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力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共叙五十一个学术人物的思想,指出汉学家对不天下治乱之用心所在。该书引证广博,考证精深,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各领风骚,并行于世,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九○年八月逝世。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学论丛》、《双溪独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黄梨洲 附 陈乾初 潘用微 吕晚村
第三章 王船山
第四章 顾亭林 附 马�
第五章 颜习斋李恕谷
第六章 阎潜邱毛西河 附 姚立方 冯山公 程绵庄 胡东樵 顾宛溪
第七章 李穆堂 附 万孺庐 王白田 朱止泉 全谢山 蔡元凤
第八章 戴东原 附 江慎修 惠定宇 程易田
第九章 章实齐 附 袁简齐 汪容甫
第十章 焦里堂阮芸台凌次仲 附 许周生 方植之
第十一章 龚定� 附 庄方耕 庄葆琛 刘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农
第十二章 曾�生 附 罗罗山
第十三章 陈兰甫 附 朱鼎甫
第十四章 康长素 附 朱子襄 廖季平 谭愎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黄梨洲 附 陈乾初 潘用微 吕晚村
第三章 王船山
第四章 顾亭林 附 马�
第五章 颜习斋李恕谷
第六章 阎潜邱毛西河 附 姚立方 冯山公 程绵庄 胡东樵 顾宛溪
第七章 李穆堂 附 万孺庐 王白田 朱止泉 全谢山 蔡元凤
第八章 戴东原 附 江慎修 惠定宇 程易田
第九章 章实齐 附 袁简齐 汪容甫
第十章 焦里堂阮芸台凌次仲 附 许周生 方植之
第十一章 龚定� 附 庄方耕 庄葆琛 刘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农
第十二章 曾�生 附 罗罗山
第十三章 陈兰甫 附 朱鼎甫
第十四章 康长素 附 朱子襄 廖季平 谭愎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钱穆学术著作(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國史大綱(上下)》《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國學概論》《史记地名考(上下册)》《先秦诸子系年》
等
。
喜欢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两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两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轉】王汎森: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刊于《人文学衡》第一辑,2019)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一個非常光輝的學術領域,梁啟超、胡適、錢穆都曾圍繞這個主題,做了各式各樣引人入勝的研究。這使我想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歷史哲學論綱〉一文中,藉用了保羅・克利(Paul Klee)的一幅畫「新天使」(...
(展开)

钱宾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考辨条目
宾四虽颇主宋学,然不废考辨,读书随札得三十五条,容有漏失,然皆见其小节不遗,议论精彩,可为通篇立论之助,后人循其轨迹,亦可加以邃密,或为修驳,然前贤筚路蓝缕之功,岂非彰彰然耶?列其考辨条目如下: 辨黄宗羲、陈确平生晤对,唯有一次,在康熙五年丙午。【页39-40】 ...
(展开)

於梅舫 | 识宋学与辨新局: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学旨趣解析
来源:《学术月刊》2020年10期 摘 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识宋学”以“识近代”的论学逻辑,对应的是“理学反动说”背后隐然预流的以“科学”返看“宋学”的主流认识。“识宋学”首在驳周敦颐“宋学”开山说,以此澄清“宋学”精神,去玄注实。其次破“道统”说,重...
(展开)

【转】戴景贤:略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简介】戴景贤,字嘉佑,祖籍安徽合肥,1951年出生于中国台北。曾师事著名史学家钱穆逾二十载,博士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长期担任高雄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曾任该校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主任,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
(展开)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论及近人研究清代学术最有成就者,当推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钱穆四人。其中,章、刘二人的论述多在清亡前后,可视为近代总结清学史之发轫;梁启超的扛鼎之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自1924年起在《东方杂志》上摘要发表,彼时钱穆尚在家乡无锡任专科教师,四年后其在《苏... (展开)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讀書札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序 不知宋學亦不能知漢學,故略述宋學概要。宋學重經世明道,推之於議政,繼以東林。 明清東林遺緒。宋明緒論者,故國遺老(不忘種姓,志經世):「梨洲(黃宗羲)嗣軌陽明,船山(王夫之)接跡橫渠,亭林(顧炎武)不喜深談心性,習齋(顏元)兼斥宋明」。與乾嘉學共精氣瓊...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为我两年前的无知而惭愧! | 来自小凯曦光 | 17 回应 | 2016-01-16 22:56:10 |
陈鹏鸣:康有为“剽窃”说辨 | 来自Emilie | 2014-01-18 22:04:58 | |
钱穆:以中国传统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经济史 | 来自后浪 | 2013-11-18 11:57:07 | |
好书一本 | 来自daring | 2 回应 | 2013-11-18 11:55:39 |
个人认为不如梁任公那本 | 来自雷以动风以散 | 1 回应 | 2010-07-01 09:32:1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九州出版社 (2011)9.2分 189人读过
-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6)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管理人必看的300本书籍(1) (tony)
- 历史研究生参考书 (蚂蚁仓主)
- 清代知识谱系 (北望)
- 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 (jiulongshuju)
- 余英时 (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两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武林越人 2013-07-09 15:33:55
清学史必读。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
0 有用 soloye 2013-08-10 17:57:52
大学的时候国史大纲没有看完……开始努力学习
0 有用 不足方丈 2008-10-13 19:17:20
传统学案体,个人觉得没有梁启超的读来线条清楚,脉络感不是很强。但细处比较好。
2 有用 邝海炎 2013-04-19 11:41:45
这书需要读第二遍
12 有用 苦茶 2015-08-31 16:31:28
钱穆对于清代学术条分缕析,以宋明经世之学为先导,以东林党为理学之殿军,继起为清初遗老之学,退虚还实,另开博雅考证之风气。然考证之风,则不免偏于纸面,故有阎若璩、毛西河之流。乾嘉以戴震章学诚为双峰并峙,下开以义理考证之风气,另有经史合一之路,遂有晚清公羊学之勃兴,最后以康有为为殿军,是以终结公羊学之诙奇之风。今畅言康学微言大义者,往往訾议钱穆,以其不知哲学,然此等人固不知钱氏对康氏之讥也。
0 有用 煙雲過眼 2023-03-17 09:18:01 天津
梁书气势恢弘,粗泛有漏;钱氏细密详阐,意犹未尽。
0 有用 SssSs 2022-10-29 15:36:40 英国
近讀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感慨良多,收穫亦丰。學問之為事大矣,凡求學之人,皆需了解中國學術淵源,以為進學之資。而晚明至民國三百餘年來學術極有發展,為學者所重視。三百年來,中華大地名人輩出,歷歷諸儒,奮發不息,傳承聖賢,學問精深。佩服其追求學問極致而窮年兀兀之勇氣,面對外侮絕然不屈之志氣。其為儒者,靜則格致天地,動則激蕩風雲,乃天地之心,生民之命。故吾曰:儒之大者,孑然天地,絕世百代。
0 有用 budapupa 2022-10-14 18:16:57 北京
@2016-12-19 15:15:52
0 有用 星圣 2022-07-12 10:48:06
超过任公
0 有用 两次晕倒在厕所 2022-06-16 23:14:10
从明末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一直讲到晚清的曾国藩、陈澧、康有为,主要讲解的还有颜元、阎若璩、李塨、戴震、章学诚、焦循、龚自珍,还讲了许多流派许多人物。以前只是在书上见过这些名字,钱穆先生的引述十分精到,罗列多过议论,却十分见立场。论康有为的乌托邦主义,引述梁启超的十三条笔记,最后评述道:“然自今论之,近代世界主义、社会主义之产生,皆有相当之背景,及其逐步实现之方法;当长素时中国固无应趋大同之需要... 从明末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一直讲到晚清的曾国藩、陈澧、康有为,主要讲解的还有颜元、阎若璩、李塨、戴震、章学诚、焦循、龚自珍,还讲了许多流派许多人物。以前只是在书上见过这些名字,钱穆先生的引述十分精到,罗列多过议论,却十分见立场。论康有为的乌托邦主义,引述梁启超的十三条笔记,最后评述道:“然自今论之,近代世界主义、社会主义之产生,皆有相当之背景,及其逐步实现之方法;当长素时中国固无应趋大同之需要,亦无可向大同之步骤,而无端发此奇想,何也?陈义虽高,唐大不实,亦几于以空想为游戏而已。且此等思想,亦自有其来历,并非绝无依傍剿袭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