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上海贝贝特
原作名: The Witness of Poetry
译者: 黄灿然
出版年: 2011-11
页数: 192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米沃什作品系列
ISBN: 978756338671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米沃什向来直接,甚至简单。他有能力把诗歌的快乐归还给普通读者,而在他的散文中,如同在本书中,他则使你怀疑我们时代知识阶层最大的罪孽,是害怕明显的东西。
──《名利场》
[米沃什]在《诗的见证》中以某种平静、卓越的才智说话,这使得他所作(关于诗歌)的辩护……成为我们时代的一部经典。
──《星期六评论》
米沃什这六个讲座的重量和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诗的见证》以其浓缩和简洁阐述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一把了解米沃什诗学历史哲学、哲学和美学的钥匙。当然,米沃什全部著作提供了对二十世纪困境的最深...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米沃什向来直接,甚至简单。他有能力把诗歌的快乐归还给普通读者,而在他的散文中,如同在本书中,他则使你怀疑我们时代知识阶层最大的罪孽,是害怕明显的东西。
──《名利场》
[米沃什]在《诗的见证》中以某种平静、卓越的才智说话,这使得他所作(关于诗歌)的辩护……成为我们时代的一部经典。
──《星期六评论》
米沃什这六个讲座的重量和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诗的见证》以其浓缩和简洁阐述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一把了解米沃什诗学历史哲学、哲学和美学的钥匙。当然,米沃什全部著作提供了对二十世纪困境的最深刻反应之一。他反对各种一般见识,这些见识认为我们文明是没有前景的,而文化的异化则是可无逆转的事实。他的反对,对他的波兰读者来说似乎可能更自然。毕竟,在像波兰这样的国家,当代诗歌不止一次地证明它是社会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它发挥见证现实、抵抗压迫和成为希望来源的作用,这作用不是抽象原理,而是很多人具体和亲身的经验。
──《新标准》
诗的见证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
主要作品有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1932)、《第三个冬天》(1936)、《白昼之光》(1953)、《太阳从何方升起,在何方沉落》(1974)、《在河岸上》(1994)、《路边的小狗》(1997)、《这》(2000)、《第二空间》(2002)、《俄尔甫斯和欧律狄刻》(2002)等二十余部;政论集《被禁锢的头脑》(1953)和散文集《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幻象》(1969)共十余部;...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
主要作品有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1932)、《第三个冬天》(1936)、《白昼之光》(1953)、《太阳从何方升起,在何方沉落》(1974)、《在河岸上》(1994)、《路边的小狗》(1997)、《这》(2000)、《第二空间》(2002)、《俄尔甫斯和欧律狄刻》(2002)等二十余部;政论集《被禁锢的头脑》(1953)和散文集《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幻象》(1969)共十余部;长篇小说《伊萨谷》等两部;《波兰文学史》以及多部译著。
曾荣获波兰雅盖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显然,我是在思考诗歌正在确立什么样的证词来见证我们这个世纪,尽管我明白,我们仍然浸染在我们的时代中,我们的判断也就应预先被评估为不确定。让我以绕圈子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就从莫扎特的歌剧《魔笛》[1]和英格玛·伯格曼的同名电影开始。这部电影也许比任何其他电影都更能展示电影艺术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在这个用电影日益完美的技术来贬低人的时代。《魔 笛》把我们带进一种与我们生活的气候如此迥然 不同的气候中,使十八世纪末的气息[2]与我们时代的气息之间的反差变得很有启发意义。莫扎特这部歌剧的歌词,讲的是蒙昧主义的黑暗与理性的光明之间的斗争;神圣与理性并不是分离的,因为那圣殿——换句话说,共济会会所[3]——把神圣特征赋予寻找智慧的人类心灵。此外,那智慧是以各种方式被设想的,“神秘会社”在整个十八世纪的扩散可作佐证,奥古斯特·维亚特在其经典著作《浪漫主义的神秘来源》中对此有令人信服的探讨。在《魔笛》中,人在接受考验和入会之后,便可进入圣殿[4]。那些不屈服于黑夜皇后种 种变化莫测的魅力的人,将成为被选中的少数 人,团结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分享如何为人类谋幸福的知识[5]。请注意,该歌剧于一七九一年在维也纳首演——正是在那一年,华沙投票通过一部宪法,而这部宪法[6]也是共济会的产品和法国大革命[7]的衍生物。 那个时期的人,似乎对人类新纪元的来临充满信心,希望和信仰;对某些人来说,它似乎是一个太平盛世。他们之中很多人将在断头台上失去脑袋。另一些将追随拿破仑,经历他的失败, 这次失败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一切希望的终结。 尚有另一些人,他们将著书立说宣传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方案。不过,他们全都被一个复兴和世俗 化的理念所激励,而这个理念早就被中世纪一位僧侣菲奥雷的约阿基姆[8]表达过了,他将历史分成三个时期:圣父时期、圣子时期和未来亦即圣灵时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我的欧洲开始 -
...人用废墟中找到的残余来建造诗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诗的见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诗的见证"的人也喜欢 · · · · · ·
诗的见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诗的见证》里的中国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一个常识错误 | 来自动物农庄一员 | 2 回应 | 2022-11-27 02:24:45 |
其实黄灿然翻译的并不好 | 来自迁徙的鸟 | 11 回应 | 2020-03-12 17:52:59 |
到底谁的译本好一些?你们给推荐一下吧 | 来自咔咔和咔咔咔 | 2019-10-04 14:31:06 | |
米沃什作品系列....... | 来自月宫兔宝宝™ | 10 回应 | 2012-02-22 16:17:19 |
什么时候出呢? | 来自无非 | 4 回应 | 2011-11-23 09:51: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vard Univ Press (1984)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9.0分 41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书海无涯 (佾云)
- 哈佛 诺顿讲座 (NullPointer)
- 37°暖书单(二) (37°暖)
- 2011年11.1~12.31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诗的见证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4-04-07 18:47:12
见证者,末世论,想象力~~~~~~~~~~~·
3 有用 虾米 2019-10-20 10:46:10
米沃什对诗的定义是“对真实的热烈追求”。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诗”,因为它不“真”,它“把宗教、哲学、科学、政治从其领域内消除出去”,拉开了诗人与人类大家庭之间的距离。米沃什分析了“纯诗”兴起的因素:1、科学驱逐了宗教也制造了价值虚无主义。2、传统语言限制了我们对真的感受与表达。3、对于美的过分追求牺牲了本应居于第一的真。4、末世论带来的颓废使我们丧失对真的热情。关于末世论,米沃什给出了辩证的看... 米沃什对诗的定义是“对真实的热烈追求”。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诗”,因为它不“真”,它“把宗教、哲学、科学、政治从其领域内消除出去”,拉开了诗人与人类大家庭之间的距离。米沃什分析了“纯诗”兴起的因素:1、科学驱逐了宗教也制造了价值虚无主义。2、传统语言限制了我们对真的感受与表达。3、对于美的过分追求牺牲了本应居于第一的真。4、末世论带来的颓废使我们丧失对真的热情。关于末世论,米沃什给出了辩证的看法:末世指向未知的未来,既带来灾难,也孕育无限的可能与希望。重要的是超越末世,而非沉溺其中。作为反例,米沃什对艾略特、王尔德等人不无微词。它们是偏见,但也是一个见证了太多苦难的老人的灼见。 (展开)
2 有用 smile 2017-02-14 17:08:21
我一代人都失去了。还有一座座城市。和一个个民族。但这一切都在稍后。与此同时,在窗里,一只燕子表演它的瞬间仪式。那个少年,他是否已经在怀疑,美永远在别处而且永远是错觉:此刻他看见他的家乡。在第二次割草的时候。道路蜿蜒上山又蜿蜒下山。小松林。湖。阴云遮蔽的天窗里射出斜光。 他终于可以用碎片谱写一个完美世界的时刻。接触地理、历史或物理概念,曾成为很多著名诗篇的背景。此外,所教的某些科目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改... 我一代人都失去了。还有一座座城市。和一个个民族。但这一切都在稍后。与此同时,在窗里,一只燕子表演它的瞬间仪式。那个少年,他是否已经在怀疑,美永远在别处而且永远是错觉:此刻他看见他的家乡。在第二次割草的时候。道路蜿蜒上山又蜿蜒下山。小松林。湖。阴云遮蔽的天窗里射出斜光。 他终于可以用碎片谱写一个完美世界的时刻。接触地理、历史或物理概念,曾成为很多著名诗篇的背景。此外,所教的某些科目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改变。在兰波的时代,地理和历史依然是主要科目上,但已日益让位给自然科学,尤其是让位给生物学。我们依然忠实于“对真实的热情追求”这个诗歌定义。不幸地,对我们观念以外还存在着客观现实这样的信念已逐渐弱化了,而这种弱化似乎正是现代诗如此普遍地抑郁的原因之一,它似乎感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展开)
27 有用 waits 2011-11-30 08:44:32
他讲的问题还是老问题,就其论点来讲并不能让我兴奋,但他能够基本完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去素朴地面对和理解这个老问题,这一点比较触动我。
0 有用 远子 2018-04-01 16:24:51
大概是读过的诗论里最接近我的想法的一本。应该早几年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