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重点所在》延续了桑塔格一贯的敏锐和视角的多元,在她这本最新的论文集中,她的目光投向了现当代的重要诗人、作家、戏剧家、舞蹈家,以及各种类型的艺术、文学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敏锐性,使得她的文章的意义不局限在某个领域,透过文章本身,我们看到永恒的人性,永恒的正义感,永恒的批判精神、永恒的激情以及永恒的冷静。
重点所在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目录 · · · · · ·
I 阅读
诗人的散文
重点所在
死后立传:以马查多·德·阿西斯为例
悲怆的心灵
智慧工程
写作本身:论罗兰·巴特
瓦尔泽的声音
丹尼洛·基什
贡布罗维奇的《费迪杜克》
《佩德罗·帕拉莫》
《堂吉诃德》
给博尔赫斯的一封信
Ⅱ 视觉
百年电影回眸
从小说到电影——法斯宾德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论文乐
梦幻之所
形象的乐趣
关于霍奇金
《可见之光》词汇表
意难忘
舞蹈家与舞蹈
论林肯·柯尔斯坦
流动的瓦格纳
哀挽的狂喜
意大利摄影一百年
论贝洛克
伯兰德的婴儿们
自信的梅普尔索普
照片不是一种观点,抑或是一种观点?
Ⅲ 彼处与此处
向哈里伯顿致敬
单一性
作为阅读的写作
三十年之后
对旅行的反思
对欧洲的认识(又一首挽歌)
百感交集的皮刺摩斯与提斯柏(一出短剧)
对一份调查问卷的回答
在萨拉热窝等待戈多
“彼处”与“此处”
约瑟夫·布罗茨基
论被翻译
说明
· · · · · · (收起)
诗人的散文
重点所在
死后立传:以马查多·德·阿西斯为例
悲怆的心灵
智慧工程
写作本身:论罗兰·巴特
瓦尔泽的声音
丹尼洛·基什
贡布罗维奇的《费迪杜克》
《佩德罗·帕拉莫》
《堂吉诃德》
给博尔赫斯的一封信
Ⅱ 视觉
百年电影回眸
从小说到电影——法斯宾德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论文乐
梦幻之所
形象的乐趣
关于霍奇金
《可见之光》词汇表
意难忘
舞蹈家与舞蹈
论林肯·柯尔斯坦
流动的瓦格纳
哀挽的狂喜
意大利摄影一百年
论贝洛克
伯兰德的婴儿们
自信的梅普尔索普
照片不是一种观点,抑或是一种观点?
Ⅲ 彼处与此处
向哈里伯顿致敬
单一性
作为阅读的写作
三十年之后
对旅行的反思
对欧洲的认识(又一首挽歌)
百感交集的皮刺摩斯与提斯柏(一出短剧)
对一份调查问卷的回答
在萨拉热窝等待戈多
“彼处”与“此处”
约瑟夫·布罗茨基
论被翻译
说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用布罗茨基的另一个概念来说,诗歌是飞行术,散文则是步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P330 ……我所指的“自由的”知识分子是超越自身职业的、技术的或艺术的专门技术,重视(因此绝对捍卫) 精神生活的 人。 专家也可能是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不仅仅是专家。一个人之所以是知识分子,是因为在言论中表现出(或应该表现出)正直和责任。 这是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贡献:言论并不单单是达成某一目的的手段。更确切的说,不是对权威的俯首帖耳。 P331 ……知识分子当下有两项任务。一是教育,即促进对话,支持各种声音可以得到倾听的权利,进一步质疑被接受的观点。 ……另一项任务是富有对抗性的。过去二十年,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道德观经历了令人眩晕的转型,其主要标志是怀疑所有的理想主义、利他主义本身、所有高尚的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 ……知识分子承担着艰苦而没有尽头的任务,也就是继续体现并捍卫精神生活和言论的标准,而不是大众传媒所倡导的虚无主义标准。 ☆ 谈到虚无主义,我不仅指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阶级中,颇有市场的相对主义、利益私有化、也包括在所谓的文化民主中更近的、更具危害性的虚无主义,还支队优秀的东西和取得的成就的深恶痛觉,认为他们是属于 精英人物的 ,是排他的。 ☆我认为知识分子,应该站在真理这一边。(谈真理和正义) 8【一个人在参加游行或在任何东西上面签名之前必须知道的规则是:不管你信仰什么或支持什么,如果没有 花费大量时间 去亲身经历所谈论的国家、战争、非正义行径等,你就无权公开发表意见。 如果没有这样的第一手知识和体验的话,你还是闭口不谈为好】 1997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对一份调查问卷的解答——关于“知识分子”的观点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苏珊·桑塔格文集(共17册),
这套丛书还有
《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床上的爱丽斯》《关于他人的痛苦》《论摄影》《火山情人》
等
。
喜欢读"重点所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重点所在"的人也喜欢 · · · · · ·
重点所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其二:进入虚构的真实
桑塔格认为一本书是虚构作品的原因不在于故事不真实,而在于它动用或发展的各种叙事技巧是否制造出了“真实的效果”,并把真实的效果推向令人震撼的极致。 认真分析便能够发现,在文学作品中,虚构感是相当重要的。那些引人致胜的非虚构作品,其本身的故事性,类似虚构作品的荒...
(展开)
> 更多书评 1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5分 372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8.9分 144人读过
-
大田 (2008)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人文社科部分 (忆未名)
- 偷来的书籍 (作为畸人的次品)
- 苏珊 桑塔格 (思)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苏珊小姐桑塔格 (城南草木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重点所在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羊皮 2007-01-29 16:47:25
原作精彩,翻译较差。自述在萨拉热窝导演《等待戈多》的那一篇实在让人深感沉重。
0 有用 苏格 2006-11-07 17:53:45
大一在学校图书馆读的
0 有用 . 2008-01-26 15:56:02
字句的捕捉。
0 有用 青州从事 2006-09-30 22:51:01
语言之老到,针砭之精确,叫人五体投地。
1 有用 向阳花 2012-12-24 11:07:03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地,观念精湛,但语言上阅读起来不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