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的5星书评 (69)

玛琦 2014-10-20 22:34:13

合上这本书 我已经读过米兰昆德拉的所有作品

前前后后差不多10年时间吧!其实没有特别刻意的去收集,基本所有的小说都是上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着看的,文艺理论类的倒都是后来自己买的。 我之前对昆德拉作品的印象大致是:小说比文艺理论好,用捷克语写的作品比用法语写的好,读过这本之后看法稍有改变。 我看的他的第一本书...  (展开)
落花梦 2009-09-14 01:00:41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小说的定义,兼谈《残雪文学观》与《王安忆导修报告》

相对于昆德拉的小说,我倒更乐意看他的这部小说评论集,因为它端庄且不失洒脱的风格使我从中受益不浅。如果说看不懂昆德拉的文字,那绝对不是因为昆德拉遣词造句有多少复杂,而只不过是他要透露的那个信息确实深邃了些,我想说的是,相对于卡夫卡取重于“剧情”的设计...  (展开)
猫头经理 2015-04-26 11:43:15

受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

《小说的艺术》是昆德拉在任大学教授时,为学生上课编写的教材。严格地说,这都不能算是一部作品,但是这本书对于小说的探索却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评论,昆德拉将视野更多地投向人的存在状态。 “受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是《小说的艺术》的第一篇,其中昆德拉系统地阐述了...  (展开)
伊卡洛斯 2020-10-26 23:50:46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版

小说的本质:照亮人的存在

三十天写作计划No.21 米兰·昆德拉是无可置疑的“理论型”小说家,我所理解的“理论型”是:小说家本人对于小说创作有一套构成体系的哲学观点。《小说的艺术》这本书所收录的七篇文章虽然是以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发表、宣讲于不同年间,但米兰·昆德拉自言,他在构思时已经想到...  (展开)
遥远儿 2012-04-10 17:50:45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关于小说的结构艺术

在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中,有个很奇葩的学者,他用方程式来谱写莎士比亚的著作;在《美丽心灵》中,看上去呆呆的男主角却用泡妞技巧,否定了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在柯布西耶的著作《模度》中,他尝试使美变得可以把握,最后发明了红蓝尺。这些看起来很有趣的东西,他...  (展开)
macrobserver 2009-09-09 09:48:1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故事的无限可能

  读过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后,不禁感慨昆德拉的独特魅力——也许是自己对他的表达方式的认同,因此感受格外深刻。   昆德拉是王小波和刘小枫都相当推崇的学者——我习惯将他称为学者而不仅仅是小说家,而王小波和刘小枫又是我如此喜欢的人。对这三位作家(还可以包括导...  (展开)
山口帝国作用子 2022-08-29 21:20:5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版

小说的末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昆德拉是小说这一文体的末裔。如果按照他的方法定义小说,那就是在一个设定出来的空间中探寻人的可能性。而这来自于塞万提斯的冒险故事和拉伯雷的嬉笑怒骂,他们试图让角色在某个可能空间而非必然空间里展示其行动并对该行动进行审视。小说的发展就是在不同时代审视不同的人之...  (展开)
逆·逆刃刀 2013-07-21 20:56:53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最为小说的体系

最近,第6次复习昆德拉的这4本“作为小说的体系”系列(《小说的艺术》《相遇》《被背叛的遗嘱》《帷幕》),发觉每一本都可以给5星。 这几本都讨论了很多作为小说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存在于世”。 当然,其中一些观点和认识我并不认同,但作为一种“延伸性”是很好的。 最近...  (展开)
char 2008-07-01 17:17:53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小说的艺术

几乎一直按着出版顺序看昆德拉的作品,下一部照例就是《被背叛的遗嘱》。那题目应该是来自卡夫卡,他的家人在他去世后背叛了他的遗嘱,将他那些未完成,或者他觉得不成熟的作品示众。听说纳博科夫也有一部遗作,他的后人正踌躇着是否该将其出版。有次逛书店看到一本某某人写的...  (展开)
小狐狸和慕容嫣 2012-09-07 23:58:25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3(1)

这是阅读时,或者时后整理而出的衍生品:从书中轨道的一点出发,沿着顺序或无序、作出事关自己(世界)的思考。也许读者将看不到它在书中的投影,但它也作为了思维并非按理性而划出的曲调(酣畅的,或者纠结的过程),和在这之后经过理性筛选而呈现出的文本而存在。 作者的原...  (展开)
ddddultra 2011-12-12 14:09:53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一些摘录】

【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 【现代性】 一九三五年,埃德蒙·胡塞尔在去世前三年,相继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作了关于欧洲人性危机的著名 演讲。对他来说,形容词“欧洲的”用来指超越于地理意义之上(比如美洲)的欧洲精神的同一性 ,这种精神同一性是随着古希腊哲学而产生...  (展开)
醒木 2010-09-19 00:33:50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纯粹的小说,纯粹的艺术

闷呼呼的大脑在麻木沉闷的阅读中迷离,轻扬的思绪漫天飘散,却与书籍无关,倏然回首,只有时间在游走。 这个世界何时变得如此优柔,刀光剑影的思想冲撞被淡而无味的话语所充斥与掩盖,如流水般悄然抹去深刻的印记。 卡夫卡说,一本好书应该是劈开你脑袋冰封海洋的利斧。那一...  (展开)
珀卡 2022-11-22 09:51:33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版

阅读小说之前,唯一的预设是发现

如果翻看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昆德拉喜欢在小说里写一些理论。但这和他自己说法不一样,在《小说的艺术》正文开始前,他说“我并不擅长理论”。 在这本《小说的艺术》中,他把这种做法称之为“离题”:将小说故事暂时搁下一会儿”,“离题并不削弱而是...  (展开)
Sandy 2015-12-22 00:45:00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一次伟大的旅程

首先,米兰昆德拉确实是一位大师,他对欧洲的小说发展史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了解。他对小说的发展的感悟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在此之前,我认为的小说是故事的载体,就像修一栋大厦,首先要将故事的结构搭建好,明确故事中的矛盾和主线,再慢慢地用血肉丰满骨架,最终形成逻辑完整...  (展开)
我怕 2015-09-06 14:12:49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小说

知道小说好看,不知道小说理论还会这么好看,甚至有人把小说理论写到生动好玩的地步,功力实属深不可测,更要命的是,他们绘声绘色的点评让人不时暗暗心惊:原来从前统统没有看懂!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既是世界公认的小说艺术理论经典,又是生动的散文随笔。他用...  (展开)
豆友3926143 2012-03-25 10:58:59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小说:因为复杂,所以深刻

本科时候,不分昼夜疯狂的读小说。几年下来,忽然之间,厌倦了。到后来,有差不多一年不怎么读小说,自以为看尽了小说的各种可能,所以转而读一些随笔和杂文。可是,读来读去,发现,少了点儿什么,就是少了点什么,说不出来。 于是,又开始读一点儿小说,然后就遇...  (展开)
Frenovus_L 2009-10-03 21:06:12 作家出版社1992版

摘抄

1.人们向往一个善恶分明的世界,因为在理解之前,他有一种天生的、抑制不住的判断需求。宗教的意识形态即建立在这种要求之上。它们只要能把小说的相对和模棱两可的语言译成它们自己的绝对肯定和武断的论述,便能对付得了小说。这种“非此即彼”的公式包藏着一种忍受人间事理之...  (展开)
宇宙神经林🌈 2024-05-05 16:00:00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版

小说之于我的意义

难道说要在小说的世界里寻求真正的庇护吗?若人只能在一处虚构的幻境中得到理解、共情和自由,那么这个人类正在呼吸的世界将是怎样的可怖?米兰昆德拉提到小说与政治、历史和哲学的不同,这是本人喜爱上小说的原因,为逃避现实提供了一份绝佳的供养场所。现今,当一个人选择无...  (展开)
DF Texas 2020-06-25 01:52:01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版

短记

这本文论倒是更加坚持了我的一个观点:戏剧性的故事是出于对读者的关护,以理解真正主旨,而作家之间比的不是书的销量(那是出版社的事),而是结构技法以及哲学辩思;笔法优美是必须的,糟糕的笔法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部分人开始关注作者笔法是否优...  (展开)
厌氧生物 2017-04-27 12:22:39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不是书评,是笔记整理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4 | 精装版 P9 「塞万提斯认为世界是暧昧的,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整理,而是一大堆相互矛盾的相对真理(这些真理体现在一些被称为小说人物的『想象的自我』身上),所以人所拥有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智慧』。」 「人总是希...  (展开)
<前页 1 2 3 4 后页> (共69条)

订阅小说的艺术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