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On Photography
译者: 黄灿然
出版年: 2008-1
页数: 211
定价: 2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苏珊·桑塔格文集
ISBN: 9787532744107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On Photography
译者: 黄灿然
出版年: 2008-1
页数: 211
定价: 2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苏珊·桑塔格文集
ISBN: 9787532744107
内容简介 · · · · · ·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论摄影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让我们觉得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相机会让人想象成xx,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的那个难以避免的隐喻的小小变体。无论我们对这个幻想的意识多么朦胧,每当我们谈到把胶卷“装入”相机、拿相机“对准”某人或“拍摄”一部录像时,时常会毫不掩饰地说到它。 相机不能强奸,甚至不能拥有,尽管它可以假设、侵扰、闯入、歪曲、利用,以及最广泛的隐喻意义上的暗杀——所有这些活动与性方面的推撞和挤压不同,都是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的,并带着某种超脱。 不过,拍照的行为仍有某种捕食意味。拍摄人即是侵犯人,把他们视作他们从未把自己视作的样子,了解他们对自己从不了解的事情;它把人变成可以被象征性地拥有的物件。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最终,人们可能学会多用相机而少用枪支来发泄他们的侵略欲,代价是使世界更加影像泛滥。人们开始舍子弹而取胶卷的一个局面是,在东非,摄影游猎正在取代枪支游猎。游猎者手持“哈苏”相机而不是“温彻斯特”步枪;不是用望远镜瞄准器来把步枪对准猎物,而是透过取景器来取景。在十九世纪末的伦敦,撒缪尔·巴特勒抱怨说:“每一片灌木丛里都有一个摄影者,像吼咆的狮子到处逛荡,寻找他可以吞噬的人。”如今,摄影师正在追逐真野兽,它们到处被围困,已稀少得没得杀了。枪支在这场认真的喜剧也即生态游猎中,已蜕变成相机,因为大自然已不再是往昔的大自然——人类不再需要防御它。如今,大自然——驯服、濒危、垂死——需要人类来保护。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哪怕无法作出身体行动意义上的干预,使用相机也仍不失为一种参与形式。虽然相机是一个观察站,但拍照并非只是消极观察。就像窥淫癖一样,拍照至少是一种缄默地、往往是明白地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摄影的威力实际上把我们对现实的理解非柏拉图化,使我们愈来愈难以可信地根据影像与事物之间、复制品与原件之间的差别来反省我们的经验。这很合乎柏拉图贬低影像的态度,也即把影像比喻成影子——它们是真实事物投下的,成为真实事物的短暂、信息极少、无实体、虚弱的共存物。但是,摄影影像的威力来自它们本身就是物质现实,是无论什么把它们散发出来之后留下的信息丰富的沉积物,是反过来压倒现实的有力手段——反过来把现实变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设想的更真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苏珊·桑塔格文集(共1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在美国》《在土星的标志下》《床上的爱丽斯》《关于他人的痛苦》《火山情人》
等
。
喜欢读"论摄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论摄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8.5
-
- 明室 8.2
-
-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8.1
-
- A・亚当斯论摄影 8.4
-
-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8.5
-
- 我将是你的镜子 8.2
-
- 纪实摄影 7.8
-
- 落差 7.5
-
-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 9.1
-
- 失焦 8.7
论摄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7 条 )


《论摄影》中提到的照片的部分补充【待更新】
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Edward Steichen 拍摄的 放在公寓楼走火通道上的牛奶瓶,1915.(p46) Walker Evans was a renowned American photographer known for his black-and-white images documenting the impac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lfred Stieglitz 的《摄影作品》...
(展开)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在一个充斥着假象的世界里,在真理被扭曲的时代,她致力于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 她是指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论摄影(On Photography)一书的作者。本书透过对摄影这一动作/事件的阐述将一些对人类社会及文化发展的思考清晰展现。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阐述一个主题,我...
(展开)
论坛 · · · · · ·
黄灿然的译后记 | 来自当心马路骗子 | 20 回应 | 2020-02-17 12:16:14 |
《论摄影》(黄灿然译) 翻译问题 汇总 2009.12.15 | 来自曾在彼方 | 10 回应 | 2018-04-29 19:44:33 |
关于译文的问题 | 来自已注销 | 2017-10-12 15:44:15 | |
谁有黄灿然版本的论摄影,电子版的? | 来自狮子 | 2014-08-23 21:44:08 | |
转顾铮的书评《摄影文化研究的恩主》 | 来自上海译文 | 3 回应 | 2014-04-30 17:02:5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8.7分 9802人读过
-
Picador (2001)9.0分 373人读过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8.5分 2902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8.8分 128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景行外国文学豆列Ⅰ (mcpanther)
- “色影无忌”与“蜂鸟”摄友推荐摄影书籍 (三国轻轻鱼笑)
- 好书太多来不及看,先收藏着吧。 (扇子小魔女)
- 书海无涯 (佾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论摄影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_N%0-# 2013-06-23 10:49:33
看见了摄影的捕食性、伪现实、复制性、滥情与折价,看见存在生来的空虚,企图以影像的干预去填补以营造某种重要性、不朽性——这似乎是徒劳而虚假的。我们乐此不疲地追求真相,却只追求想看见的那一个。而我无时不刻不怀着恐惧,对于如何与当下的世界对视而不带预设的眼镜。
2 有用 猫绿- 2013-01-06 12:02:20
阅读整本书的过程,是一个无数次颠覆人生观的过程。你会逐渐靠近“摄影是什么”,又逐渐远离…最终,除你之外,没人能告诉你答案。等读完摄影史之后,有必要再回头来读一遍。减一星是因为,翻译过于生硬地按照英文语序来释义,导致经常半页半页的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我确信这不是我的理解问题或者应该不是作者的表达问题。
2 有用 懒宁 2015-10-14 22:01:09
大讚,尤其是《在柏拉圖的洞穴里》《憂傷的物件》兩篇。年度最佳候選之一。
38 有用 安提戈涅 2011-05-23 22:56:12
我对视觉艺术越发感兴趣。桑塔格的批评充满洞见、犀利、精准以及过度阐释。私以为文化批评也好、文学理论也好,缺陷就在于无法证伪,只能证成,所以,在对影像文化的批判不绝于耳中,你只有接受,不可回想。
16 有用 綠的里 2013-01-20 11:30:26
“相机像枪支,是幻想机器,用起来会上瘾,但是它不会致命。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