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所谓第一哲学,即哲学的哲学,或称元哲学。这是哲学的根基,西方哲学把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公认有笛卡尔的“思”和黑格尔的“存在”,赵汀阳此著提出并论证,哲学还需要“行”作为支点,现代哲学要从“思”的问题转向“行”的问 题,从反思物的世界转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创作出来的生活,接续了他一贯的主张——哲学旨在讨论关于可能生活。
赵汀阳的哲学著作,特点在其很强的思辨能力和晓畅的文字表达,逻辑缜密而又别开蹊径,读来给人以思想的乐趣。他的哲学研究路径是,运用西式哲学的方法,处理中国思想的问题,因而既有西式哲学的逻辑性,又具有中国哲学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称誉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
第一哲学的支点的创作者
· · · · · ·
-
赵汀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
目录 · · · · · ·
前言:可能所以困惑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2.从事物转向意识
3.方法决定解释
4.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5.怀疑论是挥之不去的影子
6.形而上学被逐后化装归来
7.语言并不能为事实做主
8.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
1.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2.到底哪些东西是超越?
3.存在论问题只出现在超越者之间
4.如果给每人一个世界
5.互为超越性:报复与报答
6.初始状态与演化状态
7.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8.标准的丧失。
第三部分:事的世界之创世论
1.物的世界与事的世界
2.存在论换位
3.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4.Facio ergo sum
5.共在先于存在
6.共在的初始状态
7.关系理性,策略模仿与存在论报应
8.存在的高贵化
· · · · · · (收起)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2.从事物转向意识
3.方法决定解释
4.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5.怀疑论是挥之不去的影子
6.形而上学被逐后化装归来
7.语言并不能为事实做主
8.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
1.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2.到底哪些东西是超越?
3.存在论问题只出现在超越者之间
4.如果给每人一个世界
5.互为超越性:报复与报答
6.初始状态与演化状态
7.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8.标准的丧失。
第三部分:事的世界之创世论
1.物的世界与事的世界
2.存在论换位
3.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4.Facio ergo sum
5.共在先于存在
6.共在的初始状态
7.关系理性,策略模仿与存在论报应
8.存在的高贵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自由使人存在于创造之中,并非人类热爱创造(创造成为自觉动机是现代的事情),而是被迫去创造,因为对于自由的存在者来说,不创造就无法存在,更准确地说,不创造就无法善在。 人的存在之根本问题就是:制造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无法预见未来却必须选择未来,在没有道的地方却必须先道而行。p 200 因此,人存在,这不是困惑:人总会不存在,这令人失望,但也不是困惑——在人的自由之外的必然存在都不是困惑,唯有可能之事才令人纠结不已:人必须为未来选择某种可能性,可是却缺乏选择的标准。可能性就是尚未存在,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这是一个存在论赌注,它赌的是存在,而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可能性,就有可能毁灭存在,就是说,选择把某种未在变成存在,有可能导致对存在的否定,因此,存在论赌注的本质就是命运。选择未来就是选择何事存在,选择事情就是选择一个世界。在此我们有了一个发现:存在不是一个存在论问题,而是任何一个存在论问题的结束。一个存在论问题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它所思考的对象是未在的可能性,而不是既定存在,就是说,存在论问题思考的是先于存在的未在。当某事或某物存在了,这个存在论问题就结束了——在“X存在(is)”后面是个句号,如果进一步思考“X是(is)如此这般的”,就进入了知识论,不再是存在论了。p 205 一切无解的困惑都源于自由。如果说事物是自然而然的(to be as it is), 那么,自由所为的所有事情就是使存在不自然(to be as it is not )。如果说万物的存在性质是平凡(张盾的说法),那么,万事的存在性质就是奇迹,即使是人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上网,在存在论意义上说都是奇迹。人类的一切成功和光荣,或一切困惑和失败,都是因为自由把存在变成了奇迹。p 214 人的存在性质在于能够让事情变成“不是这样的”,这意味着,一件事情是(is)什么取决于人做(do)...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0页 -
海德格尔甚至讥讽说:“常人总是我呀我呀说得最响最频”,却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本真自我,可是,谁又能证明自己有个独特的本真自我呢?p 103 自由本身不能提供任何客观准则,无准则的自由也许是“本真的”,却难免因为无标准而失去意义,并且使人陷入选择的迷茫。摆脱了理性限制的自由无处借力,结果反而使本真自由成为虚构,使人失去必然的立足之地,这个后果在海德格尔晦涩艰深的理论中并不显眼,但在萨特对存在主义的流俗发挥中则清楚可见。存在主义虽已成往事,但其不良后果至今尚存,人们仍然喜欢声称要“找回自己”或“做自己”。可事实是,追求自我的绝对独立必然试图挣脱他人,而越挣脱他人,自我就越空洞,因为任何人的生活内容、意义和价值都是他人的恩赐,而他人对我在的恩赐正是我在的存在论条件。p 104 现代存在论的可疑之处就在于以意识哲学的概念去分析存在论问题,可是意识哲学的概念与存在论问题却根本不匹配。存在论不需要主体概念,在存在论的世界中不存在主体。对于存在论问题,主体是个不合逻辑的概念,在存在论意义上,一切存在都是平等并存的,每个人都是对称互动关系中的一个行为者,没有什么存在是个对象,人也不是主体,而仅仅是行为者。主体概念是存在论中的知识论残余,知识论之所以需要主体概念,是因为一切事物都被对象化而成为知识对象,可是在存在论中,行为主体对其他存在没有任何立法性——主体性只能为现象立法而不可能为存在立法,主体性只能为意识提供标准而不可能为存在树立标准,人只是万物的知识尺度,而决非万物的存在尺度,于是,主体性概念在存在论中完全报废。p 105 人在生存中体验到的烦心、恐惧、决心、勇气、迷茫和绝望,诸如此类的深度情感,都是关于存在的意识问题,却不是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两种问题虽然相关,但有毫厘千里之别。无论诗意还是俗心,无论本真的领悟还是常人之浑浑噩噩,都是关于生存的意识问题,近乎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学术(共3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城的生命印记》《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西周史》《杜诗杂说全编》
等
。
喜欢读"第一哲学的支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第一哲学的支点"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历史·山水·渔樵 8.4
-
- 没有答案:多种可能世界 8.7
-
-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 9.2
-
-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9.2
-
- 跨语际实践 8.8
-
-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8.2
-
-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9.3
-
- 七缀集 9.4
-
- 视差之见 9.0
-
- 分道而行 9.1
第一哲学的支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https://img1.doubanio.com/icon/u75288890-8.jpg)
赵汀阳写的一部入门级哲学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句话概括:赵汀阳写的一部入门级哲学书。 全文脉络: 前言:可能所以困惑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假设:1、万物有最终根据,因此有终极问题;2、关于终极问题的研究能发现真理;3、若12... (展开)![](https://img2.doubanio.com/icon/u2474997-11.jpg)
哲学史、生存问题、第一哲学
外行人的读书笔记。 此书首先将那条著名的哲学史之线:本体论——意识论——语言学,酣畅淋漓地梳理了一遍。当初看哲学,古典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机械得一塌糊涂,只有扔书的冲动;意识论虽然很有趣但被康德兜了半天以后被他卖了也不知道,语言学常有深意不过我看得比较少。这本...
(展开)
![](https://img1.doubanio.com/icon/u1912208-18.jpg)
读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
李文倩 读赵汀阳的著作,常能感到某种思想的魅力,即使是在你并不完全同意其观点的情况下。赵汀阳的有趣,在于他对既有观念的顽强挑战,外加其犀利的笔锋。但他在《第一哲学的支点》一书的写作上,在用笔方面,较以往似有所收敛。不过,此书的内容本身,仍一如既往地履行着思想...
(展开)
![](https://img9.doubanio.com/icon/u135598704-6.jpg)
【转】给我一个支点:第一哲学转向——访赵汀阳
(本文原载《哲学动态》2015年第1期) *本刊特别约请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程广云教授拟定本次访谈的问题框架,陈嘉映教授、陆丁博士亦提出宝贵建议。对此,本刊表示诚挚感谢。 学者近况:赵汀阳(1961—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者,博士生导...
(展开)
![](https://img9.doubanio.com/icon/u197735945-5.jpg)
孙向晨:超越存在与存在的高贵化——一场列维纳斯与赵汀阳之间的假想对话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21年第12期 摘 要:列维纳斯与赵汀阳都有某种西方“之外”的视野,对于西方哲学的存在论传统有总体性的反思与批判;都坚持以哲学“之内”的方式推进他们的思想,这构成了他们之间“对话”的基础。“对话”姿态并不假定一种更高的普遍性去涵盖他们,而是...
(展开)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三联·当代学术 (三联学术)
- 想象乌托邦 (Kdropinstan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第一哲学的支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O 2019-01-17 02:03:35
消毒水
55 有用 Zentaur 2017-10-27 08:58:05
赵不愧有思维机器之称。这本书秉承了他一贯的思想,即:实践哲学是第一哲学。全书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思辨气质强烈。算得上是集大成之作,值得推荐。
4 有用 音尘 2019-12-18 16:00:01
解思想的毒。 “凡是必然之存在皆无从反思,唯有自由之事可以反思。” 唯一问题,就是如何去存在,而存在世界、人是无法怀疑的。 人只有两种实践活动:我如何解释(语言、思维)世界、自我,我如何生活(行动),解释本身也是一种行动,只是解释妄想突破人的界限去理解人的此在,理解世界的神秘。 形而下的生存问题比解释世界、自我,更为迫切、必需。穷尽能力去解释莫说是一种没有希望且极端的事情,同时也必须建立在生存问题... 解思想的毒。 “凡是必然之存在皆无从反思,唯有自由之事可以反思。” 唯一问题,就是如何去存在,而存在世界、人是无法怀疑的。 人只有两种实践活动:我如何解释(语言、思维)世界、自我,我如何生活(行动),解释本身也是一种行动,只是解释妄想突破人的界限去理解人的此在,理解世界的神秘。 形而下的生存问题比解释世界、自我,更为迫切、必需。穷尽能力去解释莫说是一种没有希望且极端的事情,同时也必须建立在生存问题至少得到暂时解决上。 幸福和命运(自由)的问题解决应该哲学的重点,重要的是可能(非必然)的生活,是每个时刻当下可以感受到的生活。意识、语言不是具体生活,要有勇气、智慧面对这一切,并付出实践行动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选择就是被迫创世,做事就是开创可能生活,我行故我在(共在)。存在的高贵化在于超越。 (展开)
1 有用 咕哒 2021-12-27 00:20:08
奠基于人类理性而试图解答终极问题,恐怕所有的哲学道路都无法回答“何以可能”的问题,永远只能隔靴搔痒。赵汀阳已经很有才也很努力,但也只是描画了一个梦。第一部分对哲学史的综述很精彩,结尾略微失望。
35 有用 叶梓涛 2018-04-02 23:28:48
赵汀阳的问题在于,他完全用一个梳理前人的方式而试图达到一个足够理性的结果。 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似乎比较偏向孔子以及政治哲学比较多的老子、以及或许与西方接壤的性恶论荀子。能抓到实践的层面很不错了,并且在实践层面中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颇有福柯、阿多的感觉,对礼的具体的普遍性亦有所提及。但是或许是其对于政治哲学的认识太过深入,导致他依旧没有以人的方式对待人,人与人在他眼睛里就是只有合作或者对抗。所以要么... 赵汀阳的问题在于,他完全用一个梳理前人的方式而试图达到一个足够理性的结果。 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似乎比较偏向孔子以及政治哲学比较多的老子、以及或许与西方接壤的性恶论荀子。能抓到实践的层面很不错了,并且在实践层面中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颇有福柯、阿多的感觉,对礼的具体的普遍性亦有所提及。但是或许是其对于政治哲学的认识太过深入,导致他依旧没有以人的方式对待人,人与人在他眼睛里就是只有合作或者对抗。所以要么是列维纳斯的绝对象征的善,要么就是霍布斯的绝对恶。并没有意识到人其实并不追求这个,或者是晚近才追求。将游戏完全理解成博弈论真的是只是用作比喻而缺乏常识。后半部分讲的共在的点,个人理性的断定标准应该修正,讲哲学的部分很清楚,但是他显然更加关注的是制度设计的部分,所以不近人情的感觉,最后还是释放了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