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儒教与道教》内容简介: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由于《儒教与道教》的研究而被西方汉学界誉为中国学研究的“伟大的外行”。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主要方面,并将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似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物质”和“观念”因素方面论述了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原因。《儒教与道教》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引的名著之一。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印度宗教》、《古代犹太教》、《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方法论》、《普通经济史》等。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第一篇 社会学的基础 第一章 城市、诸侯与神明 一 货币制度 二 城市与行会 三 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 中央君主的具有神性的祭司地位 第二章 封建的与俸禄的国家 一 采邑制度的世袭神性的特性 二 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恢复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 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 官吏阶层与按配额征收的赋税 第三章 管理与农业制度 一 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 军队组织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 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状况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 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一 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缺乏 二 氏族组织 三 中国村落的自治 四 氏族对经济关系的羁绊 五 家产制法律结构第二篇 正统 第五章 士人阶层 一 中国人文主义的仪式主义的和以管理技术为取向的性质向和平主义的转变 二 孔子 三 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 儒家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五 士人阶层的等级性质——贵族与贡生的荣誉 六 君子理想 七 官吏的威望 八 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 士人阶层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 官僚政治与僧侣统治 二 缺乏自然法与形式的法逻辑 三 自然科学思维之欠缺 四 儒教的本质 五 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的本质 六 礼的中心概念 七 孝 八 经济思想与对专家的排斥 九 君子理想 十 经典作家的意义 十一 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 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 儒教的和平主义性质第三篇 道教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一 中国的教义与仪式 二 隐修思想与老子 三 道教与神秘主义 四 神秘主义的实际结果 五 正统与异端学派的对立 六 道教的长寿术 七 道教的僧侣统治 八 佛教在中国的一般地位 九 巫术理性的系统化 十 道教的伦理 十一 中国的正统与异端的伦理之传统主义性质 十二 中国的教派与异端迫害 十三 太平之乱 十四 发展的结果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译后记
译者的话第一篇 社会学的基础 第一章 城市、诸侯与神明 一 货币制度 二 城市与行会 三 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 中央君主的具有神性的祭司地位 第二章 封建的与俸禄的国家 一 采邑制度的世袭神性的特性 二 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恢复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 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 官吏阶层与按配额征收的赋税 第三章 管理与农业制度 一 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 军队组织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 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状况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 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一 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缺乏 二 氏族组织 三 中国村落的自治 四 氏族对经济关系的羁绊 五 家产制法律结构第二篇 正统 第五章 士人阶层 一 中国人文主义的仪式主义的和以管理技术为取向的性质向和平主义的转变 二 孔子 三 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 儒家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五 士人阶层的等级性质——贵族与贡生的荣誉 六 君子理想 七 官吏的威望 八 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 士人阶层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 官僚政治与僧侣统治 二 缺乏自然法与形式的法逻辑 三 自然科学思维之欠缺 四 儒教的本质 五 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的本质 六 礼的中心概念 七 孝 八 经济思想与对专家的排斥 九 君子理想 十 经典作家的意义 十一 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 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 儒教的和平主义性质第三篇 道教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一 中国的教义与仪式 二 隐修思想与老子 三 道教与神秘主义 四 神秘主义的实际结果 五 正统与异端学派的对立 六 道教的长寿术 七 道教的僧侣统治 八 佛教在中国的一般地位 九 巫术理性的系统化 十 道教的伦理 十一 中国的正统与异端的伦理之传统主义性质 十二 中国的教派与异端迫害 十三 太平之乱 十四 发展的结果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译后记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的世界图像,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 历史的步伐时快时慢,然而其深层的结构或力量却只能从一个长时期中来了解及掌握。 ... 对下一代的期望仍在中举做官,而土地更是被当做一切财富中最为可靠的一种。这种模式的“经营”,在韦伯看来,只能算“掠夺式的资本主义”,而与西方近代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恰好背道而驰。 话说回来,尽管韦伯认为中国家族伦理的强固存在,是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重大因素之一,他并没有说这样的一种组织及其伦理就不能接受资本主义——至少在技术层面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
第六、士人学派,即司马迁所追随的儒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28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欧几里得在中国》《理解农民中国》《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品系列:第一辑(10种)》
等
。
喜欢读"儒教与道教"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儒教与道教"的人也喜欢 · · · · · ·
儒教与道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 条 )




信任与冷漠——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信任与冷漠——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如果把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的积淀比作一个茂密的森林,那么韦伯在做中国研究时的形象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寻找新植物的植物分类学家。这个森林里的一切皆是全新的,每每看到与西方相似的植物便会引起他比较的欲望和联想。可惜的是,他仿佛是第一个...
(展开)

陈赟:儒家孝道伦理与超越性问题——重思马克斯·韦伯关于儒家孝道的论述
原文刊登于《道德与文明》2021年第3期 〔摘要〕韦伯以为孝道是中华文明中一切德行的源头,是作为家产官僚制中国的统治阶层——儒士阶层的身份伦理或官僚哲学。由于韦伯祛除了儒家孝道的“孝天”维度而专注于孝亲,并且不能看到孝与仁的一体关联,所以孝道被降格为缺乏形而上学...
(展开)
> 更多书评 65篇
论坛 · · · · · ·
本书译者洪天富的序写的很好,要读! | 来自国士 | 1 回应 | 2009-04-10 00:21:3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
商务印书馆 (2004)8.1分 1068人读过
-
Free Press (1968)8.4分 41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8分 561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8分 40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All About Max Weber (曳尾于涂)
- 好书收集 (feitian)
- 许小年教授宏观经济学课堂推荐的书目 (朴儿)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儒教与道教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知闲 2018-06-23 16:35:28
韦伯的三大主题:经济,政治_支配,文化(理性、宗教和意识形态)。二十世纪社会学对韦伯最重要的改进,可能是加入了对战争_军事_军人的强调(吉登斯,迈克尔曼,蒂利)。隔开两者的当然是两次世界大战。韦伯的这项缺失,影响了他对儒教的理解: 儒教最成功的时期,宋明及其惨烈失败,也正说明了儒教无法独自承担起建设政治秩序的责任。儒家“得君行道”,君即武士头领。两者的关系对理解儒教及其成败和性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 韦伯的三大主题:经济,政治_支配,文化(理性、宗教和意识形态)。二十世纪社会学对韦伯最重要的改进,可能是加入了对战争_军事_军人的强调(吉登斯,迈克尔曼,蒂利)。隔开两者的当然是两次世界大战。韦伯的这项缺失,影响了他对儒教的理解: 儒教最成功的时期,宋明及其惨烈失败,也正说明了儒教无法独自承担起建设政治秩序的责任。儒家“得君行道”,君即武士头领。两者的关系对理解儒教及其成败和性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这本书中,君主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展开)
0 有用 toki 2007-05-12 22:04:17
暂时搁起
1 有用 蝉 2013-11-08 09:41:19
:B929.2/5022
13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4-11-14 14:27:35
韦伯的这部名著并不是要简单介绍和分析中国主要宗教的发展史,而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等角度,全方位分析传统中国不能产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性精神的深层次原因。他的论述视角是西方式的,引用的材料也多为二手材料,论述过程中也时刻不忘用西方的宗教和经济状况来反观中国;正因为如此,书中难免会出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隔膜和错误。然而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部关于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经典之作,比国内很多分析中... 韦伯的这部名著并不是要简单介绍和分析中国主要宗教的发展史,而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等角度,全方位分析传统中国不能产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性精神的深层次原因。他的论述视角是西方式的,引用的材料也多为二手材料,论述过程中也时刻不忘用西方的宗教和经济状况来反观中国;正因为如此,书中难免会出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隔膜和错误。然而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部关于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经典之作,比国内很多分析中国没有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书要有见地得多。 (展开)
0 有用 sunbrownpaper 2010-04-15 23:28:36
当然了,韦伯的确具有历史的洞穿力,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远超过马克思,所以他的《儒教和道教》才能成为经典
0 有用 适兕 2023-03-23 15:09:18 北京
直击心灵~阴魂不散!
0 有用 且待我伸伸脚 2022-12-31 16:26:37 江苏
总感觉这本书叙述的中国很陌生
0 有用 冬牧场 2022-12-27 10:50:55 广东
对儒教的分析很精准,冷静自持的理性。 国家祭典不理会个人的苦难,然而巫术却从未被伟大的救赎语言或者本土的宗教救世主排挤掉。 ps最后怎么没有参考文献呢 @2018-12-27 20:56:00 @2021-09-12 12:23:32
0 有用 Suifeng 2022-12-04 00:16:23 四川
一般。
0 有用 吱呀吱呦呦 2022-12-01 15:54:08 上海
写得很散,翻译也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