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原作名: The Slow Professor:Challenging the Culture of Speed in the Academy
译者: 田雷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204
定价: 7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雅理译丛
ISBN: 9787559834041
内容简介 · · · · · ·
邓小南、李连江、应星、项飙一致推荐!
☆ ☆ ☆ ☆ ☆ ☆ ☆ ☆ ☆ ☆ ☆ ☆ ☆ ☆ ☆ ☆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校园的时钟滴答作响,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却全然不考虑这些考核会如何破坏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在《慢教授》一书中,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则”,用“慢”来修复人文学科的生态。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从教学、科研到同事相处,依次展开,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在提升教学、科研和学院生态的同时,又能减缓个体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学界朋友,在你们觉得快得停不下脚步时,不妨试着翻开这本《慢教授》。
☆ ☆ ☆ ☆ ☆ ☆ ☆ ☆ ☆ ☆ ☆ ☆ ☆ ☆ ☆ ☆
在一个推崇效率...
邓小南、李连江、应星、项飙一致推荐!
☆ ☆ ☆ ☆ ☆ ☆ ☆ ☆ ☆ ☆ ☆ ☆ ☆ ☆ ☆ ☆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校园的时钟滴答作响,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却全然不考虑这些考核会如何破坏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在《慢教授》一书中,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则”,用“慢”来修复人文学科的生态。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从教学、科研到同事相处,依次展开,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在提升教学、科研和学院生态的同时,又能减缓个体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学界朋友,在你们觉得快得停不下脚步时,不妨试着翻开这本《慢教授》。
☆ ☆ ☆ ☆ ☆ ☆ ☆ ☆ ☆ ☆ ☆ ☆ ☆ ☆ ☆ ☆
在一个推崇效率的时代中,《慢教授》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该书就其本质而言是理想主义的。书中讨论在大学“公司化”的取向下,追求思想智识的师生如何面对今日的挑战与焦虑。作者强调学人在制度语境内的行动力,娓娓道来的是校园内习见的日常,尝试疏解的是抉择的困惑与纠结,呈现的不是答案而是贴切的建议。所谓“慢”与“宽”相关联,关系到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重新理解与感知。自主地“慢下来”,让学术过程更从容、回旋天地更舒缓,通过情感的融通和智识的韧性,激活学人交流对话与深度思考的能动力。
——邓小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 ☆ ☆ ☆ ☆ ☆ ☆ ☆ ☆ ☆ ☆ ☆ ☆ ☆ ☆ ☆
田雷教授翻译《慢教授》,固然因为与作者会心不远,更多因为他自爱与博爱。自爱助他超脱,在考核杠杠重压下谋定了生存,就踏实耐心地培养发扬才能,不在虚荣鞭子驱赶下荒废生命。博爱令他度人,不忍见谋定生存的同仁匆忙依旧,费心费力分享他了然于胸的智慧。
——李连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不发布,就出局》作者
☆ ☆ ☆ ☆ ☆ ☆ ☆ ☆ ☆ ☆ ☆ ☆ ☆ ☆ ☆ ☆
在国内学界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所谓“学科建设”中,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读一读《慢教授》这样的著作了。两位作者给我们清晰地还原和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学术终究是比慢而非比快的。急促、焦躁与跟风不仅会毁了教授,也会毁了学科,最后只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新父”们在学术舞台上自鸣得意的拙劣表演,而且各领风骚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促。只有慢才是真正“以科学作为天职”的学人的守身之道!
——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
☆ ☆ ☆ ☆ ☆ ☆ ☆ ☆ ☆ ☆ ☆ ☆ ☆ ☆ ☆ ☆
一个人走进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述说很不耐烦,而不断问这些展品值多少钱。只有钱数让他对艺术品产生有意义的感知。不要嘲笑这个人的无知。这正是大学教授们对待同事的研究、甚至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方式。研究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脑子里想的只是发表了多少、在哪里发表、这些发表在职称和奖金上如何兑现。强调早出、快出、多出成果,不是让学者多做贡献,而是相反,是让学者避免深度分析、避免干预历史、影响现实。无法控制自己时间的人,最容易被控制。慢下来,不仅是降速,而且可能带来根本的转向。对少数以快为乐的人,《慢教授》可以是一个及时的惊醒;更少数的已经在“慢性抵制”的学者,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取力量;对大部分在快和慢之间挣扎的学者,这本书也许能够为你开出一片新天地。
——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慢教授的创作者
· · · · · ·
-
田雷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玛吉·伯格,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博士、加拿大女王大学英文系教授,多次获得学校的教学卓越奖,从2008 年至2012 年主持女王大学的教与学讲席,研究领域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文学理论、性别和性态。
芭芭拉·西伯,加拿大女王大学文学博士、加拿大布鲁克大学英文系教授,2014 年曾获得布鲁克大学人文学部教学卓越奖,教研领域为18 世纪至19 世纪英国小说、简·奥斯丁、动物研究。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本书翻译初稿完成于在北京大学文研院驻访期间,后改定于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时。完成本书翻译后,他开始学会理直气壮地慢下来,唯一迫不及待的是要与学界同仁分享本书,找寻慢中同道。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学术训练作为一个过程,包括了信奉一种学者个体主义以及智识精益求精的文化;如若承认了斗争,就会损及我们的教授身份。学术界作为一个整体,总是慎含蓄的,不愿意宣扬它所承受的压力;如要谈论身体和情感,也同大学格格不入,这个机构推崇的是心灵和理性。进而言之,教授群体作为一个有闲阶级的形象已经深人心,经年累月也就产生了一种防御性的文化,导向自责和过度工作。光是反驳社会大众对象牙塔的想象,就已经让我们忙得停不下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 言 -
那些关于时间管理的著作,在它们给出建议的部分,总是惊人的相似:保持记日志的习惯,看看你的时间到底“流向”哪儿了;安排好每一天的工作日程;建立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整理好你的工作场所;学会说“不”。要做好计划, 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井井有条,这些至理名言从不会错,但它们也往往会加剧我们的时间稀缺焦虑,因为所谓时间管理,就是不断地测量时间。我们的时间就是一块馅饼,现在 则一个劲地细分,切成更小、也更精确的份额,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在此意义上,时间管理非常像五花八门的饮食指南(事实上,不少时间管理书也明文做过这种比较),它们会劝说我们记录自己的饮食日志,就每一餐做好计划,设定目标,然后计算自己摄人了多少卡路里,又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同理,这些饮食指南没有什么不正确的,但这种算法却很狭,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究竟因为什么我们オ会在一开始就饮食过量,又是什么系统性的因素促进了“肥胖症的流行”。还要记住,如果说节食方案只盯着卡路里的摄入限制,就会造成匮乏(反过来又会导致饮食报复,节食者一屁股坐下来,往往能干掉一大袋家庭装的薯片,再来上一品脱的冰淇淋),那么时间管理的招数往往也会制造贫乏,即一种时间越来越不够的感觉,且会导致越来越糟糕的结果。反反复复,我们总是听说,时间短暂易逝。如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稀缺资源,各种建议将我们包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不被时间所管理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慢教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慢教授"的人也喜欢 · · · · · ·
慢教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教授们如何“慢下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慢教授》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生态圈的“理想”(任何一种理想是不是都不可避免地古典化或复古?),学者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工作负担,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多任务和长时段工作(效率和速度文化的要求)事实上是背离学术研究的本质,因为深度思考需要时间,而快——产出、效... (展开)
《慢教授》书评 今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

智力与情感相关,焦虑降低创新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书短小精焊,主旨体现在“慢教授宣言”中。 大学的企业化追求效率、成果,学术人因而普遍觉得时间紧张,感到焦虑。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负面的。科学领域的Slow Science Academy宣称“需要时间来思考和理解”;人文学科则有The Slow Professor Manifesto。科学研究强调...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7)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书单|我·读书 (达克米米)
- 思维技术 (左思)
- 文化漫笔 (森森)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12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慢教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王广涛 2021-03-19 13:57:07
慢下来。。
4 有用 Kilimanjaro 2021-01-31 23:23:30
一看作者是英文系教授,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观点这么表面了,纯粹的口号式写作。
2 有用 holly2007 2021-01-04 10:40:23
字句针砭!铿锵落地!如何抵抗论文灌水,在科研超级通货膨胀中,怎样做出自己,读本作,就对了!
1 有用 Nicola Ivanez 2021-01-03 16:03:45
道理谁不懂呢。
2 有用 Jacques 2021-09-19 10:51:49
整个世界都在加速,大学也不例外。这本小册子集中批判了近二三十年在欧美大学中愈演愈烈的公司化倾向。公司化的高校推崇工具主义和市场化,重视科研成果产出,教学等方面的成果被视为次要的(但还要把学生“服务”好),不仅让教师在内外压力下疲于奔命失掉幸福感,学生也无缘成长为完整的公民。公司化同时意味着行政化,管理人员掌握权力核心,教授们只能围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做课题。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正在霸凌科研文化,对自... 整个世界都在加速,大学也不例外。这本小册子集中批判了近二三十年在欧美大学中愈演愈烈的公司化倾向。公司化的高校推崇工具主义和市场化,重视科研成果产出,教学等方面的成果被视为次要的(但还要把学生“服务”好),不仅让教师在内外压力下疲于奔命失掉幸福感,学生也无缘成长为完整的公民。公司化同时意味着行政化,管理人员掌握权力核心,教授们只能围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做课题。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正在霸凌科研文化,对自主、自我激励、责任感的强调,在这群学术圈精英中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两位作者给出的答案与韩炳哲反抗功绩社会的做法一致,即享受倦怠,别去理什么“时间管理术”,为了自己也为了学生,做个慢教授吧!就像大革命前的街头小册子一样,本书无意大而全,但揭露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身边事实,煽动性十足,建议青椒们人手一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