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作者简介 · · · · · ·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2008)等。
目录 · · · · · ·
序(石硕)
上篇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引言
一 两种东方主义的幻影
1.基督徒的另一个故乡
2.赫尔德、康德、黑格尔的西藏观
3.神智论与西藏形象
4.种族主义及纳粹意识形态中的西藏
5.60年代的苦闷与西方大众文化中的喇嘛形象
二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1.宗主权的概念与国际关系中的“承认的政治”
2.民族一国家视野中的中国观与西藏观
3.规则的较量:殖民扩张、中国革命与“西藏问题”的发生
三 民族区域自治与“多元一体”的未完成性
1.中国民族主义的三种形态
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基本原则
3.“多元一体”与民族区域及其混杂性
四 “后革命”、发展与去政治化
1.如何解读民族政策的危机?
2.民众的观点、民族的观点与两种身份政治
五 宗教社会、市场扩张与社会流动
1.世俗化过程中的宗教扩张
2.市场化、全球化与语言危机
3.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变
4.社会流动、移民权利与民族区域的社会危机
六:承认的政治”、与多民族社会的平等问题
七 抗议运动是一种尊严政治
中篇 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
引言
一 两种区域主义叙述
二 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定与流动的辩证
三 区域的中心一边缘及其相对化
四 两种或多种新势力
五 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六 横向时间与政治文化的非人格化
下篇 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引言
一 “琉球问题”、区域关系与19—20世纪国际规则的巨变
二 帝国主义国际法的最初运用
三 冷战的预兆:开罗会议与琉球的战后地位
……
· · · · · · (收起)
上篇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引言
一 两种东方主义的幻影
1.基督徒的另一个故乡
2.赫尔德、康德、黑格尔的西藏观
3.神智论与西藏形象
4.种族主义及纳粹意识形态中的西藏
5.60年代的苦闷与西方大众文化中的喇嘛形象
二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1.宗主权的概念与国际关系中的“承认的政治”
2.民族一国家视野中的中国观与西藏观
3.规则的较量:殖民扩张、中国革命与“西藏问题”的发生
三 民族区域自治与“多元一体”的未完成性
1.中国民族主义的三种形态
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基本原则
3.“多元一体”与民族区域及其混杂性
四 “后革命”、发展与去政治化
1.如何解读民族政策的危机?
2.民众的观点、民族的观点与两种身份政治
五 宗教社会、市场扩张与社会流动
1.世俗化过程中的宗教扩张
2.市场化、全球化与语言危机
3.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变
4.社会流动、移民权利与民族区域的社会危机
六:承认的政治”、与多民族社会的平等问题
七 抗议运动是一种尊严政治
中篇 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
引言
一 两种区域主义叙述
二 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定与流动的辩证
三 区域的中心一边缘及其相对化
四 两种或多种新势力
五 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六 横向时间与政治文化的非人格化
下篇 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引言
一 “琉球问题”、区域关系与19—20世纪国际规则的巨变
二 帝国主义国际法的最初运用
三 冷战的预兆:开罗会议与琉球的战后地位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1912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驱汉令”和1913年的《蒙藏协定》所包含的种族、宗教和国家的多重要素与晚清民初高涨的汉族种族和政治民族主义桴鼓相应,它们不一,但同受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 归纳起来看,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可以区分为三种主要形态:一、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党人倡导以反满为中心形成汉民族国家轮,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及尊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就是这一汉民族主义的产物。但是,正如论者指出,这是适应革命造反而产生的理论,一旦掌握政权的目的达到,它必然会向其他两种形态转化。二、康有为、梁启超以国际竞争和多民族的历史状态为依据,倡导“合群救国论”或“大民族主义”。这一理论认为,汉满藏回蒙早已经相互同化,应该在君主立宪制框架下形成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他们要求保留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以及以孔教为国教的想法,实际上透露了一种焦虑,担心同属“中华民族”的五族在宗教、血统、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确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容难这些差异的政体形式及其意识形态。三、中华民国成立后以“清帝国的国家界限来断定民族范围的国族主义”或“多元性单一民族论”,其典型的表达就是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宣言:“国家直奔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3页 -
20世纪的这些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者、现代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与神智论的联系无一例外地产生于对现代的焦虑,他们以各种形式急切地寻找“另一个”世界。我在这里提到这些人名不是说他们对于西藏有什么特别看法,而是为了说明现代西方的文化想象、社会心理和政治运动中始终有着神秘主义的极深渊源,而西藏在当代西方精神世界中的位置正根植于同一神秘主义的脉络之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丛书信息
· · · · · ·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共2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民主四讲》《“立面”的误会》《教养与文明》《治国与理财》《朱子思想再读》
等
。
喜欢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的人也喜欢 · · · · · ·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沈卫荣:也谈东方主义和“西藏问题”
原载 《天涯》2010年4期 一 去年曾在《天涯》上读到汪晖先生的大作《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日前又蒙汪晖先生以他修改中的长文《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见示,读罢颇受震撼,受益良多。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
(展开)

一本对西藏问题的深入时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最近中国人类学课的缘故,开始重新梳理与民族关系有关的文献。 初读此书印象颇为深刻。 作者深入历史与话语的深处探寻关于“西藏”的image是如何在东西交互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作者先深入探寻西方对西藏的想象、西方殖民“宗主国”的形式化所导致的主权争议,之后又详谈了...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这个应该是禁书!!!! | 来自海边的卡夫卡 | 15 回应 | 2020-11-02 16:43:13 |
好书 | 来自Chuang-tzu | 2011-08-26 11:14:26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1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國族想像,公私分野【1】 (南池子)
- 西藏文本 (冬季风)
- 文化:中国与世界 新论 (Crony)
- 我自己的世界图景 (苏门答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Xinwei 2011-05-11 19:56:44
批判“公法观-普遍主义-东方主义”。但“跨体系社会”的概念似嫌大而无当。
3 有用 短章 2016-09-19 06:16:34
第一篇对西藏问题的论述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新意不大,可以算作萨义德学说在西藏的应用吧。倒是第二篇挺有趣,通过跨体系社会这个概念论及了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固/流动之辩证法);但是问题在于对空间的理解还是太过狭隘,最后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并置不同的时间观达成对区域概念的重构。这个议题应该还有更多文章可做。
10 有用 宁 2011-07-08 18:33:49
写西藏只字不提达赖和"普世价值",感觉都不知道西方社会到底反对的神马,或者是故意回避,人家才不会管以前中国对西藏的法统多么合理,他们多半是想现在我共对汉人地区的统治都没有合法性,凭神马要拉着不同文不同种的西藏一起。倒是琉球那篇挺有意思,蒋公真是伟人啊...
4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3-10-12 11:08:45
西藏问题,产生于东亚从前现代的跨体系社会与朝贡体制互为表里,发展到接受西方的国际公法和民族国家理论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而到了近三十年,这一问题的复杂化又有经济至上带来的去政治化和西方尘嚣日上的东方主义想象的影响。汪晖老师对导致西藏问题的这些诸多因素的分析和论述,非常具有说服力。而书中所附的论述中国的跨体系社会和琉球问题演化历程的两篇文章,更是给前文所述西藏问题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交待... 西藏问题,产生于东亚从前现代的跨体系社会与朝贡体制互为表里,发展到接受西方的国际公法和民族国家理论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而到了近三十年,这一问题的复杂化又有经济至上带来的去政治化和西方尘嚣日上的东方主义想象的影响。汪晖老师对导致西藏问题的这些诸多因素的分析和论述,非常具有说服力。而书中所附的论述中国的跨体系社会和琉球问题演化历程的两篇文章,更是给前文所述西藏问题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交待。 (展开)
2 有用 沉默的蛐蛐 2014-01-17 22:29:29
将中国现代问题放入到帝国政治中进行思考,如果不能成为主要的视角,也最起码能成为一个极具批判力视野而存在。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竞争关系始终存在,而中国的边疆治理更是难以全然用纯粹的民族-政治合一的地域管辖权进行充分解释,也许,几千来的古老帝国的统治记忆和统治技艺,又会重新复活也说不定。
1 有用 Antonio Jiao🌈 2022-10-25 10:46:31 河南
惺惺作态的匪类
0 有用 江水云影 2022-06-30 13:35:59
对我来说最有用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以全球视野看待“西藏问题”,揭示了东方主义制造西藏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的原理与过程;2,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国家民族政策的差异,突出了“区域”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分析了在当今国内外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这一制度为何无法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时期同样的作用;3,结合前人的内陆边疆研究与地方史研究成果,以“跨体系社会”的视角去理解民族国家的内涵。《琉球》那篇我没看。
0 有用 嘉亦 2022-06-11 20:41:03
事实有趣,有读历史教科书的感觉 @2020-06-17 20:59:19
0 有用 海底焚诗 2022-04-02 02:40:55
露了马脚
0 有用 風中追楓Freedom 2022-03-28 13:13:23
三星半,强在“东西”文化视野的分析,资料的整合,失之简洁有力的论述,所谓跨体系社会的概念为概念而概念,一部电影长度的观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