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国] 约瑟夫·列文森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三部曲
译者: 劉文楠
出版年: 2023-6
页数: 672
定价: US$50.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列文森文集
ISBN: 9789882372924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三部曲
译者: 劉文楠
出版年: 2023-6
页数: 672
定价: US$50.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列文森文集
ISBN: 9789882372924
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聚焦现代性冲击之下的近代中国那「浑然一体又岌岌可危的智识世界」。全书分三卷,先后出版于1958至1965年。第一卷《思想延续性问题》和第二卷《君主制衰亡问题》分别从思想和制度的角度探讨儒家中国的消亡和传统的断裂;第三卷《历史意义问题》则分析儒家的「游魂」如何在新的意义上为经历了现代革命的中国提供延续性。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才华横溢的美国历史学家,以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誉于世,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史学家」。他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提出的诸多论题,如天下与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科学与儒学、经典主义与历史主义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为中国研究学界提供综合性的思考框架与对话坐标。
目录 · · · · · ·
「列文森文集」主編序(董玥) / ix
漫長的回家之路(托馬斯.列文森) / xiii
三部曲總序 / xxv
第一卷
思想延續性問題
序言 / 5
引言 特殊與一般的歷史追尋 / 9
第一部分 近代早期中國智性文化的基調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經驗論的夭折 / 21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會的業餘愛好者理想:
來自繪畫的證據 / 35
插 曲 儒家與道家聯繫的終結 / 7
第二部分 現代蛻變中的中國文化:思想選擇的張力
第三章 中國本土選擇範圍內的折衷主義 / 79
第四章 「體」與「用」:本質與功用 / 89
第五章 今文經派與經典的認可 / 111
第六章 保守與革命:
近代古文經派對維新今文經派的反擊 / 119
第七章 民族主義在擺脫過去中扮演的角色 / 129
第八章 強調一般正確性(上):對傳統的捍衛 / 145
第九章 強調一般正確性(下):對傳統的攻擊 / 155
第十章 共產主義 / 173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強與中國革命:文化變革的政治方面 / 187
結 語 新詞匯還是新語言? / 197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問題
序言 / 211
第一部分 殘餘物的啓示:儒家與君主制的末日(上)
第一章 君主制神聖性的消散 / 219
第二部分 張力與活力
第二章 儒家與君主制:基本衝突 / 243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化 / 255
第四章 儒家與儒家:基本衝突 / 273
第五章 儒家與君主制:專制君主控制的種種局限 / 285
第三部分 張力線的斷裂
第六章 不為社會革命所動的官僚:儒家的作用 / 303
第七章 官僚的脆弱性:思想上的攻擊 / 313
第八章 太平天國動搖儒家的「天」 / 329
第四部分 殘餘物的啓示:儒家與君主制的末日(下)
第九章 時代錯位的產生 / 349
結 語 日本與中國君主制的神聖性 / 369
第三卷
歷史意義問題
序言 / 379
第一部分 離開歷史
第一章 小人物的一生:廖平及儒家與歷史的分離 / 383
第二章 井田辯:儒家辯論場的瓦解 / 397
第二部分 進入歷史
第三章 用歷史研究為中國共產主義者定位 / 439
第四章 孔子在共產主義中國的位置 / 455
第三部分 歷史意義
第五章 理論與歷史 / 485
最後的結語 / 511
譯後記(劉文楠) / 529
在21世紀閱讀列文森:跨時空的對話(葉文心等) / 543
參考文獻 / 585
索引 / 623
· · · · · · (收起)
漫長的回家之路(托馬斯.列文森) / xiii
三部曲總序 / xxv
第一卷
思想延續性問題
序言 / 5
引言 特殊與一般的歷史追尋 / 9
第一部分 近代早期中國智性文化的基調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經驗論的夭折 / 21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會的業餘愛好者理想:
來自繪畫的證據 / 35
插 曲 儒家與道家聯繫的終結 / 7
第二部分 現代蛻變中的中國文化:思想選擇的張力
第三章 中國本土選擇範圍內的折衷主義 / 79
第四章 「體」與「用」:本質與功用 / 89
第五章 今文經派與經典的認可 / 111
第六章 保守與革命:
近代古文經派對維新今文經派的反擊 / 119
第七章 民族主義在擺脫過去中扮演的角色 / 129
第八章 強調一般正確性(上):對傳統的捍衛 / 145
第九章 強調一般正確性(下):對傳統的攻擊 / 155
第十章 共產主義 / 173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強與中國革命:文化變革的政治方面 / 187
結 語 新詞匯還是新語言? / 197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問題
序言 / 211
第一部分 殘餘物的啓示:儒家與君主制的末日(上)
第一章 君主制神聖性的消散 / 219
第二部分 張力與活力
第二章 儒家與君主制:基本衝突 / 243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化 / 255
第四章 儒家與儒家:基本衝突 / 273
第五章 儒家與君主制:專制君主控制的種種局限 / 285
第三部分 張力線的斷裂
第六章 不為社會革命所動的官僚:儒家的作用 / 303
第七章 官僚的脆弱性:思想上的攻擊 / 313
第八章 太平天國動搖儒家的「天」 / 329
第四部分 殘餘物的啓示:儒家與君主制的末日(下)
第九章 時代錯位的產生 / 349
結 語 日本與中國君主制的神聖性 / 369
第三卷
歷史意義問題
序言 / 379
第一部分 離開歷史
第一章 小人物的一生:廖平及儒家與歷史的分離 / 383
第二章 井田辯:儒家辯論場的瓦解 / 397
第二部分 進入歷史
第三章 用歷史研究為中國共產主義者定位 / 439
第四章 孔子在共產主義中國的位置 / 455
第三部分 歷史意義
第五章 理論與歷史 / 485
最後的結語 / 511
譯後記(劉文楠) / 529
在21世紀閱讀列文森:跨時空的對話(葉文心等) / 543
參考文獻 / 585
索引 / 62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列文森文集(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
《梁啟超與近代中國思想》《革命與世界主義》《列文森》《詮釋中國史》
。
喜欢读"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人也喜欢 · · · · · ·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转】季剑青:超越汉学——列文森为何关注中国
编者按:列文森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堪称天才般的杰作;其他著述,也受到海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列文森究竟和当时美国其他汉学家有什么不同,他独特的视角与姿态是什么,他为什么对社会主义中国那么感兴趣,季剑青在这篇文...
(展开)
> 更多书评 4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8分 801人读过
-
ACLS Humanities E-Book (2008)9.3分 72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8.5分 396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24)9.2分 16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人文社会科学经典 (皇甫杰)
- 备忘 (adrian)
- 10年后港台出版中国史著作 (唐小琬)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虾饺仙 2024-02-21 23:21:36 中国香港
因为讨论课提前而赶紧读完了拖延许久的最后一章,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搏斗…等忙完再补充评论
1 有用 追随我心1802 2024-04-29 04:16:36 比利时
跳读英文版时对照参考。就我读到的不多一部分来看,翻译质量总体上挺不错的。第二卷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我不赞同翻译:第一,第二卷34页”Any dynastic establishment, …, had the same need to patronize but also the same need to qualify Confucianism.”其中patronize和qualify分别译为... 跳读英文版时对照参考。就我读到的不多一部分来看,翻译质量总体上挺不错的。第二卷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我不赞同翻译:第一,第二卷34页”Any dynastic establishment, …, had the same need to patronize but also the same need to qualify Confucianism.”其中patronize和qualify分别译为“庇护”和“也需要符合儒家的标准”(253页),我觉得应为“资助”和“限定/修正”。第二,116页”Now Max is established, but not in the spirit of concession.”其中concession 不是“特许”(346页),而是“让步”。 (展开)
1 有用 8wobrrzpea 2024-05-03 03:01:58 湖北
“如果把思想史看作思考中的人的历史,就不会看到没有血肉的儒家过同一性强行控制同样抽象的共产主义,而是看到世世代代儒者的妥协,看到他们经历着,感受着,平复着张力。已经被改变、被抛弃的儒家传统,直接导致了共产主义版本的中国人思想的转变,这一转变靠的不是将儒家传统本身永久保留在共产主义的教义中,而是因为儒家自我保存的失败,使传统的继承者在自己的土地上处于被剥夺的状态,甚至有可能成为陌生人,因而把共产主义... “如果把思想史看作思考中的人的历史,就不会看到没有血肉的儒家过同一性强行控制同样抽象的共产主义,而是看到世世代代儒者的妥协,看到他们经历着,感受着,平复着张力。已经被改变、被抛弃的儒家传统,直接导致了共产主义版本的中国人思想的转变,这一转变靠的不是将儒家传统本身永久保留在共产主义的教义中,而是因为儒家自我保存的失败,使传统的继承者在自己的土地上处于被剥夺的状态,甚至有可能成为陌生人,因而把共产主义这个最新教义推举为满足需要的答案” (展开)
32 有用 维舟 2023-09-01 12:35:06 上海
可以肯定是列文森这部经典著作迄今为止最好、最全的中译本,之前的译本漏译、错译都所在不少(当然,公平地说,列文森也不是一般的难译)。列文森的论断,固然有其可议之处,但可以说是讨论这一问题时无法绕过的。现在回头来看,他深受德国思想的影响,这本书就有几分像斯宾格勒《西方的衰落》,写的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历史哲学,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文明而非国家来看待,看重的是这种文明个别的“命运”(fate),而非它与各... 可以肯定是列文森这部经典著作迄今为止最好、最全的中译本,之前的译本漏译、错译都所在不少(当然,公平地说,列文森也不是一般的难译)。列文森的论断,固然有其可议之处,但可以说是讨论这一问题时无法绕过的。现在回头来看,他深受德国思想的影响,这本书就有几分像斯宾格勒《西方的衰落》,写的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历史哲学,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文明而非国家来看待,看重的是这种文明个别的“命运”(fate),而非它与各文明共同的“归宿”(destiny)。不过当然,这一“命运”是否如他所断言,最终取决于其自我更新能力和身处其中的无数个体的选择。 (展开)
2 有用 泠芷汀兰 2024-08-24 22:25:12 福建
很多论述是由其思维方式推导而出,并非严格地出自史实。但思想上的大胆与卓越洞见正是这类宏观著述的魅力所在,胜过细节正确的饾饤之文。
0 有用 Leansin. 2024-11-08 07:40:51 广东
太棒了,角度极广阔。从南北宗讨论反职业主义的切入点让人耳目一新,让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跃跃欲试。来自西方的学术背景总是能给人带来启发,读第一卷时我想起近期包华石的讲座,“还能这么看”……
0 有用 天津罗密欧 2024-10-20 15:21:01 天津
相较于认为这本书有一种温情或是一种人文关怀,似乎更能在书中发现列文森持有一种“艰深”的旁观视角,这似乎或者当然取决于他的境地:一位失去了祖国的犹太人、一位对于传统中国十分关注的历史学家。不知列文森在观察、理解中国的同时有无反观自己民族的文明。中国当然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是独特的,是有异于、并在很大程度上终结了传统儒家中国的,这也就是儒家中国的现代命运。不过这本书也是有遗憾的,遗憾在于如果列文森能够... 相较于认为这本书有一种温情或是一种人文关怀,似乎更能在书中发现列文森持有一种“艰深”的旁观视角,这似乎或者当然取决于他的境地:一位失去了祖国的犹太人、一位对于传统中国十分关注的历史学家。不知列文森在观察、理解中国的同时有无反观自己民族的文明。中国当然发生了巨变,这种巨变是独特的,是有异于、并在很大程度上终结了传统儒家中国的,这也就是儒家中国的现代命运。不过这本书也是有遗憾的,遗憾在于如果列文森能够平安度过一生的话,不知这本书还会不会有第四卷乃至第五卷,更不知列文森在看到中国之后的变化会作何感想。 (展开)
0 有用 小溪 2024-09-19 18:30:12 北京
信息量非常之大,包含了太多富有洞见的思考,例如传统儒家对“非专业人格”的崇拜、共产主义从阶级的视角处理何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内在张力。总之,基于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总体判断,沿用费正清、史华慈冲击-反应的基本框架,列文森沿着从中体西用到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脉络,勾勒了儒家中国的现代命运,“博物馆”的比喻生动而又清晰。但是,列文森的答案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当下中国的思想状态,儒家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被置于博物... 信息量非常之大,包含了太多富有洞见的思考,例如传统儒家对“非专业人格”的崇拜、共产主义从阶级的视角处理何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内在张力。总之,基于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总体判断,沿用费正清、史华慈冲击-反应的基本框架,列文森沿着从中体西用到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脉络,勾勒了儒家中国的现代命运,“博物馆”的比喻生动而又清晰。但是,列文森的答案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当下中国的思想状态,儒家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被置于博物馆之中吗?是否还能重新回到生活领域中?应该如何回来? (展开)
0 有用 长袜子皮皮 2024-09-13 11:05:14 浙江
烧脑
2 有用 泠芷汀兰 2024-08-24 22:25:12 福建
很多论述是由其思维方式推导而出,并非严格地出自史实。但思想上的大胆与卓越洞见正是这类宏观著述的魅力所在,胜过细节正确的饾饤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