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有极端自尊心、自卑心的嗜金者,对他妻子所表现的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交锋,就象绞缠在一起的蝮蛇结,难解难分
蝮蛇结的创作者
· · · · · ·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二十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社会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大师。他继承、发扬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像巴尔扎克似的揭露他那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心理分析,而是要尽可能“揭示人物心灵中最隐秘的底蕴”,探寻人物行为的真正动机,并用诗一般的语言曲折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莫里亚克风格。他的高度浓缩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莫里亚克已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公认的经典作家之一。
莫里亚克于一八八五年十月十一日出生在法国西南波尔多一个大庄园主兼商人的家庭。他二十个月时丧父,由虔信天主教的母亲抚养长大,在当地的教会学校读书,因而终生信奉宗教。莫里亚克的曾祖父于一八四○年购得马拉加尔庄园,在这座庄园里,有大片茂密的松林和葡萄园。莫里亚克自小生活在绮丽的自然风光中,陶冶了诗人的气质。然而,法国外省闭塞、保守的气氛使他感到压抑。一九○...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二十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社会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大师。他继承、发扬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像巴尔扎克似的揭露他那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心理分析,而是要尽可能“揭示人物心灵中最隐秘的底蕴”,探寻人物行为的真正动机,并用诗一般的语言曲折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莫里亚克风格。他的高度浓缩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莫里亚克已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公认的经典作家之一。
莫里亚克于一八八五年十月十一日出生在法国西南波尔多一个大庄园主兼商人的家庭。他二十个月时丧父,由虔信天主教的母亲抚养长大,在当地的教会学校读书,因而终生信奉宗教。莫里亚克的曾祖父于一八四○年购得马拉加尔庄园,在这座庄园里,有大片茂密的松林和葡萄园。莫里亚克自小生活在绮丽的自然风光中,陶冶了诗人的气质。然而,法国外省闭塞、保守的气氛使他感到压抑。一九○六年,他赴巴黎从事文学创作。在出版了两本诗集后,于一九一三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身戴镣铐的孩子》。三十七岁时莫里亚克发表了《给麻风病人的吻》,从此进入他创作的旺盛期,相继发表了《火流》(1923)、《热尼特里克斯》(1923)、《恶》(1924)、《爱的荒漠》(1925,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苔蕾丝·德斯盖鲁》(1927)、《命运》(1928)、《堕落的人》(1930)、《蛇结》(1932)等重要小说,以及一些诗歌和文艺评论集。一九三二年莫里亚克任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一九三三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战后,莫里亚克任记者,同时继续发表小说。一九五二年,莫里亚克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主要发表了一些回忆录。一九七○年九月一日,莫里亚克病逝于巴黎。戴高乐在唁函中将他誉为“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
莫里亚克在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小说二十六部(其中两部是短篇集),诗集五本,剧本四个,散文几十本(包括文艺评论、日记、政论、传记、回忆录、随笔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时我发现,我的恨意已然褪去;褪去的,还有我想进行报复的欲望。也许早已褪去了许久,我只是一直在试图维系这份怒火并为此五劳七伤而已。然而拒绝直面真相,于我又有什么裨益呢?面对我的儿子,我情绪恍惚,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左右:这个可怜虫翻腾挣扎着,内心充满了恐惧,而我只消一句话便能摆平他的苦难…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奇怪!我想起我的财产,那份曾经似乎是我生命全部的财产,那份我曾设法将其拱手送予别人或者挥霍一空的财产,那份我甚至无法按照我的意愿自由支配的财产。我突然觉得超然其外,对它再无任何兴趣,与它再无干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6页 -
我原以为深深扎根于我心中的情结被我彻底拔除。除了心理上的轻松和生理上的舒缓,我别无感觉:我的呼吸也顺畅多了。这么多年来,除了挥霍这份财产,除了想方设法将它送给我家人以外的人,我究竟在做什么?我一直都在误判自己渴望的目标。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渴望什么,我们并非真正喜欢我们自以为喜欢的事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蝮蛇结"的人也喜欢 · · · · · ·
蝮蛇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4 条 )


浸泡在毒液里的灵魂,能否看到一丝曙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颁奖词为“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莫里亚克的小说一向以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挖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取胜,善于揭露人物内心深处阴暗的一面,这部《蛇结》被公认为是他最成... (展开)
嘿!人间清醒的大律师!

这本近百年前的诺奖作,写透了人性的顽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蛇结》首次发表于1932年,距离当下已经近百年的时间了。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于1952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也已经是70年前的旧事了。 很多读者在回看上世纪早期的文学作品时,往往觉得那些故事在当下已经不再适宜,连一些早期诺奖作品也被认为过时了。 然而莫里亚克的作品似... (展开)
读《蛇结》:他们相互讨厌,却仍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逃无可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蛇结》是1952年诺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作品,故事是以控诉信、自白书形式的第一人称方式讲述的,讲述者是一个时日无多的老守财奴——被外孙女婿戏称为“老鳄鱼”的路易。路易出身卑微,父亲早亡,在擅长经营的母亲抚养下成长、成家。 1. 作品风格和写作手法 ...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8.6分 4147人读过
-
Le Livre de Poche (1973)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8.4分 463人读过
-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8.1分 9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法语文学本子整理III (一九八零)
- 报废坑(重庆版) ([已注销])
- 2010得书 (alic)
- 20世纪法国文学 (沐光)
- 法国 (夕月)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蝮蛇结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避世僧尼 2014-11-12 02:20:56
当一个男人没有了爱,金钱才是唯一的安全感,但谁不渴望自己愿意亲近的人回头关心一下自己。后面改邪归正那里,开始读得觉得有点僵硬,后来看了评论说基督教的忏悔原则,觉得也可,只是无信仰者仍觉得去掉结尾更赞
1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7-05-10 10:41:09
第13章和第17章要重读。“他是我遇见的唯一的教徒。”
1 有用 醽雨 2022-01-26 18:46:13
之前就读过了,又看了一遍
1 有用 Cindy 2025-01-20 12:00:58 内蒙古
薄薄一本却读了很久。极精妙的细节和结构让人回味无穷; 康健的人不需要医生,庸俗是真正信仰的敌人; 忧伤痛悔的心祂必不轻看。 蛇结是路易的心脏,是他存在的本真,也是所有人的劣根 想斩断蛇结,唯有舍己,唯有倚靠从祂而来的爱与慈悲。 这个强盗倒离乐园更近呢。
1 有用 Ruinart 2015-10-20 23:26:23
和同样写吝啬鬼的《葛朗台》对比后,就能知道什么才叫现代派小说;这是我目前最喜欢法国当代小说。(当然,基数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