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記錄了自1842年到1941年在中國發生的重要事件,尤其後半段時期多為作者的親身見證,細讀全書,我們除了在歷史事件的骨架上,發現文化生命消長的脈動之外,更可以領略情意綿綿邈的文思與筆觸,以及冷靜沈注的哲理與智慧。
西潮的创作者
· · · · · ·
-
蒋梦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蒋梦麟(1886-1964)
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
曾参加科举考试,后赴美留学,
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曾任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
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病逝于台北。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理想、希望和意志可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页 -
中国人与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一向没有什么纠纷,不过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基督教与以兵舰做靠山的商业行为结了伙,因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个宣扬爱人如己的宗教也就成为侵略者的工具了。人们发现一种宗教与武力形影不离时,对这种宗教的印象自然就不同了。而且中国人也实在无法不把基督教和武力胁迫相提并论。慢慢地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
> 全部原文摘录
西潮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1 条 )



“我们已经在道德宇宙的墙上开了一扇窗子,凭窗可以眺望长满科学与发明果实的理智的宇宙。”
这本书读得非常慢,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一帧帧合上书,依旧还能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依然记得西湖的雷峰塔背后的晚霞,记得中山先生逝世时他的哀婉,记得北京的尘土,记得阳光明媚午后的洒扫,战时昆明湖辽阔的湖面。难以忘记,在智师的叙述中,我内心的波澜起伏。 蒋先生从年...
(展开)

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难
"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难". 若要选一句话来评价读这本书的感受,十有八九,会选这句吧。 “读这本书,好像是泛舟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一重一重世间的层峦叠嶂激湍奔涛,都在我们民族和个人的生命中经过。” “这本书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著者讲这个极不平凡的事实,而以...
(展开)

《西潮》之外:蒋梦麟与“草棚文明”风波
韩戍 一九三0年六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化名“莫愁”,撰写了一篇题为《垃圾文明,草棚文明》的小品文投寄南京《民生报》。六月二十二日,《民生报》刊出该文。由于南京《民生报》并非主流大报,这篇文章又采取化名,一直以来不为人知,在此不厌其烦地全文照录: 昨天早...
(展开)
> 更多书评 6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8.6分 1831人读过
-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8.4分 1896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9.0分 128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8.4分 12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读品】2007第十二辑(总第三十二辑)评论书目 (【读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西潮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LHT 2016-07-06 13:18:22
蔣夢麟筆下的文字溫婉柔和,如同那時的知識分子一樣,面對動盪下的中國盡自己所能保護著學術和文化。他看到西方文明與武器衝擊下苦苦掙扎,不停探索的中國人,並對未來充滿期望。只可惜很多東西事與願違,西南聯大之風早已不復存在。
0 有用 大火 2024-01-29 12:01:09 加拿大
提供的史料好过作者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