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贯穿黄仁宇 “大历史”观,集合了其历年来的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对其所有著作中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加以解说,可称得上是其著作的精华解释。目的仍在于从各种历史故事中探求中国历次改革的得失及今后的出路。
大历史不会萎缩的创作者
· · · · · ·
-
黄仁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先后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副教授、教授(1967-1980)。曾至英国剑桥协助李约瑟搜集整理研究有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材料(1972-1973)。参与《明代名人传》的编写工作(1972-1973)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1979)。
目录 · · · · · ·
大历史不会萎缩
大历史带来的小问题
个人经验与历史
——对于建立新史观的初步反省
如何修订他的历史观
如何确定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导 言
(一)中国需要大规模改造之由来
(二)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与经济思想之大势所趋
(三)中国现代史之轮廓
(四)中学为用的缘由及应赋予的考虑
(五)“用”必须因“体”而调节
(六)结论
附: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答客问
中国近代史的出路
(一)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
(二)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
(三)现代的展望
中国现代的长期革命
从珍珠港事变说起
历史传统与地理条件对近代改革运动的影响
——从拉吉夫·甘地被刺说起
(一)改革步骤的三部曲
(二)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各国的改革模式
(三)中国的改革必须合乎国情
(四)回教国家的发展深受宗教的影响
1945年的上海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
资本主义与21世纪
(一)资本主义
(二)历史上之衍进
(三)因资本主义而产生之战时共产主义
(四)21世纪之展望
从历史的观点看东南亚金融危机
世纪交替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的经验
掌握人类知识之全豹
道德与技术之间
附录 《大历史不会萎缩》编者说明
· · · · · · (收起)
大历史带来的小问题
个人经验与历史
——对于建立新史观的初步反省
如何修订他的历史观
如何确定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导 言
(一)中国需要大规模改造之由来
(二)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与经济思想之大势所趋
(三)中国现代史之轮廓
(四)中学为用的缘由及应赋予的考虑
(五)“用”必须因“体”而调节
(六)结论
附: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答客问
中国近代史的出路
(一)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
(二)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
(三)现代的展望
中国现代的长期革命
从珍珠港事变说起
历史传统与地理条件对近代改革运动的影响
——从拉吉夫·甘地被刺说起
(一)改革步骤的三部曲
(二)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各国的改革模式
(三)中国的改革必须合乎国情
(四)回教国家的发展深受宗教的影响
1945年的上海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
资本主义与21世纪
(一)资本主义
(二)历史上之衍进
(三)因资本主义而产生之战时共产主义
(四)21世纪之展望
从历史的观点看东南亚金融危机
世纪交替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的经验
掌握人类知识之全豹
道德与技术之间
附录 《大历史不会萎缩》编者说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现代社会一个重要原则:公众道德与私人道德不同。一国之首,不能一味顾及本人之清风亮节而贻患于部属及人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页 -
如果我们引用长远眼光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无逾"人本主义"的根基巩固。人本主义(humanism)即是以人情为主题。其立场并不反对宗教,但无需宗教之神秘性格,有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和"敬鬼神而远之"。它也不待于逻辑之完整,因为逻辑乃是办事时之工具,并非掌握全部人类思潮之主宰,所以"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中国之人本主义尚且不分畛域,有接近世界主义之趋向,有如"舜,东夷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和"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处分荒服"。也必会站在防御战的立场而不主张发动侵略战争,才有"矢人唯恐不伤人"的说法。而其最重要的关键则是"不为已甚"、"忠恕而已矣"。 儒家的思想,纵受法家与道家的折冲和调节,主要的仍是一种入世思想。个人之希望永存,也不过敬宗法祖、子孙相继在血缘关系上得到永久的存在。因为爱自身才推己及人,于是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一时并往诸来。因之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秩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黄仁宇全集(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地北天南叙古今》《放宽历史的视界》《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国大历史》《明代的漕运》
等
。
喜欢读"大历史不会萎缩"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8.6
-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增补本) 8.4
-
- 黄河青山 7.7
-
-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 7.7
-
- 帝国的想象 8.2
-
- 放宽历史的视界 7.9
-
- 反思现代 8.3
-
-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8.6
-
- 学问有道 8.5
大历史不会萎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笔记】前后连贯,才能建立历史观
0p 我们只能相信历史有它的用途、它的连续性、前后连贯,这样才能建立历史观。 4p 中国人写历史,容易陷入“褒贬“的陈套,只能表现作者个人在世间的经验,而不能表彰超过生命长度的历史经验。 19p 没有私人财产权的保障,会导致缺乏社会经济的中层阶层,让统计无法着实,通...
(展开)

黄仁宇:关于修订近代中国史的刍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目下美国讲学历史的重分析,而不重综合,有演绎而无归纳。这样的治史,往往对一人一时一事恣意批评,而忽视后面的组织与结构。不仅以小权大,而且以静议动。千篇一律地埋怨指摘,而忽视了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这也就是只有消极性的历史,没有看透历史的积极性格。(126页) ... (展开)
没有历史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
书中集合了作者的一些演讲,部分有重复的地方。开始读的时候,由于对“大历史”一知半解,书中前几个章节又一直在强调作者的大历史观,所以读起来比较费力。后边将中外历史事件加入进来,提高了可读性。 没有历史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就像书中指出的那样: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
(展开)
> 更多书评 2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7.9分 1875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6)8.7分 87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04年09月27日)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好书推荐 (九州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历史不会萎缩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庄烨中小学语文 2020-11-30 06:55:32
可以十分快速了解清楚“大历史”
0 有用 Mirai bingo 2021-10-07 21:49:34
对于近代史,读完之后有些新的启发。
0 有用 吉吉范特西 2022-08-04 09:46:28
有大成就的都是搞综合的,看不上那些零碎的小发明,小发明应该留给诸多的学者们,他们可以利用仅剩的好奇心,仅剩的耐心和仅剩的智力,去完成所谓学位、论文和职位的考验,大问题还是留给大学问家来处理就好。黄仁宇给我的感觉是:还差那么一些火候,有大发现,写得很客观,但不够简洁,批判性上不佳,给人的个性印象不够,文字不能够令人产生拍案叫绝的快感(不是小说的情节,而是思想的惊奇)。期待能从他的别著中找寻到高质量文... 有大成就的都是搞综合的,看不上那些零碎的小发明,小发明应该留给诸多的学者们,他们可以利用仅剩的好奇心,仅剩的耐心和仅剩的智力,去完成所谓学位、论文和职位的考验,大问题还是留给大学问家来处理就好。黄仁宇给我的感觉是:还差那么一些火候,有大发现,写得很客观,但不够简洁,批判性上不佳,给人的个性印象不够,文字不能够令人产生拍案叫绝的快感(不是小说的情节,而是思想的惊奇)。期待能从他的别著中找寻到高质量文字。 (展开)
0 有用 洛夜沁河寒 2022-02-14 22:23:47
新视角,新启发。//或许我找到了一条路。//西方史学家,长于从毛细血管角度研究问题,看完《被统治的艺术》有感。以为如今史学研究大历史的角度已经不能再走通,只能从毛细血管处着眼。这本书又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0 有用 愚公∞ 2022-08-26 15:04:42 贵州
黄仁宇,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一部回应《中国大历史》批评的回应之作。黄仁宇在书中一方面回应了众多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在回应过程中,试图继续发展完善其大历史观。说到这里,批评者其实不乏与黄仁宇的同调,即采取现代化史观,但是很明显他们批评的重点在于黄仁宇的撰写在细节上是否站得住脚,比如龚鹏程对于黄仁宇明代部分的批评,认为无一不错。这其实是针对黄仁宇的明代研究已经是非常苛刻... 黄仁宇,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一部回应《中国大历史》批评的回应之作。黄仁宇在书中一方面回应了众多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在回应过程中,试图继续发展完善其大历史观。说到这里,批评者其实不乏与黄仁宇的同调,即采取现代化史观,但是很明显他们批评的重点在于黄仁宇的撰写在细节上是否站得住脚,比如龚鹏程对于黄仁宇明代部分的批评,认为无一不错。这其实是针对黄仁宇的明代研究已经是非常苛刻的评论。当然,作为明代财政史研究专家,是否有能力从微观转到宏观历史研究,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黄仁宇试图采取一个非民族主义的现代化视角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发展。当然,那个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跟李泽厚的说法是类似的,其实都是指以西方现代化为体,改造中国,今天简化为启蒙,但是意思一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