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出版年: 2018-3
页数: 560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ISBN: 9787807681885
内容简介 · · · · · ·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的创作者
· · · · · ·
-
项飙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除《跨越边界的社区》外,著有Global Body Shopping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安东尼利兹奖。中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合编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13)。获2012 William L. Holland 奖、英国科学院中期职业发展奖等。最近的中文文章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等。
目录 · · · · · ·
序二 正规化的纠结:北京“浙江村” 和中国社会二十年来的变化
序三 2005 年英译版序言(节选)
第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奇怪”的社区
现代和传统
· · · · · · (更多)
序二 正规化的纠结:北京“浙江村” 和中国社会二十年来的变化
序三 2005 年英译版序言(节选)
第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奇怪”的社区
现代和传统
总体和具体
第二章 走进“浙江村”
创造中的社区
系
在互动中认识对方
“温州的大学生”
本书的写法
第三章 周家一日
看图说话:区位与扩张
两拨人
各人的年谱
住房、设备和投资
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来客
两年以后
小姊夫家
第四章 1984:来到北京
史前史
哥伦布的故事
来到北京
松紧两条链
一起干
摆地摊—游击战
第五章 1986—1988:站稳脚跟
登堂入室
进攻
联手:出租和引厂进店之争
执照
发明代销
“无本生意”
能人、自己人和永嘉人
“不宜久留”
第六章 1988—1992:扩张
皮夹克热
定销
边贸
老外进村和发包
批发点
打通:“全国性流动经营网络”的形成
为什么扩散
布料市场
辅料市场
劳务市场
资金市场
“家”还是“家乡”?
改造家族
生活体系
居住格局
纠纷的解决
“打天下”
房东和房客
逃跑
第七章 1992—1995:乱里挣钱
进入大商场:关系的艺术
大转包
小转租
营业员
“京温”故事
市场热和摊位热
新招数
办手续
保护人
生意圈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
大院
多人合作和多向投资
乱极了
自卫组织和公安系统
帮派的形成
帮派组织
帮派和大人物
联络处和联防队
第八章 1995:波折和回潮
建立爱心小组
“搭架子”和合同策略
对弈策略的挫折
刘家大院
风波乍起
突然的变化
自拆阶段
强行拆除
3 个月以后……
大院卷土重来
新热点
第九章 讨论:关系丛
分离和重叠
大小相配——社区的基本格局
“锁住”
亲友锁客户
关系丛
关系中人
比较:开放下的聚合
第十章 未来:新社会空间
新空间
“套”
跨越边界的社区
后记:理解的知识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之所以能够在“浙江村”毫无计划地泡六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还没有被正规化。学校里既无考试的压力,也没有发表的要求。如果说《跨越边界的社区》有什么特别的优点,那就是我对调查对象的超乎寻常的熟悉亲密程度。这种熟悉,只有靠开放的、长时间的、不赶任务的“浸泡”才能获得;没有这种熟悉,就不会有真正贴切和丰富的分析。如我在书里所说,“浙江村”在我心中更多的是一个现实,而不是一个用以写文章的题目”。本书新版的序二从经济社会“正规化”的角度分析了“浙江村”的变化,而社会研究领域的“正规化”也是这二十年一个重要的变化。基金申请指南、A类刊物要求,框架、假设、文献回顾……黏稠的术语和雕琢的论证,堵塞了对话,窒息了思考。在这些正规化的文本里,不仅社会行动者看不到自己,连研究者也找不到作为活人的自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一(修订新版序)让他们看到饱满的自己 -
「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将关系特例化,视为是中国独有,而西方不太存在的东西,然而研究兴趣就集中在关系有哪些特别以至于奇异的地方 2. 将关系泛华并实质化的理解,关系压倒一切,是组织社会的原则之一,中国人是为了关系而关系 3. 把关系片面化,看作特殊的资本、特殊的网络的方式,这一取向一方面强调关系在形式上的特殊,另一方面又努力将它纳入西方的概念体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4 条 )
《跨越边界的社区》——一个神秘世界的探访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上周周一,在看某公众号的一周书单的时候看到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做《跨越边界的社区》,作者项飚是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现在在牛津大学任职研究员。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长达数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 (展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rill Academic Pub (2004)9.2分 3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9.3分 136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一) (Shery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247 有用 去你X的 2018-05-11 19:37:41
对于很多地方的删减仍然无法理解,但对于增添的不少附件和序言倒是感慨良多。比如序二对正规化的讨论所透露出的对现代性的反思,真的写得太好了。如果讲第一版评五星还是惊讶于田野材料之扎实的话,这个版本的五星已属实至名归。
442 有用 陈毓秀 2018-06-29 19:51:01
中文人类学作品最好之一,难以想象是二十年前写的,老乡牛逼。
88 有用 珍 2018-11-25 01:28:31
有些著作是属于那种,因为太过牛*而导致你无法做出任何书评......比如这本......
33 有用 邓安庆 2020-03-07 13:57:54
(1)“浙江村”的这些人,生命力之旺,适应力之强,都让人佩服。只要外界露出一丝松动的缝隙,他们都能硬生生挤出一片天地来。我相信这类人在什么局面下,他们都能够坚韧地活下来。“现行体制给流动人口制造了障碍,但是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体制‘更多的是制约体制内的人,而在体制外的反而赢得更大自由”。(2)在写法上,不遮蔽“我”的存在,“我”与浙江村不只是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而是相互发生了紧密的关联,也不... (1)“浙江村”的这些人,生命力之旺,适应力之强,都让人佩服。只要外界露出一丝松动的缝隙,他们都能硬生生挤出一片天地来。我相信这类人在什么局面下,他们都能够坚韧地活下来。“现行体制给流动人口制造了障碍,但是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体制‘更多的是制约体制内的人,而在体制外的反而赢得更大自由”。(2)在写法上,不遮蔽“我”的存在,“我”与浙江村不只是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而是相互发生了紧密的关联,也不掩盖自己在思考中的艰难和矛盾。(3)看完书后,深深感觉到人的活力是扼杀不了的。 (展开)
81 有用 远树 2019-07-13 16:11:00
“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我只是实践者的再蹩脚、无能不过的秘书。”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态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