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变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录 · · · · · ·
序
第一讲如何研究通史
第二讲如何研究政治史
第三讲如何研究社会史
第四讲如何研究经济史
第五讲如何研究学术史
第六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第七讲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第八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附录
略论治史方法
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
· · · · · · (收起)
第一讲如何研究通史
第二讲如何研究政治史
第三讲如何研究社会史
第四讲如何研究经济史
第五讲如何研究学术史
第六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第七讲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第八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附录
略论治史方法
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一讲 如何研究通史 p2 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过日子,没有什么变动,此等日常人生便写不进历史。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如其必具特殊性。我们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p3 我们只能说,西方历史的变动比较显而在外,使人易见。中国历史的变动,却隐而在内,使人不易察觉。我常说,西洋历史如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p10 故此,我们若真要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才能真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 p11 治史要能纵览全局,又要能深入机微。初看好像说故事,到家却须大见解。 p12 中国人向来讲史学,常说要有史才史识与史德。 一、史才: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须能将一件事解剖开来,从各方面去看。 二、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历史是一全体性的,并非真个有一件一件事孤立分离而存在。只是我们分来作一事一事看。如一块石的坚与白,并不能分,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与把捉法把它分了。 三、史徳:所谓徳,也只是一种心智修养,即从上面所讲之才与识来。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 p13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于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p14 写历史有两种分别。一种是随时增新地写。另一种是旧史新写。 第二讲 如何研究政治史 p18 政治与政事不同。如秦始皇帝...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文摘录 -
但话虽如此,当我讲此番话时,我心上却觉得十分难过。姑就我一人的生活言,自十岁开始有知识起,这六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一回溯,全上心头,真可谓世变日亟,人事全非。中国社会在此六十年中,惊波骇浪,层翻叠起。使人置身其间,大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这社会变化委实太大了。在抗战后期,我避难后方,得遍经华南及西南地区,如湖南、广州、贵州、云南、四川各省,凡所到,觉得那里的社会尚保存着很多传统的古老风情,尚如我幼年时在江浙所见。但抗战时的江浙,早已不是那情形。尤甚的,如今天大陆上的变化,想来将更是急剧而巨大。倘我们仍想根据今日眼前所见,来追究以往,在此研究中国社会史一大题目上,这项功夫真是大大不易。昔孔子作《春秋》,曾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三世。我们此刻,需要好问多闻,越过此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一百年,才能把我们眼前这一本无字天书,向上衔接到前代人的有字人书上去。然将仍嫌文献不足。这是一个文化脱节的时代。若我们将来返回大陆,那时的中国大陆社会,将更是面目全非,社会上根本一切都变了。苟非有大智慧、大学问,即使要做此一番连贯研究的工作,也甚是不易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钱穆作品系列(共3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古史地理論丛》《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二)》《文化与教育》《古史地理论丛》《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四)》
等
。
喜欢读"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3 条 )
> 更多书评 43篇
论坛 · · · · · ·
钱穆:以中国传统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经济史 | 来自后浪 | 2013-11-18 11:42:03 | |
在卓越网上看到一个第二版,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 来自winters | 4 回应 | 2013-11-18 11:41:42 |
方法论意义深远 | 来自jiaon | 3 回应 | 2013-11-18 11:41:34 |
梁启超也有一个书叫《中国历史研究法》 | 来自L*** | 4 回应 | 2013-11-18 11:41:2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九州出版社 (2012)8.7分 200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1)8.4分 13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4分 177人读过
-
東土圖書公司 (1988年初版)8.8分 2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哪几本书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jiaon)
- 幸运我读过 (jiaon)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Fionn 2014-05-14 10:52:00
宾四先生对中国真是爱得深沉,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他治史的态度和方法更是广为人称赞。他对中共的态度也很鲜明,不过,治史之人更能明白历史的裁判之力,无需多言。本书强调的几点无非是,要系统地全局地动态地文化地去考察历史,尤其要把握特殊性,审慎思考。话说回来,他反对唯物史观,那他对历史之变是如何解释的?不过,宾四先生算是示范了如何做“有思想的学术”了。自己要补的太多了。(所读者为三联01版)
5 有用 Joy 2015-05-23 17:09:32
“发愿写中国通史的,预定花20年时间自可下笔”。自2010年开始,花了大半年时间一个个帝王把埃及、英法、中国史梳理了一遍。其后就一边看历史小说,一边百度,慢慢从春秋战国、大秦帝国、西汉研究到了魏晋南北朝。12年中断,自14年再捡起重读,今日看钱老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乃发愿二十年坚持以往。
1 有用 王食欲 2020-10-10 11:21:26
有时代局限
2 有用 短章 2010-12-06 17:54:53
钱老先生的观点其实很容易可以归纳;这本书里不少内容在其他书里已有提及;虽名曰方法实则涉及方法之处并不多,倒是小故事很不少
2 有用 鬼腳七 2013-05-01 11:43:12
老爷子真是一腔子血倒在了中国历史上啊,说得句句恳切。因为本来是讲座,不免太简略了一点。
0 有用 七安Sy 2023-01-18 23:02:50 甘肃
哈哈哈 看过 支持
0 有用 海天一色 2022-12-24 17:52:27 山东
好书无疑,钱穆先生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充满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作为一名学者,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借著述唤醒国人,一位充满责任感的老派史学家,文学家,无疑也是持续提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中国人,在此再次送上深深的敬仰!!!
0 有用 Carlton 2022-12-14 15:31:53 云南
温情与敬意
0 有用 Eleven. 2022-12-13 10:51:14 河南
任重道远
0 有用 中午晚上吃啥 2022-12-02 15:18:32 美国
在那个年代就这样看 加一星 @2013-12-26 17: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