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以人類學的游牧社會研究為基礎﹐重新詮釋考古與文獻所見的漢代中國北方三種游牧人群社會――草原游牧的匈奴﹐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與森林草原游牧的鮮卑與烏桓――以及他們與漢帝國間的互動。本書說明這些游牧人群﹐為了適存於華夏邊緣形成所造成的新情境﹐而發展各自的專化游牧生計﹐並形成特定社會政治組織﹐西羌的「部落」﹐匈奴的「國家」﹐以及烏桓﹑鮮卑的「部落聯盟」。他們藉此與漢帝國互動﹐在漢代形成不同的北方華夏邊緣﹔後來這三種北方華夏邊緣﹐又不同程度的延續至明清時期。
---------------
本书简体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2月率先推出,但内中是否有所删节修饰,则留待读者诸君自行比勘了。
遊牧者的抉擇的创作者
· · · · · ·
-
王明珂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東吳大學等校。1994至2003年間﹐曾多次到川西岷江上游山間﹐從事累計約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3至2007曾多次到四川﹑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當代環境與牧業。目前進行康藏之族群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國西南民族研究。主要的學術志業為﹕藉由對種種歷史記憶﹑文本﹑表徵之分析﹐由長程歷史與人類生態觀點探索古代華夏與華夏邊緣之形成過程﹐及其歷史演變﹐以此建立具反省與反思性的歷史新知﹐並期望此歷史知識記憶能促進人群社會之公平﹑和諧與共榮。著作有《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聯經,2003)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序論: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
自然環境
畜產種類及其動物性
畜產構成
游牧與其移動模式
游牧生產?分工與消費
輔助性生業:狩獵、採集、農作、貿易、掠奪
游牧社會組織:家庭與牧團
游牧社會組織:家族、氏族與部落
分枝性社會結構、領袖威權與外在世界
第二章 中國北方游牧經濟的萌芽
有關歐亞大陸游牧起源的一些問題
考古學有關中國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討論
西元前15至前3世紀中國北方的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內蒙古中南部與晉陜之北
西遼河流域與燕山地區
甘青之河湟地區
環境?經濟生態與人類社會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
游牧「國家」問題
地理與自然環境
牧區與畜產
季節移牧活動
匈奴牧民的輔助性生計活動
游牧經濟下的匈奴國家與社會
匈奴牧民在國家與部落間的生存抉擇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
河湟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態
河湟羌人的游牧經濟
畜產構成
季節移牧
輔助性生計活動
羌人部落及其社會
羌人之種號與豪酋之名
部落結構
部落領袖之決策權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擇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烏桓與鮮卑
秦漢時期遼西的地理環境
烏桓、鮮卑的游牧經濟
畜產構成
季節移牧與狩獵?農作
貿易與掠奪
烏桓、鮮卑的部落社會
第六章 游牧部族與中原北疆歷史
魏晉隋唐的中原王朝與炎黃子孫
漢代以後游牧部族與中原帝國的互動
長城邊緣地帶
河湟與西北邊郡
游牧國家興衰﹕歷史循環論
歷史本相與表相
游牧國家?部落與部落聯盟
歷史本相的延續與變遷
結語 邊界.移動.抉擇
參考書目
索引
表目次
表一 阿穆拉貝都因人各氏族所宣稱的祖源關係
表二 布里雅特蒙古各氏族部落祖源關係
表三 漢軍與匈奴戰爭中擄獲匈奴畜牲記錄
表四 史籍所見匈奴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表五 漢羌戰爭中漢軍擄獲羌人畜牲記錄
表六 史籍所見羌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表七 史籍所見鮮卑與烏桓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约两千年来,由前汉到19世纪中,内亚与中国的整体历史可说是由两个循环圈——草原上部落分立与统一的循环,以及中国王朝一统与崩溃的循环——所构成,两者模式相异,但在历史过程上又彼此相互牵动。” “历史事件,无论它们符合或不符合一些历史发展模式,都是一些历史表象,它们产生于一些历史本相;更正确的说,它们产生于某种历史情境下人们的企图与行动抉择。” “由此角度来看,自战国至于明清,北方游牧世界与中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是一个历史本相的产物——这个历史本相便是华夏(或中原之人)的北方资源界线或边界。……由殷商到西周时期,移动化,畜牧化及武装化人群出现在黄土高原的北方边缘地带,并向南争夺宜于农牧之地。与此相应的是南方华夏认同逐渐形成,华夏诸国相聚以维护或扩张其领域资源。华夏向北扩张其资源领域,并筑长城以维护此领域,如此更促成华夏资源边界外的北方混合经济人群投入游牧生计之中。这条东西绵延的资源界线(长城是其具体表征),造成中原帝国与其北方,东北方诸游牧部族之间的互动,各方沿此界线展开历经两千余年争夺与维护生存资源的历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华夏华夏 -
“……层层的自然环境都对人造成种种‘边界’……其次,利用种种生计手段利用环境资源,人类普遍以‘结群’方式来分配,争夺与保护资源领域,这又造成了一种‘边界’。这些共享与保护资源的人类社会群体,如家庭,家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也造成家族与家族间,部落与部落间,国家与国家间的‘边界’。……各个人类群体还有性别与阶级边界。……即使在今日‘公民社会’在共享公民权利的人群中‘历史’仍造成意识形态上的边界,以区分谁是社会主流(主要民族或族群),谁是社会边缘(外来新移民,原住民与少数民族)。……相信‘历史’,生活在‘历史’中,也让我们接受‘历史’所造成的社会人群边界。……‘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华夏华夏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遊牧者的抉擇"的人也喜欢 · · · · · ·
遊牧者的抉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姚大力: 重新讲述“长城内外”(评游牧者的抉择)

游牧的消解与华夏的重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整体介绍 《游牧者的抉择》延续了作者早年间的另外一本名著《华夏边缘》的风格和思路,都是用边缘定义内核、用不是什么定义出是什么。只不过这本书视角更加站在游牧者本身,先是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巡览各地的游牧者,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游牧;再是把目光投回到东亚,查看这... (展开)


王明珂:从人类学田野反观史书断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张耐冬/文 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鲁国的属国郯国国君郯子,到鲁国进行朝拜,鲁昭公问起上古时代的官制,郯子根据自己的祖先少昊氏的官制,介绍了传说时代的官名设置与制度变迁。事后,孔子问学于郯子,收获颇多,留下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评语。 这句据说出自... (展开)
> 更多书评 5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8.8分 1947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8.6分 65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國史領域内的臺港諸子 (Marcel·不廢弦歌)
- 歷史人文@聯經 (the Wor(l)d)
- 未命名 (何先生)
- 草原儿女 (Cloudnine)
- 內亚历史与考古 (绫珠)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遊牧者的抉擇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金剛怒目 2015-06-07 17:20:16
也实在是太精彩了!曾经对人类学很感兴趣,也读了些所谓「文学人类学」的书,完全搞不懂。而此书,实在是跨人类学、史学诸领域研究的典范啊。有人说王文字啰嗦,我却觉得文字很好,颇能从中见到作者的情感和生气啊。
0 有用 一八 2020-07-04 13:20:04
虽然书名题为“抉择”,但越往下读越体会到这不过是为求生存的无奈之举:环境气候变化导致边缘地带的人群放弃农耕而成为游牧者、因为自然资源所限而不得不采取特定的游牧方式乃至相互劫掠或入寇汉边。无论是居于草原荒漠的匈奴、还是高原河谷的羌人或森林草原的乌桓与鲜卑,都有一抹悲壮和悲凉、总之带点悲剧色彩吧。所谓的人类社会其实不过是利益集合体罢了
0 有用 📿 2024-07-26 10:35:53 四川
84
0 有用 你 2020-05-29 15:17:03
牛
0 有用 完颜克烈海 2019-03-13 12:05:22
Get到台湾学者的严谨的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