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分为三个板块,“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部分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宏观视角,分别探究了底层空间生产、休闲、虚拟社区等事象;“人类学专题研究”部分从人类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如金融人类学、互联网人类学、旅游人类学、教育法律人类学、饮食人类学、流域人类学、瑶族人类学,分别探讨了各学科发展历程与前沿;“都市与乡村研究”部分主要是对乡村人类学与都市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周大鸣,湖南湘潭人,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移民与都市人类学等研究,主持国际国内课题多项,代表作有《凤凰村的变迁》《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方法》等,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粗感小想,且记之。选取涉及拾荒者、闲暇、虚拟社区、金融、网络、旅游、教育法、饮食、流域、瑶族、乡村都市等,正文共十四篇,对这些领域有着不同详略度,较为清晰的梳理研究。普通读者翻阅下来,也能拓开一些视角,增进不同事物的理解,可以了解到某领域人类学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而不是把自己认知,反复捏成一块小小的饺子馅。人类学田野里,不仅有理论,还有着诸多纯理论解释缺失的问题、生机与活力。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 粗感小想,且记之。选取涉及拾荒者、闲暇、虚拟社区、金融、网络、旅游、教育法、饮食、流域、瑶族、乡村都市等,正文共十四篇,对这些领域有着不同详略度,较为清晰的梳理研究。普通读者翻阅下来,也能拓开一些视角,增进不同事物的理解,可以了解到某领域人类学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而不是把自己认知,反复捏成一块小小的饺子馅。人类学田野里,不仅有理论,还有着诸多纯理论解释缺失的问题、生机与活力。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展开)
李翠玲老师那篇拾荒者写的太好了
2020年10月有幸在大型学术追星现场和周大鸣老师合了影,老师笑起来眼睛弯弯的非常和蔼可亲,一群人簇拥着想加微信他也都没有拒绝。人类学这个冷门学科在周老师口中是“三强之学”,强国,强校,强人。本书收录了14篇论文,比较广泛地展现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但相对专业且主题之间关联性低,对非专业读者可能不够友好,但对想要了解人类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按图索骥的佳作。
参差不齐的选题,部分论述云里雾里,部分论述前后周圆不齐,有些选题蛮有意思。
社会学传入中国以来,分为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发期(1926-1930)、建设期(1931-1949)四个阶段。众多前辈辛苦钻研到今日能试图摆脱西方构架,寻找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令人敬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5篇
> 20人读过
> 54人想读
订阅关于人类学与中国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心 2021-10-21 01:25:11
粗感小想,且记之。选取涉及拾荒者、闲暇、虚拟社区、金融、网络、旅游、教育法、饮食、流域、瑶族、乡村都市等,正文共十四篇,对这些领域有着不同详略度,较为清晰的梳理研究。普通读者翻阅下来,也能拓开一些视角,增进不同事物的理解,可以了解到某领域人类学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而不是把自己认知,反复捏成一块小小的饺子馅。人类学田野里,不仅有理论,还有着诸多纯理论解释缺失的问题、生机与活力。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 粗感小想,且记之。选取涉及拾荒者、闲暇、虚拟社区、金融、网络、旅游、教育法、饮食、流域、瑶族、乡村都市等,正文共十四篇,对这些领域有着不同详略度,较为清晰的梳理研究。普通读者翻阅下来,也能拓开一些视角,增进不同事物的理解,可以了解到某领域人类学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而不是把自己认知,反复捏成一块小小的饺子馅。人类学田野里,不仅有理论,还有着诸多纯理论解释缺失的问题、生机与活力。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展开)
0 有用 有时瞬间 2023-03-26 14:12:53 云南
李翠玲老师那篇拾荒者写的太好了
0 有用 阔斯乌特开勒 2021-10-22 23:07:08
2020年10月有幸在大型学术追星现场和周大鸣老师合了影,老师笑起来眼睛弯弯的非常和蔼可亲,一群人簇拥着想加微信他也都没有拒绝。人类学这个冷门学科在周老师口中是“三强之学”,强国,强校,强人。本书收录了14篇论文,比较广泛地展现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但相对专业且主题之间关联性低,对非专业读者可能不够友好,但对想要了解人类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按图索骥的佳作。
0 有用 土豆 2022-05-26 09:56:52
参差不齐的选题,部分论述云里雾里,部分论述前后周圆不齐,有些选题蛮有意思。
2 有用 小镜子 2021-09-27 10:52:48
社会学传入中国以来,分为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发期(1926-1930)、建设期(1931-1949)四个阶段。众多前辈辛苦钻研到今日能试图摆脱西方构架,寻找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