牲的“局部” 8.5
-
- 浮生 7.8
-
- 走出地方史 9.1
-
- 汉口 8.6
-
-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8.8
-
-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9.2
-
- 庚子救援研究 8.1
腹地的构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Picking Winners

读到黄运匮乏燃料的部分感到很无力

“腹地”的形成:城乡小分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中常用的“国家”、“重商主义”、“自强”等术语缺乏明确界定。 如“国家”(the state)是指中央政府、省政府还是县政府,或者是官僚机构常常语焉不详。而且“国家”层面的各类政府与城市精英却又常常混用,成为官、绅、商一体化。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指尽可能实现...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8.5分 54人读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8.0分 19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入围书目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腹地的构建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这个废物 2021-03-15 23:24:16
#别人家的博士论文#系列。中央的资源配置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生态与社会的关系等主题,能被framing在一起,非常不容易。(虽然还是有一些琐碎了。)bte 区域史研究的魅力可能更需要在比较中感受。中国不同区域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研究并置来看,的确能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开完题想着手做一些相关的梳理。
2 有用 希夷子 2018-05-28 21:24:08
在结构崩坏的社会环境下做任何一件具体的事,都不再有什么技术性解决方案了。
1 有用 Maximus 2024-08-16 21:28:44 上海
翻译严重降低了可读性。最终结论是近代以后中国的各级政府将自己运行的根本逻辑从维持古典时代的“公共福利”转移成维护国家主权,在沿海地区打造“自强”的工业基础,因而荒废了对内陆不能直接帮助于这种努力的地区的投资,是一个今天仍可能引起书中所写的地方的人共鸣的很大的命题,旦这本书又是经济社会史的路子,用的材料和论述方式都是又newspeak又微观的,时而还充斥着各种定量的计算,两者的衔接似乎没有那么顺畅我... 翻译严重降低了可读性。最终结论是近代以后中国的各级政府将自己运行的根本逻辑从维持古典时代的“公共福利”转移成维护国家主权,在沿海地区打造“自强”的工业基础,因而荒废了对内陆不能直接帮助于这种努力的地区的投资,是一个今天仍可能引起书中所写的地方的人共鸣的很大的命题,旦这本书又是经济社会史的路子,用的材料和论述方式都是又newspeak又微观的,时而还充斥着各种定量的计算,两者的衔接似乎没有那么顺畅我,读下来也没有在论述和结论间豁然打通的爽感 (展开)
1 有用 🍟 2023-11-22 07:56:52 美国
相比于美国学界现在用一省档案就敢在标题放“China/Chinese”的夸大风气,彭慕兰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史料扎实,小中见大。本书看似讲“黄运”地区如何在19世纪末衰落,实际上讲的是清代“去中心化”统治向现代集权民族国家转变的困境。清代的统治在地方依靠太多non-state agents,这些地方利益和家族利益的守卫者无法容忍一个“大政府”的存在,以各种“不服从”来反抗。 治黄也体现出清代垂直的管理... 相比于美国学界现在用一省档案就敢在标题放“China/Chinese”的夸大风气,彭慕兰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史料扎实,小中见大。本书看似讲“黄运”地区如何在19世纪末衰落,实际上讲的是清代“去中心化”统治向现代集权民族国家转变的困境。清代的统治在地方依靠太多non-state agents,这些地方利益和家族利益的守卫者无法容忍一个“大政府”的存在,以各种“不服从”来反抗。 治黄也体现出清代垂直的管理体制导致省之间、县之间的合作非常困难。这些都是modernization过程中细微的困境,看似讲黄运,实际讲中国。 (展开)
1 有用 牧云 2023-12-25 06:50:38 江苏
开篇提出1840年之后,追求“民族国家与经济自主”的“自强”逻辑开始主导中国政治进程,政治就从“文明教化政治”转向“自强”的政治,国内事务按照是否有利于富强来排序,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小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能直接有利于富强就会被忘记,成为“腹地”,如果被认为有利于“自强”,就会被国家关注,梁漱溟“乡村建设”、蒋介石“新生活”、建国后的“反封建与妇女解放”都是如此,而当下,农村“移风易俗”、青年“躺平”、... 开篇提出1840年之后,追求“民族国家与经济自主”的“自强”逻辑开始主导中国政治进程,政治就从“文明教化政治”转向“自强”的政治,国内事务按照是否有利于富强来排序,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小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能直接有利于富强就会被忘记,成为“腹地”,如果被认为有利于“自强”,就会被国家关注,梁漱溟“乡村建设”、蒋介石“新生活”、建国后的“反封建与妇女解放”都是如此,而当下,农村“移风易俗”、青年“躺平”、“极端女权”被关注也是被纳入到“自强”逻辑之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