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
作者简介 · · · · · ·
顾 诚(1934—2003),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 顾先生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等专著,均为明清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明末农民战争史》一出版,为农民战争史研究别开实证蹊径。尤其是他所著的《南明史》一书,十多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在海内外已有广泛的影响.顾先生生性秉直,深居简出,孤夜长灯,治学严谨,以学术为生命,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代考实之学的杰出代表。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一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一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
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反对大顺政权的叛乱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山东百姓的抗清斗争
第六节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节 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第二节 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
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
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
第一节 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
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第三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第一节 南渡三案――大悲、伪太子、“童妃”
第二节 睢州之变和史可法南窜
第三节 左良玉率兵东下
第四节 扬州失守
第五节 弘光帝出逃和清军占领南京
第六节 弘光帝被俘
第七节 潞王朱常�监国和降清
第六章 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第一节 多尔衮的失算
第二节 清兵的滥杀无辜百姓
第三节 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
第四节 圈地和“投充”
第五节 严酷的缉捕逃人法
第七章 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江南绅衿的动向
第二节 江阴等地百姓的自发抗清
第三节 英霍山区的抗清斗争
第四节 皖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第五节 陕西各地的抗清运动
第八章 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
第一节 隆武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鲁王朱以海监国浙东
第三节 唐、鲁政权的对立与纷争
第四节 鲁监国政权的抗清活动
第五节 靖江王朱亨嘉之变
第九章 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
第一节 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势
第二节 隆武帝的政策和举措
第三节 郑芝龙兄弟的跋扈
第四节 黄道周的出征和被俘杀
第五节 清兵占领浙东与鲁监国航海
第六节 清军占领赣南
第七节 隆武帝汀州遇难
第十章 大顺军联明抗清
第一节 东路大顺军同何腾蛟的联合与受排挤
第二节 李过、高一功等部改编“忠贞营”
第三节 忠贞营围攻荆州之役
第四节 何腾蚊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
第五节 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第十一章 大西军的经营云南
第一节 云南沙定洲之乱
第二节 大西军由贵州进入云南
第三节 孙可望等的经营云南
第十二章 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
第一节 郑芝龙降清
第二节 郑成功的早年生活和起兵抗清
第三节 鲁监国在浙闽的抗清活动
第十三章 永历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 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和绍武争立
第二节 绍武政权的覆亡
第三节 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在广东的抗清活动
第四节 永历朝廷在武冈
第五节 郝永忠部由湘入桂
第六节 永历帝的逃离桂林
第十四章 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第一节 郑军同安之役
第二节 郑军潮州之役
第三节 1651年清军袭占厦门
第四节 郑、施交恶和施琅降清
第十五章 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第一节 吴胜兆反清和陈子龙等人的遇难
第二节 宁波华夏等人的密谋反清
第三节 王光泰兄弟在襄阳、郧阳反清
第十六章 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清归明
第一节 金声桓、王得仁领导的江西反正
第二节 李成栋以广东全省反正
第三节 李成栋的进攻赣州和败亡
第十七章 北方各省的反清运动
第一节 山东等地的反清斗争
第二节 姜�等人领导的山西反清运动
第三节 王永强等在陕北起兵反清
第四节 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为首的抗清运动
第十八章 1648―1649年湖南战局
第一节 明军收复常德、宝庆与何腾蛟挑起内衅
第二节 忠贞营等部湖南之役
第三节 济尔哈朗进军湖南与何腾蛟被俘杀
第四节 忠贞营的撤入广西和堵胤锡病死
第十九章 永历朝廷内部的党争
第一节 楚党和吴党
第二节 所谓“五虎”
第三节 永历朝廷的“打虎”
第二十章 清军攻占桂林、广州
第一节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统兵南下
第二节 孔有德占领桂林与瞿式耜死难
第三节 尚可喜、耿继茂攻占广州
第四节 永历朝廷的播迁
第二十一章 大西军的联明抗清
第一节 孙可望请封秦王之纠葛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中的川黔
第三节 大西军出滇抗清
第四节 忠贞营的北上夔东和所谓“白毛毡贼”
第五节 永历帝的进入安龙
第二十二章 1651―1653年浙闽赣抗清势力的消长
第一节 舟山之役和鲁监国退位
第二节 1652年郑成功围攻漳州之役
第三节 海澄战役
第四节 江西义师的抗清活动
第二十三章 孙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第一节 孙、可望、李定国收复湖南战役
第二节 李定国桂林大捷
第三节 李定国衡阳大捷
第四节 刘文秀进攻保宁之战
第五节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和宝庆之败
第二十四章 清廷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
第一节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
第二节 清廷命洪承畴出任五省经略
第三节 清廷对郑成功的招抚活动
第四节1655一1656年郑成功的活动
第二十五章 李定国的两次进军广东
第一节1653年李定国广东肇庆之役
第二节 1654年李定国广东新会之战
第三节 郑成功与李定国关系之分析
第二十六章 1654年会师长江的战略设想
第一节 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
第二节 钱谦益、姚志卓等人密谋策划会师长江
第三节 孙、可望决策会师长江和计划被搁置的原因
第四节 郑成功与“三入长江”之役的关系
第五节 刘文秀进攻常德失利
第二十七章 李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和孙可望的降清
第一节 孙可望的跋扈 自雄和阴谋篡位
第二节 密诏李定国救驾和“十八先生案”
第三节 李定国奉迎永历帝入昆明
第四节 刘文秀领兵入川
第五节 孙、可望内犯和兵败降清
第六节 孙可望叛降后的永历政局
第二十八章 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及永历朝廷的播迁
第一节 清军三路进攻贵州、云南
第二节 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
第三节 磨盘山战役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
第一节 长江之役的战略部署
第二节 郑军进抵南京城下后的双方动向
第三节 南京战役失败和郑成功退出长江
第四节 张煌言的招抚南京上游州县
第三十章 永历朝廷的覆亡
第一节 永历帝流亡缅甸
第二节 清方对西南明军的剿抚政策
第三节 清军入滇后荼毒百姓和元江府那嵩等人的抗清
第四节 两广抗清义师的被摧毁
第五节 李定国、白文选的竭蹶救亡
第六节 清廷向缅甸施加压力和“咒水之难’
第七节 永历帝被俘杀
第八节 李定国之死
第三十一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一节 郑成功决策复台
第二节 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第三节 郑成功的开始经营台湾和病卒
第四节 清廷的沿海迁界
第五节 鲁监国病死与张煌言就义
第三十二章 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
第一节 清廷组织三省会剿
第二节 关于“韩主定武”政权的考辨
第三节 茅麓山战役
引用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挤出了镜框以外,成了道地的哈哈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原版序论 -
在南明史籍中,指斥孙可望“胁封”的文字多极了,其中不少出自忠于明室的遗民之手。他们似乎从未想过孙可望提出联明抗清时大西军拥有十万左右的兵力和云南一省的地盘,求一个王爵千难万阻;后来孙可望兵败失势,仅带了一百多名官兵向清朝投降,顺治皇帝立即派人赶赴湖南封他为义王,毫不吝惜爵位俸禄。相形之下,多少可以看出清廷为什么能胜利,南明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南明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南明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南明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南明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3 条 )




在书籍和黑暗中寻找命运————与《南明史》有关的记忆片段
-
落落樱花 (坚持是件很牛逼的事情)
1、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2、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 (2回应)2015-10-27 22:26 6人喜欢
1、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2、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明帝国。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学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来看,乾隆之后在位二十五年的嘉庆也应该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至少不能说是无道昏君),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随之而来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使大清帝国的腐朽落后暴露无遗。 3、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未能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接管区内大搞追赃助饷,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是极不明智的。。。正是由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洲贵族所扼杀。 4、从历史的因果关系来看,朱常淓的降清仍是一个关键问题,值得加以分析。弘光政权垮台以后,朱常淓本来是皇位继承问题上最少争议的人选,就连不久以后成为隆武皇帝的朱聿键当时正在杭州,也拥护他出任监国。如果朱常淓稍有民族气节,把抗清的旗帜竖起来,即便一时守不住杭州,南方各地的抗清势力也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核心。只是由于他的降清,才紧接而来出现了朱明宗室的两个远派子孙唐王朱聿键同鲁王朱以海的争立;在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垮台以后,又爆发了朱聿键之弟唐王朱聿■援引“兄终弟及”之义同桂藩朱由榔的争立。这两次争斗都严重地分散和抵消了南方的抗清力量,给清廷征服全国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朱常淓的望风纳降确实是关系非浅的,他应当被作为民族败类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到无情的鞭挞。
2回应 2015-10-27 22:26 -
知北遊 (佯放又何妨,今生已是狂。)
顾诚《南明史》引《青燐屑》说史可法守扬州时过于迂腐,明知道城西李春芳墓的地势构成了破城关键,却因为不忍心砍伐李春芳的坟树而留下了这个弱点,自己去守西门而失守。我觉得这个说法应该属于道听途说,不符合实际。史可法固然迂腐,李春芳墓也的确在扬州城西,但是墓在城西十多公里外的乡间,地势再高,树木再茂密也对城墙构不成威胁,因为太远了。我为毛知道,因为我亲自去寻过李春芳的别墅和墓地旧址,从市区(按,现在的... (1回应)2019-05-11 22:40 3人喜欢
顾诚《南明史》引《青燐屑》说史可法守扬州时过于迂腐,明知道城西李春芳墓的地势构成了破城关键,却因为不忍心砍伐李春芳的坟树而留下了这个弱点,自己去守西门而失守。我觉得这个说法应该属于道听途说,不符合实际。史可法固然迂腐,李春芳墓也的确在扬州城西,但是墓在城西十多公里外的乡间,地势再高,树木再茂密也对城墙构不成威胁,因为太远了。我为毛知道,因为我亲自去寻过李春芳的别墅和墓地旧址,从市区(按,现在的扬州市区,比明清旧城更西扩,但是西门这个地址还是存留不误的)出发到那儿,距离非但远,一路上还有不少湖泊河流呢,古代没这么好的公路更坎坷难行,根本不是可攻之地! 原文【旧城西门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且为兴化李宦祖茔,树木阴翳,由外达内,绝无阻隔,枝干回互,势少得出。诸将屡以为言。公以李氏荫木。不忍伐也。且言:“诸将以此为险,吾自守之。”】 《(嘉庆)扬州府志》【谕葬太师谥文定李春芳墓。 在城西二十里,弘恩寺侧。文定,兴化人,葬于扬州。】 PS,原文说是李氏祖茔,或许有人会怀疑或许不是李春芳墓而是李春芳的祖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李春芳本是兴化人,他的祖先都葬在兴化,从他本人开始才定居并且葬在扬州。所以这个城西的“兴化李宦祖茔”,定是李春芳无疑,而府志写的很清楚,在城西二十里外,根本不可能构成“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树木阴翳,由外达内,绝无阻隔”的效果,李春芳墓是不可能在打仗的时候魔幻移动跑到城墙外面的。事实上,扬州非常平原,高地极少,唯一的山不在城西,在北面蜀岗也就是平山堂观音山一带,李春芳的墓地形再高也就是个小土包,即使魔幻移动也出现不了俯视城内的效果。清兵是用红衣大炮轰开城墙的,也并不是利用城西高地俯攻得手。史可法失守责任很大,但是因为不忍砍树而白送破绽这个黑点,他还真不能背。可见,当时人的笔记,也尽有信口开河之处。
又,清扬州城基本沿用明代结构,晚清太平军攻占扬州,几乎毁掉了城内外所有的古建筑,唯独留下一座明代建造的四望亭,就是因为它可以充当制高点。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扬州城池的攻守战,都无自然形成的高地可利用。(城北的蜀岗高地无用,因为和城池还隔着如今的瘦西湖,一片水面。)
又又,这是我15年去寻过的李春芳洪恩寺旧址(御赐别墅,死后舍宅为寺,墓在寺内),原寺和墓都毁于60年代,只剩下当地人自建的红砖小庙一座(不要奇怪,这就是个乡村土庙)。这个地形,嗯,只能说,比起四周低洼的田野,的确是个“高地” ……
1回应 2019-05-11 22:40 -
46"不必强调一律,既不想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也不想违心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人人饮恨,未及发也“ 91“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 138"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既不如清朝满洲八旗兵强劲,...
2018-03-06 08:42 1人喜欢
46"不必强调一律,既不想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也不想违心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人人饮恨,未及发也“ 91“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
138"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既不如清朝满洲八旗兵强劲,对于来附的明朝将领本应授予高官显爵,改编其军队;即便要任人器使,也应以嫡系大将统精兵为主,降将为辅。李自成宽厚有余,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率领原部兵马独当一面。结果风向一转,叛乱四起,终至土崩瓦解,教训深刻啊” 171"后来的史学家没有弄清事情的因果关系,重复旧说,无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当权人物可以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上一步错则步步错,史可法的悲剧正是从这里展开,弘光一朝的毫无作为以至于土崩瓦解主要原因也在这里。有关南明的大量史籍众说纷纭,大抵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本书特三致意焉。" 243“断宜以进取为第一义。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 279"古今中外,谈判桌上能取得多大成就首先取决于实力作后盾" 424"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殊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45"弘光朝廷继承的是党争、腐败、武将跋扈,忙于权力的再分配导致的内耗才是弘光朝廷土崩瓦解的最主要原因。" 456"即便是这样摇尾乞怜,也没有逃脱被宰割的命运...实际上,清廷统治者一方面对朱明王朝有号召力的人物处处提防,力图斩尽杀绝;另一方面又为了减少征服过程中的阻力,把明朝亲、郡王起送北京,所费既不多又便于看管。随着各地抗清斗争的逐渐高涨,清廷才不顾自己许下“给以恩养”的诺言,把他们全部处斩,以消除后患。" 473"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当权稍久,仿效者必多,移风易俗,贵在自然,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农民多得很,中央朝廷的更迭对他们来说是天高皇帝远。只要不被朝廷、官府逼急了,就是所谓“承平之世”。一旦严令剃头,“朝廷”的威严直接加到自己的脑袋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483"中国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社会集团当权,都必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522"学术界一些人为史可法大唱颂歌,本书作者却认为更值得歌颂的是阎应元、陈明遇为首的江阴百姓,在他们面前,史可法的官愈大、权愈重,就愈显示出其作为之渺小。" 562“明之绅士,大约荣利禄,趋声势,私妻子是计耳。宁有君父之戚,家国之感乎哉!故闯至则降闯,献至则降献,一降不止则再,其目义士皆怪物耳!" 599"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爵禄不用于劝奖抗清有功官员,而以是否效忠于己为依据。南明之不竞,与此颇有关系。"604清胜明败主要决定于内部凝聚力。由于南明当权人物总是夸张自己的“功绩”,隐瞒自己的消极避战,留下的材料虽然很多,却只能把读者导入歧途。"
644“张岱还有点自知之明,《自题小像》一文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654“临危受命固然值得肯定,因为他们在最后关头表现了民族气节;但如果就因此而掩盖何腾蛟之流的卑污心理,导致大局全盘逆转,一味赞美,称之为“忠臣”,奉之为圭臬,显然不符合事实。” 767“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912“郑成功的弱点在于不能充分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级对他的不尊重。施琅在明清之际确实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才,但是他在军旅生涯的前期始终没有受到重视” 917“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虽不能说他缺乏政治主见,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总是以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许可以说“士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为准则。恃才傲物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无论在明朝还是在清朝他都表现出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口吐不满。然而,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在于驾驭得当,用其所长,制其所短。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后来康熙皇帝对施琅就是恩威并用,深得御将之道” 949”大抵家资愈厚者,身家之念愈重,故国之思愈薄 “
回应 2018-03-06 08:42 -
載酒江湖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即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 忠臣未必是能臣啊!2013-06-06 11:52 1人喜欢
-
46"不必强调一律,既不想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也不想违心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人人饮恨,未及发也“ 91“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 138"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既不如清朝满洲八旗兵强劲,...
2018-03-06 08:42 1人喜欢
46"不必强调一律,既不想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也不想违心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人人饮恨,未及发也“ 91“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
138"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既不如清朝满洲八旗兵强劲,对于来附的明朝将领本应授予高官显爵,改编其军队;即便要任人器使,也应以嫡系大将统精兵为主,降将为辅。李自成宽厚有余,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率领原部兵马独当一面。结果风向一转,叛乱四起,终至土崩瓦解,教训深刻啊” 171"后来的史学家没有弄清事情的因果关系,重复旧说,无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当权人物可以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上一步错则步步错,史可法的悲剧正是从这里展开,弘光一朝的毫无作为以至于土崩瓦解主要原因也在这里。有关南明的大量史籍众说纷纭,大抵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本书特三致意焉。" 243“断宜以进取为第一义。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 279"古今中外,谈判桌上能取得多大成就首先取决于实力作后盾" 424"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殊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45"弘光朝廷继承的是党争、腐败、武将跋扈,忙于权力的再分配导致的内耗才是弘光朝廷土崩瓦解的最主要原因。" 456"即便是这样摇尾乞怜,也没有逃脱被宰割的命运...实际上,清廷统治者一方面对朱明王朝有号召力的人物处处提防,力图斩尽杀绝;另一方面又为了减少征服过程中的阻力,把明朝亲、郡王起送北京,所费既不多又便于看管。随着各地抗清斗争的逐渐高涨,清廷才不顾自己许下“给以恩养”的诺言,把他们全部处斩,以消除后患。" 473"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当权稍久,仿效者必多,移风易俗,贵在自然,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农民多得很,中央朝廷的更迭对他们来说是天高皇帝远。只要不被朝廷、官府逼急了,就是所谓“承平之世”。一旦严令剃头,“朝廷”的威严直接加到自己的脑袋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483"中国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社会集团当权,都必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522"学术界一些人为史可法大唱颂歌,本书作者却认为更值得歌颂的是阎应元、陈明遇为首的江阴百姓,在他们面前,史可法的官愈大、权愈重,就愈显示出其作为之渺小。" 562“明之绅士,大约荣利禄,趋声势,私妻子是计耳。宁有君父之戚,家国之感乎哉!故闯至则降闯,献至则降献,一降不止则再,其目义士皆怪物耳!" 599"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爵禄不用于劝奖抗清有功官员,而以是否效忠于己为依据。南明之不竞,与此颇有关系。"604清胜明败主要决定于内部凝聚力。由于南明当权人物总是夸张自己的“功绩”,隐瞒自己的消极避战,留下的材料虽然很多,却只能把读者导入歧途。"
644“张岱还有点自知之明,《自题小像》一文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654“临危受命固然值得肯定,因为他们在最后关头表现了民族气节;但如果就因此而掩盖何腾蛟之流的卑污心理,导致大局全盘逆转,一味赞美,称之为“忠臣”,奉之为圭臬,显然不符合事实。” 767“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912“郑成功的弱点在于不能充分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级对他的不尊重。施琅在明清之际确实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才,但是他在军旅生涯的前期始终没有受到重视” 917“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虽不能说他缺乏政治主见,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总是以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许可以说“士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为准则。恃才傲物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无论在明朝还是在清朝他都表现出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口吐不满。然而,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在于驾驭得当,用其所长,制其所短。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后来康熙皇帝对施琅就是恩威并用,深得御将之道” 949”大抵家资愈厚者,身家之念愈重,故国之思愈薄 “
回应 2018-03-06 08:42 -
載酒江湖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弘光政权由于“定策”引发的纷争以及武将以“拥立”之功蒙受上赏,于是文恬武嬉,坐失良机,主力部队如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和建藩开府于南直隶境内的江北四镇都按兵不动。督师大学士史可法虽然在口头上也谈要恢复鲁、豫,乃至燕京,然而形格势禁,一筹莫展。李清记:“初四镇垂涎扬郡,可法不得已,许有警时各安顿家眷,谓彼此有分,可免独踞。且谓之有警,则无警不得驻耳。然以调停故,坐羁北伐,识者恨之。”2013-05-28 22:03
-
載酒江湖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野史所载更是穷极形象。谈迁写道:弘光“登极初,日召对辅臣,或昼再接。浃月以来,时免朝。八月,选民女入宫,征教坊妓六十四人。”又云:“甲申秋,南教坊不足充下陈,私征之远境。阮大铖、杨文骢、冯可宗辈各购进。大内尝演《麒麟阁》传奇剧,未终,妓人首戴金凤者三。盖宫例承幸戴金凤以自别也。上体魁硕,一日毙童女二人,厚载门月裹骸出。……上初立,都人忻忻,谓中兴可待。不数月,大失望,有苏台麋鹿之惧。”朱由崧派...2013-05-31 21:51
野史所载更是穷极形象。谈迁写道:弘光“登极初,日召对辅臣,或昼再接。浃月以来,时免朝。八月,选民女入宫,征教坊妓六十四人。”又云:“甲申秋,南教坊不足充下陈,私征之远境。阮大铖、杨文骢、冯可宗辈各购进。大内尝演《麒麟阁》传奇剧,未终,妓人首戴金凤者三。盖宫例承幸戴金凤以自别也。上体魁硕,一日毙童女二人,厚载门月裹骸出。……上初立,都人忻忻,谓中兴可待。不数月,大失望,有苏台麋鹿之惧。”朱由崧派内官捕捉蟾蜍,配制春药;内官们公然打着“奉旨捕蟾”的旗号督促百姓捕捉,被民间称之为“虾蟆天子”。甲申除夕,朱由崧“悄然不乐,亟传各官入见。诸臣皆以兵败地蹙俱叩头谢罪。良久,曰:‘朕未暇虑此,所忧者梨园子弟无一佳者,意欲广选良家,以充掖庭,惟诸卿早行之耳。’或对曰:‘臣以陛下忧敌未宽,或思先帝。岂意思及于此?’遂散出”。
回应 2013-05-31 21:51 -
載酒江湖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即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 忠臣未必是能臣啊!2013-06-06 11:52 1人喜欢
-
知北遊 (佯放又何妨,今生已是狂。)
顾诚《南明史》引《青燐屑》说史可法守扬州时过于迂腐,明知道城西李春芳墓的地势构成了破城关键,却因为不忍心砍伐李春芳的坟树而留下了这个弱点,自己去守西门而失守。我觉得这个说法应该属于道听途说,不符合实际。史可法固然迂腐,李春芳墓也的确在扬州城西,但是墓在城西十多公里外的乡间,地势再高,树木再茂密也对城墙构不成威胁,因为太远了。我为毛知道,因为我亲自去寻过李春芳的别墅和墓地旧址,从市区(按,现在的... (1回应)2019-05-11 22:40 3人喜欢
顾诚《南明史》引《青燐屑》说史可法守扬州时过于迂腐,明知道城西李春芳墓的地势构成了破城关键,却因为不忍心砍伐李春芳的坟树而留下了这个弱点,自己去守西门而失守。我觉得这个说法应该属于道听途说,不符合实际。史可法固然迂腐,李春芳墓也的确在扬州城西,但是墓在城西十多公里外的乡间,地势再高,树木再茂密也对城墙构不成威胁,因为太远了。我为毛知道,因为我亲自去寻过李春芳的别墅和墓地旧址,从市区(按,现在的扬州市区,比明清旧城更西扩,但是西门这个地址还是存留不误的)出发到那儿,距离非但远,一路上还有不少湖泊河流呢,古代没这么好的公路更坎坷难行,根本不是可攻之地! 原文【旧城西门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且为兴化李宦祖茔,树木阴翳,由外达内,绝无阻隔,枝干回互,势少得出。诸将屡以为言。公以李氏荫木。不忍伐也。且言:“诸将以此为险,吾自守之。”】 《(嘉庆)扬州府志》【谕葬太师谥文定李春芳墓。 在城西二十里,弘恩寺侧。文定,兴化人,葬于扬州。】 PS,原文说是李氏祖茔,或许有人会怀疑或许不是李春芳墓而是李春芳的祖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李春芳本是兴化人,他的祖先都葬在兴化,从他本人开始才定居并且葬在扬州。所以这个城西的“兴化李宦祖茔”,定是李春芳无疑,而府志写的很清楚,在城西二十里外,根本不可能构成“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树木阴翳,由外达内,绝无阻隔”的效果,李春芳墓是不可能在打仗的时候魔幻移动跑到城墙外面的。事实上,扬州非常平原,高地极少,唯一的山不在城西,在北面蜀岗也就是平山堂观音山一带,李春芳的墓地形再高也就是个小土包,即使魔幻移动也出现不了俯视城内的效果。清兵是用红衣大炮轰开城墙的,也并不是利用城西高地俯攻得手。史可法失守责任很大,但是因为不忍砍树而白送破绽这个黑点,他还真不能背。可见,当时人的笔记,也尽有信口开河之处。
又,清扬州城基本沿用明代结构,晚清太平军攻占扬州,几乎毁掉了城内外所有的古建筑,唯独留下一座明代建造的四望亭,就是因为它可以充当制高点。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扬州城池的攻守战,都无自然形成的高地可利用。(城北的蜀岗高地无用,因为和城池还隔着如今的瘦西湖,一片水面。)
又又,这是我15年去寻过的李春芳洪恩寺旧址(御赐别墅,死后舍宅为寺,墓在寺内),原寺和墓都毁于60年代,只剩下当地人自建的红砖小庙一座(不要奇怪,这就是个乡村土庙)。这个地形,嗯,只能说,比起四周低洼的田野,的确是个“高地” ……
1回应 2019-05-11 22:40 -
Nasscopie (在烤全羊自由的路上全力以赴)
-
46"不必强调一律,既不想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也不想违心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人人饮恨,未及发也“ 91“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 138"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既不如清朝满洲八旗兵强劲,...
2018-03-06 08:42 1人喜欢
46"不必强调一律,既不想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也不想违心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人人饮恨,未及发也“ 91“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
138"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既不如清朝满洲八旗兵强劲,对于来附的明朝将领本应授予高官显爵,改编其军队;即便要任人器使,也应以嫡系大将统精兵为主,降将为辅。李自成宽厚有余,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率领原部兵马独当一面。结果风向一转,叛乱四起,终至土崩瓦解,教训深刻啊” 171"后来的史学家没有弄清事情的因果关系,重复旧说,无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当权人物可以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上一步错则步步错,史可法的悲剧正是从这里展开,弘光一朝的毫无作为以至于土崩瓦解主要原因也在这里。有关南明的大量史籍众说纷纭,大抵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本书特三致意焉。" 243“断宜以进取为第一义。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 279"古今中外,谈判桌上能取得多大成就首先取决于实力作后盾" 424"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殊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45"弘光朝廷继承的是党争、腐败、武将跋扈,忙于权力的再分配导致的内耗才是弘光朝廷土崩瓦解的最主要原因。" 456"即便是这样摇尾乞怜,也没有逃脱被宰割的命运...实际上,清廷统治者一方面对朱明王朝有号召力的人物处处提防,力图斩尽杀绝;另一方面又为了减少征服过程中的阻力,把明朝亲、郡王起送北京,所费既不多又便于看管。随着各地抗清斗争的逐渐高涨,清廷才不顾自己许下“给以恩养”的诺言,把他们全部处斩,以消除后患。" 473"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当权稍久,仿效者必多,移风易俗,贵在自然,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农民多得很,中央朝廷的更迭对他们来说是天高皇帝远。只要不被朝廷、官府逼急了,就是所谓“承平之世”。一旦严令剃头,“朝廷”的威严直接加到自己的脑袋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483"中国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社会集团当权,都必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522"学术界一些人为史可法大唱颂歌,本书作者却认为更值得歌颂的是阎应元、陈明遇为首的江阴百姓,在他们面前,史可法的官愈大、权愈重,就愈显示出其作为之渺小。" 562“明之绅士,大约荣利禄,趋声势,私妻子是计耳。宁有君父之戚,家国之感乎哉!故闯至则降闯,献至则降献,一降不止则再,其目义士皆怪物耳!" 599"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爵禄不用于劝奖抗清有功官员,而以是否效忠于己为依据。南明之不竞,与此颇有关系。"604清胜明败主要决定于内部凝聚力。由于南明当权人物总是夸张自己的“功绩”,隐瞒自己的消极避战,留下的材料虽然很多,却只能把读者导入歧途。"
644“张岱还有点自知之明,《自题小像》一文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654“临危受命固然值得肯定,因为他们在最后关头表现了民族气节;但如果就因此而掩盖何腾蛟之流的卑污心理,导致大局全盘逆转,一味赞美,称之为“忠臣”,奉之为圭臬,显然不符合事实。” 767“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912“郑成功的弱点在于不能充分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级对他的不尊重。施琅在明清之际确实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才,但是他在军旅生涯的前期始终没有受到重视” 917“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虽不能说他缺乏政治主见,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总是以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许可以说“士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为准则。恃才傲物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无论在明朝还是在清朝他都表现出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口吐不满。然而,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在于驾驭得当,用其所长,制其所短。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后来康熙皇帝对施琅就是恩威并用,深得御将之道” 949”大抵家资愈厚者,身家之念愈重,故国之思愈薄 “
回应 2018-03-06 08:42 -
落落樱花 (坚持是件很牛逼的事情)
1、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2、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 (2回应)2015-10-27 22:26 6人喜欢
1、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2、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明帝国。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学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来看,乾隆之后在位二十五年的嘉庆也应该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至少不能说是无道昏君),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随之而来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使大清帝国的腐朽落后暴露无遗。 3、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未能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接管区内大搞追赃助饷,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是极不明智的。。。正是由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洲贵族所扼杀。 4、从历史的因果关系来看,朱常淓的降清仍是一个关键问题,值得加以分析。弘光政权垮台以后,朱常淓本来是皇位继承问题上最少争议的人选,就连不久以后成为隆武皇帝的朱聿键当时正在杭州,也拥护他出任监国。如果朱常淓稍有民族气节,把抗清的旗帜竖起来,即便一时守不住杭州,南方各地的抗清势力也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核心。只是由于他的降清,才紧接而来出现了朱明宗室的两个远派子孙唐王朱聿键同鲁王朱以海的争立;在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垮台以后,又爆发了朱聿键之弟唐王朱聿■援引“兄终弟及”之义同桂藩朱由榔的争立。这两次争斗都严重地分散和抵消了南方的抗清力量,给清廷征服全国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朱常淓的望风纳降确实是关系非浅的,他应当被作为民族败类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到无情的鞭挞。
2回应 2015-10-27 22:26
论坛 · · · · · ·
要电子版的留电邮 | 来自fall | 35 回应 | 2017-12-28 |
[转贴]文章不写一句空---评顾诚《南明史》的治史方... | 来自北溟客 | 2 回应 | 2013-07-27 |
顾诚的南明史(转) | 来自如无其事 | 2011-12-06 | |
哪个伟大的出版社可以再版这本书啊? | 来自BruceDy | 10 回应 | 2011-11-08 |
9月17日新版《南明史》读者交流会! | 来自抹小茶kid | 2011-09-13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9.3分 328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南明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6 in the mor 2017-04-27
很有趣的一本书!立定了“我就是这么看南明史”,书中给许多人重新穿了回衣服,再次,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不过我觉得这才是有趣之所在,比以往有些历史学家大胆多了。Ps此顾城非彼顾城:)
21 有用 東柏林地下黨 2010-07-15
1 怎么觉得满清入主中原跟如今☭有点像呢。 2 在中国推广什么民族意识恐怕就好像小石子扔到大水池里了。没什么动静。没有那种切肤之痛,也没法体会到。比如削发易服,于普通人而言,前后没什么差别。
21 有用 恪彥 2010-11-05
大学之前将《明朝那些事儿》读完了,开学后,觉得不过瘾,补上了南明史部分.发现学术书和畅销书还真不是一个味道.
5 有用 汤问棘 2010-09-23
我觉得这是建国以后最好的历史著作……
7 有用 sid 2014-11-03
万世之痛,天壤无穷
1 有用 0aizai0 2021-04-02
经典之作,买书就要趁早。有那个年代的局限,但仍然可以说是经典之作。
0 有用 逸韵 2021-02-27
南明之不振,关键在于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权威核心。清廷内部虽然也常有勾心斗角,但大体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清胜明败,根本原因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P834
1 有用 某强哥 2020-11-24
下册也读完了。引用书目真的是看者惊心闻者流泪。伟大。由衷的佩服老先生
0 有用 卡夫卡不在海边 2020-10-12
无可救药
0 有用 少年心事当拿云 2020-10-11
这才知道为何鲁迅写下这般文章, 一般读者何必需要这般引用原文,徒增繁琐,但又没有合适著作,只能如此了。作者议论过多,虽然不乏深刻之论,但实在影响阅读,如有更简洁直观的书籍当弃此书。 文中记与八旗交战参时,参战人数多不全,不知是没有记录还是遗漏, 总而言之,还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