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何谓中国”。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定位为一个体系史。
施展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中国与西方的遭遇过程当中,中国历史的一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其对世界秩...
本书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何谓中国”。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定位为一个体系史。
施展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中国与西方的遭遇过程当中,中国历史的一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其对世界秩序的深刻塑造,也获得了全新模式的深入讨论,作者也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探讨。
枢纽的创作者
· · · · · ·
-
施展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在知识平台得到APP开设的3门课程“中国史纲50讲”“国际政治学40讲”及“中国制造报告20讲”,目前累计超过35万人次学习。
目录 · · · · · ·
壹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001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002
二、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 005
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009
四、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 014
· · · · · · (更多)
壹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001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002
二、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 005
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009
四、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 014
五、从奉天承运的天子到普遍均质的人民 020
六、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 026
七、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 029
贰 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030
一、从欲望到信仰 030
二、制度的演化 033
上 篇
作为“中国”的世界
第一章 地理与历史
第一节 中原 043
第二节 草原 049
第三节 过渡地带 054
第四节 西域 060
第五节 雪域 067
第六节 西南 073
第七节 海洋 079
第二章 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三轮大循环 088
第二节 脱于混沌,封建初成 091
第三节 封建的巅峰与瓦解 095
一、周厉王之败 095
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00
三、技术进步与封建社会的终结 102
第四节 思想的自由奔流 104
一、轴心文明思想的开启 104
二、史学的勃兴 107
第三章 第二轮历史大循环:豪族社会
第一节 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 109
一、天下定于一 109
二、草原的兴起与中原的豪族化 115
三、从豪族崛起到中原陆沉 118
第二节 塞北的精悍气血与江南的衣冠礼乐 124
一、塞北的精悍气血 124
二、江南的衣冠礼乐 128
三、孝文帝之败与宇文泰之成 132
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136
一、关中与关东 136
二、海上声教与西域胡风 139
三、安史之乱与西域新命 143
四、吐蕃的聚与散 150
五、技术进步与豪族社会的终结 153
第四章 第三轮历史大循环:古代平民社会
第一节 精神的自我超越 159
一、普遍帝国与特殊认同的矛盾 159
二、儒学的新谱系与自我超越 161
第二节 特殊帝国及其蜕变 164
一、从“伦理世界”到“伦理 - 官僚世界” 164
二、二元帝国的精神自觉 171
三、西域的历史伏笔 178
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185
一、元:“大一统”抑或“大居正”? 185
二、明:大陆的专权与海洋的兴起 193
三、清:大陆普遍帝国的绝唱 208
下 篇
内在于世界的“中国”
第五章 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帝国余晖
第一节 世界市场背景下的诸多新要素 227
一、外生的技术进步与新经济要素 227
二、新的知识与新的人才 231
三、大英帝国主导的新秩序 237
第二节 帝国的中兴与终结 246
一、帝国均衡的起伏与变迁 246
二、海洋与过渡地带 253
三、西域的命运与陆海大博弈 262
四、印度洋的风与大西洋的风 267
五、西南的奇迹 271
六、东北的隐喻 275
第三节 从普遍帝国到普遍人民 278
一、普遍主义的重新想象 278
二、法权视野 286
三、民族主义与革命 293
第六章 进行中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现代平民社会
第一节 革命与战争的正当性 303
一、政治经济学视角 303
二、政治哲学视角 305
三、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 308
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310
一、盎格鲁 - 撒克逊国家的谋划 310
二、俄国的谋划 319
三、日本的谋划 326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外与内 331
一、民族主义与外部世界 331
二、民族主义的内部困境 345
三、民族主义的格局欠缺 355
第四节 共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超越 359
一、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国体建构 359
二、中华民族的自我超越 368
三、大陆帝国的自我超越 380
第五节 从宪法制到宪法典 394
一、宪法的形式与质料 394
二、从《清帝逊位诏书》到无产阶级 专政 399
三、共产主义法理学分析 405
第七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失衡
第一节 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 410
一、创新经济与土地财政的时间耦合 411
二、供应链网络的规模效应 416
第二节 世界秩序的变迁与失衡 420
一、从“中心 - 边缘”结构到“全球经贸双循环”结构 420
二、世界秩序的失衡与金融危机 430
三、“不可能三角”与世界秩序 435
第三节 全球治理秩序之变迁 441
一、贸易过程的时间维度与国家政治的空间维度 442
二、从摩尼教秩序到奥古斯丁秩序 446
第四节 “文明的冲突”与普遍秩序的演化 454
一、伊斯兰世界的困境与反抗 454
二、奥古斯丁秩序的二阶属性 458
三、普遍秩序的演化过程 461
第八章 世界历史民族的精神自觉
第一节 精神如何自觉? 471
一、哈耶克秩序与黑格尔秩序 471
二、施米特问题 474
第二节 大国的自我超越 476
一、实力、理想、制度 476
二、海洋秩序与陆地秩序 478
三、海洋霸主的自我超越:从英国到 美国 480
四、陆地霸主的自我超越:以德国 为例 484
第三节 “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合题 488
一、中国作为世界秩序的海陆枢纽 489
二、中国秩序作为世界秩序的全息 缩影 494
三、生成中的世界与普遍宪制 500
增补 未来秩序导论
第一节 传统秩序的重构:政治空间与经济空间
的分离 509
一、“科斯定理”的推论 509
二、全球经贸复合双循环 511
三、产业梯次与政策逻辑 518
四、安全与成本 519
五、“枢纽”的演化 :中国与中国人 523
第二节 数字空间的崛起 526
一、作为“部落城”的区块链 526
二、价值观决定着区块链的生死 531
三、元宇宙、隐私计算与未来 536
四、道可 DAO 540
第三节 未来秩序的隐喻 543
一、第一场元宇宙战争 543
二、多层次主权秩序 548
参考文献555
后记 56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本书通过对于传统史观的突破,重新划定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共同体的心里认同边界。首先在空间结构上突破了以中原为中心的视角,认为中原史只是中国史的一半,还有另外一半发生在草原、绿洲、雪域、海洋等地区。其次在时间结构上,根据普遍的理想与特殊的现实之间的循环转化,提出了四个历史大循环的观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中国的国家统一与现代化转型,需要同时完成三个彼此矛盾的任务: 1、实现国家的动员和组织; 2、超越汉民族主义; 3、超越中华民族主义。 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判断: 1、它会是对中国历史内在目的一个现代化过程。这个自我超越的内在目的,是中国的精神现象学过程的必然方向。 如果欠缺对传统的接续,自我身份会陷入一种模糊状态。 2、它会是对以共产主义为中介而为中国打开的全球视野的一个继承。 如果欠缺普世民族主义的格局,则无法理解自己作为世界秩序自变量的体量,从而无法理解世界与自己。 3、它会将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权价值观念与法律技术内化于中国的精神当中。 如果欠缺现代法权观念,则无法兑现每个个体的尊严与价值。 所有的轴心文明的普遍理想,都有着对于个体尊严的普遍承诺,东亚世界的轴心文明自然也不例外。 只有负载轴心文明的民族,其精神中才会有这样一种外化为普遍帝国的需求,并会努力将其文明向外传播;而受惠于轴心文明之传播,无此负载的民族,诸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其精神中则无此需求。所以在东亚,只有中国才天然地追求成为一个普遍帝国,其他国家则是要努力将自己区别于帝国,通过从帝国吸收的精神资源,反过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立主体性。这形成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在精神现象学历程上的本质区别。 中国已无法内生性地完成突破,这就使得由西方所开创并承载、但在本质上属于全人类的现代经济与现代政治法律秩序的到来,称为中国历史继续发展、中国的轴心文明兑现其理想之承诺的一种内在要求。 现代秩序是经济、社会、法律、政治、观念等多个子系统共生的整体,中国因此而实现的转型也必须是全方位的,而绝不会是片段性的,任何片段性的转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将像千年前将佛教吸收为本身的一部分一样,将这些新的要素也都吸收进来,变成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内卷化:封闭社会里超大规模的人口,造成劳动力成本非常低,任何以节约劳动力为目的之技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枢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枢纽"的人也喜欢 · · · · · ·
枢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7 条 )





《枢纽》书评与超长解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重新理解中国之一 我是民族学硕士,最近买了施展老师的历史课和他的书,也有了一些新的收获,这次就把最新的学习心得做个总结,做成一个重新理解中国的系列框架,是一个一万八千多字的解读,严重剧透。 商周之变与天下体系 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秦汉的历史也不是那么一成不变,...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7.6分 3185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19)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想买的书 (小实)
- 2023年购书目录 (思郁)
- 闲着没事读读书(二) (鹿小羽)
- 书单|资料馆 (火山)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枢纽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蛮子 2024-02-19 10:10:33 云南
内容是很好,开始的时候也还好懂,可随着篇幅越来越长,就越感到了阅读困难。其实主要不是我的原因,关键是书中大量晦涩和啰嗦的文字,人为提高了阅读难度。其实这也是现在很多学者的通病,故意堆砌专业和自创的词汇,这样才显得有学问。
2 有用 Shine 2023-10-29 15:35:20 重庆
难怪会有这么多的争议,因为太像只能有一种答案的证明题了。其实开头的“地理与历史”和最后的“全球经贸双循环”都挺认可的,但是中间部分的确不好写也不好读。
4 有用 鱼的九思 2024-02-27 11:30:00 北京
这书几年前刚出的时候好像很红,跟风看了下,没读下去,现在再版捏着鼻子翻了一遍,完全没搞清楚到底想说啥,只见满篇的词汇堆砌,而枢纽的含义大概只能猜一下,如果意指所谓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中介,那不是地理决定论的翻版么?如果指两大循环的中心,建议作者再写个增补的增补把现在最流行的内循环加进去。
33 有用 bluesocean 2024-02-06 20:57:06 北京
正在看,感觉作者也是爱拽词。不能好好说话嘛。
20 有用 晃晃悠悠 2023-05-08 22:32:50 广东
煽情的民族主义的理论文本,厉害了我的国的理论依据。标榜所谓的“超大规模性”,当然不过是有选择性的论据选取,并且还演变成了“地理决定论”的不完全变种,最后无法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