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读书》杂志所开设的“美术纵横”专栏,作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美术史十议的创作者
· · · · · ·
-
巫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巫鸿,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巫鸿,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目录 · · · · · ·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顾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的研究因此不仅仅是对一件作品原始创作状况的重构,而且也应该是对它的形态、意义和上下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转换的追寻。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而是所有古代艺术品必定经历的过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8页 -
“……我们常常把‘重修’看成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次要历史现象,但是每次重修实际上都重新定义了一个石窟。特别是五代时期对220窟的重修将早期壁画大量覆盖,所画的“新样”文殊像明显表明了重修者翟奉达“厚古薄今”的态度和趣味。有意思的是,对这个窟累积历史的发现又是通过逐渐剥离晚期壁画实现的……可惜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无法保存剥下的晚期壁画,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有几个不同时代的翟家窟,以显示这个窟的历史物质性的演变过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美术史十议"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美术史十议"的人也喜欢 · · · · · ·
美术史十议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一种个性化美术史书写的可能(全书十个篇章的浓缩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美术”小议 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巫鸿从《美术史十议》的“美术”作为总体的阐释对象。 在他看来,美术的研究,已不停留在赫赫有名的大师和杰作,而是跨学科、跨门类的一种综合性美学研究。因此,研究的题目不再来源于传统的艺术分类,而是取决于研究者本身对于更广泛的... (展开)
从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想到古建筑保护
> 更多书评 36篇
论坛 · · · · · ·
疑问求助 | 来自CdifGauhsbkf | 1 回应 | 2021-04-12 17:11:21 |
谁有电子版的? | 来自东海一粟 | 7 回应 | 2010-08-13 00:53: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8.5分 106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8.3分 3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推荐书目 (晓行夜宿)
- 艺术史书籍 (静升)
- 海外中国艺术史名家作品 (纪恩同学)
- 趣味要这样炼成。 (費斯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美术史十议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潋 | Béatrice 2015-04-14 14:02:20
祖师爷,请受晚辈一拜。
0 有用 短章 2011-06-03 20:21:48
梳理清楚了好几对概念,“整体观念与专门研究”、“原物与实物”、“复古与前卫”,等等。尤其是说明了,重视“历史物质性”就意味着不能以艺术史原物取代艺术史实物,但对实物的回归不是对解释的拒绝,而是解释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内化。
1 有用 feifeiRun 2013-10-25 15:56:19
是好文集,言语平实准确,学术态度清晰稳健,巨细都有照顾到,是所谓中国学者该有的磊落。较之废话连篇,或者用连篇术语坑蒙拐骗的某些中国学术家不知道强了多少辈。100多页的书又很好读,糟糕的仍旧是开本和装帧,可作为一本讨论美术的书籍,选图差到无以复加,真让人沮丧。
1 有用 顾小拧巴 2013-04-28 17:22:50
很好地论述了当今美术史研究方法上的若干问题
16 有用 Ir77 2014-04-19 16:11:09
门外汉的基本普及,文盲果然看啥都觉得好厉害好涨知识=。= 对“美术”概念的反思or视觉文化,对“实物”和“原物”的区分-历史物质性,中国美术史书写的“开”“合”之间,宏大叙事VS解构主义风潮的极端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