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家庭?的书评 (38)

untamedheart 2021-09-17 06:15:09

社会学角度看母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发现这本引进了,把之前写的笔记发过来。 原创发在公号“成长合作社” 上的。 文化的,媒体的,政治和政策的叙事构建了这个社会的中心力量,她们养成我们的想象力和生活世界,并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经验。 Shani Orgad 必须有除了向前一步和放弃退出之外的选项。 Anne-Marie Slau...  (展开)
🌵伊安 2022-01-07 09:17:28

精英全职妈妈

本书的作者深度采访了住在伦敦的35位全职妈妈,除了一位,其他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曾是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律师,记者,时装设计师,工程师,医生……她们原来的人生规划里是没有全职妈妈这一项的,但她们离开职场的时间为3-17年,平均不工作时长为8年。她们说全职妈妈是自己的选...  (展开)
玫瑰天雪地 2022-08-02 10:11:00

回归家庭———回归牢笼

作者通过采访在日常生活中令人艳羡的高学历特权阶级妇女,向我们展示了男权社会是如何让女性屈从的。而采访这一对象群体,恰恰是因为【如果连我采访的高学历特权阶级妇女都无法抵抗她们遭遇的男权体制,连她们都难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渴望,这对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非特权女性又...  (展开)
瞳玲 2023-03-15 17:51:02

选择还是被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采访的对象是中产阶级的女性,因为丈夫的收入足以支持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她们选择不再做有偿工作。 在大众眼中,她们是令人羡慕的群体,不需要工作,甚至连育儿和家务都有钟点工帮忙。 但是就连她们也有隐秘的痛苦和不甘,因为她们都是高学历女性,在结婚生...  (展开)
CC 2021-11-19 12:10:03

读后感就是:DON'T!

Learnings: 拒绝接受新自由主义的说辞认为回归家庭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喜好/自由, 拒绝把社会育儿制度的缺失内化成女性需要自己寻找解决方案的问题, 拒绝对标媒体上所谓的超级母亲从而将制度的失败内化成个人平衡事业/生活的失败, 拒绝把受轻视的家务/育儿工作默认成妻子/母亲...  (展开)
yuer.L 2021-10-05 18:34:46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实用”女权主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展开谈论《回归家庭?》这本书指向的话题之前,我想请各位妈妈摒弃社会或他人的声音,全然自主地回答如下问题:你有想过做全职妈妈吗? 老实说,在生宝宝8天后,这个想法就清晰地出现在我脑海中,在产假还剩一个多月时,这个想法愈发强烈,而每逢需要我加班特别是需在外过夜...  (展开)
数数 2023-02-15 15:35:44

只能说是做了个简介

已经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女性,婚后怀孕生育之际,会面临一个选择:如何在育儿和事业之间做出安排。或许你会坚持一阵子争取两者兼顾,但很多时候可能会妥协,回归家庭做一个全职妈妈。 回归家庭之后你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职场经历会给你的家庭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中既...  (展开)
atangtang 2022-02-02 19:27:36

我们的“毕生使命”丨读《回归家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日剧《逃跑可耻却有用》中已经在反思全职妈妈的社会价值,可奇怪的是在欧美乃至中国都在鼓吹全职妈妈们走出家庭,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做一个不依靠男人的“独立女性”。婚后的我也开始反思,明明夫妻是一家人,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应该是有利于家庭的,可为何我们一定要把夫妻拆开来...  (展开)
四百击 2022-01-11 10:28:53

中产妇女的困境

本书采访了中产阶级妇女,她们大多数是早年女性运动的受益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事业上也取得了成就,但是最终为了家庭放弃了事业。 主流媒体政策宣传中,一个“好的”妇女,可以同时胜任事业和家庭。消费成为某种治愈的方式,平衡型女人代表着最有潜力的市场。工作生活平衡...  (展开)
第二个乌托邦人 2023-01-31 00:46:04

“有选择”是不是一种残酷的乐观想象?

读书时有个男同学跟我讨论,“我一直认为那些女强人最后选择回归家庭的案例,是对女权成果的践踏”,那时没讨论出个结果,现在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他这个问题。 而且这本书还把buff 整个加满: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特权阶级、工作上升期,然后选择回家带孩子。 普通人会说她们再...  (展开)
豆友190381632 2022-03-27 21:21:45

本书精华之选

这本书的标题起得有点不好。作者给出的核心研究问题想要研究媒体、政策、文化等建构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本身个人经历的关系。但私以为本书核心想要研究的问题是:当代媒介、政策、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何建构或者规训了女性的选择、思想等。媒介的建构是潜移默化的,如同文化一般默默...  (展开)
大雄 2021-11-15 22:26:32

《回归家庭》第二章/思想碎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觉得我有点低估了这本书。也许是理想国的专题书推和译者序转移了过多的注意力。 我只读了两章,在阅读这两章节的时候,我脑子想的一直是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以及《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两本书。我觉得它们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读一下,会形成多维度的视角。"平衡型的妈妈"读到对...  (展开)
Momo 2024-04-24 18:18:50

如果女生婚前要拉一个阅读清单,我会建议你把这本放进去~

花了半个月,用时11个小时看完,之所以这么龟速,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沉重的。 作者在开头就谈到,如果作为特权阶级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都难挡婚姻生活中“高强度母职”冲击而被迫离职,那么普通女性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眼下似乎是个相当糟糕的时机,文化、 媒介、政...  (展开)
一舟 2022-12-08 16:06:51

一个围绕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研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这本书,非常推荐。 优点:1、访谈资料、媒体再现、政策再现的资料都非常充实扎实。2、作者有意勾连了英美1980年代、千禧年、2010年代女性主义浪潮的变化,最终落在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批判上,呼唤女性的联合、团结、表达自我,...  (展开)
CCking 2022-08-13 16:22:27

回归家庭风险很大,要有离开你我也能过得很好的能力

粗略的读完整本书后的感受,女性在兼顾工作和家庭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些努力不一定能获得成功。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不止是女性自己的事,也是另一半男性的事。男性在职业规划上需要考虑女性的职业规划。现实生活事实是,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父母双方很难同时参加工作。如果再...  (展开)
Marina 2022-07-04 17:07:52

母职惩罚与个人选择

摘自微信读书 反思过后我发现,我过去一直以来也陷入了男权主义在女权运动斗争中设下的陷阱,即女性应当突破压力实现自我的经济价值——一代代女权主义者斗争的目的绝不是让女性“回归家庭当贤妻良母”,而是像男人一样竞争。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剥削:男人从不必“平衡”,而女人...  (展开)
不关窗户 2022-03-04 21:45:18

女性的选择从不是真正的选择

一本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多傲慢的书。 自诩为女权主义者,一切以女性利益为最优先追求的我竟然发现,在读这本书时,我时常在受访者倾诉自己曾经是优秀的职业女性,却因为照顾孩子不得不辞职时的失落时一瞬间心底闪过嘲讽:那你不辞职不就好了,突然间失去经济来源这种决定你做得好...  (展开)
Ciao 2022-02-19 09:04:20

总结

阅读过程中简单总结了几个作者的观点: 1. 新自由主义有毒的工作环境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都不利于他们平衡家庭与工作; 2. 公共再现中对于女性赋权、赋能的呼吁实际上是把女性对外部环境的不满与愤怒转化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 3. 弹性工作制隐含适用对象为女性,实际上深化了...  (展开)
Rebecca 2022-02-13 09:30:47

家庭主妇?丁克?两者兼具?

最好的决定讲了十六位女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最后都没有选择要孩子。诉说了不要孩子的种种理由。 回归家庭讲述了很多原本工作很好的中产职业女性,后期因为主动或被动原因,不得不回归家庭,面对自己的只有数不尽的家务,和带娃,没有丈夫的分工。没有经历来源,只能依靠丈夫,甚...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38条)

订阅回归家庭?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