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L'Opium des intellectuels
译者: 吕一民 / 顾杭
出版年: 2005-07-27
页数: 329
定价: 20.50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806579312
内容简介 · · · · · ·
简介:
本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研是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导读:
《知识分子的鸦片》出版说明
雷蒙·阿隆(1905—1983)是一位享誉当代世界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法国首屈一指的社论撰稿人和专栏作家。他在长达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多次战胜从政的诱惑,坚持以学者和记者的身份观察着20世纪的风云变幻。作为记者,这位以“介入的旁观者”自居的新闻评论家,在近四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写了四千余篇社...
简介:
本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研是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导读:
《知识分子的鸦片》出版说明
雷蒙·阿隆(1905—1983)是一位享誉当代世界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法国首屈一指的社论撰稿人和专栏作家。他在长达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多次战胜从政的诱惑,坚持以学者和记者的身份观察着20世纪的风云变幻。作为记者,这位以“介入的旁观者”自居的新闻评论家,在近四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写了四千余篇社论和无以数计的专栏文章。由于这些文章无不表现出学者的睿智和政治家的敏锐,因而不时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作为学者,他无论在执掌教鞭还是在著书立说方面均取得巨大的成功。他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国立行政学院等法国一流名校,并经常应邀赴其他欧美国家的著名学府讲学,而且还在1970年入选著名的法兰西学院;他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这些涉及多种领域的著作几乎每一部都在相关学科乃至整个思想界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当雷蒙·阿隆在1983年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撒手人寰时,人们痛悼法国失去了20世纪最后一位思想导师。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公开发表声明,向这位“主张对话、信念坚定、学养深厚的人”致敬。向来把阿隆视为自己导师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得悉这一噩耗时,惊叹:“没有雷蒙·阿隆,世界将感到更孤独,而且更空虚。”法国所有的著名报刊都做出了反应:《解放报》以“法国失去了自己的教师”作为标题;《世界报》为纪念这位“清醒和睿智的教授”拿出了整整三个版面;《新观察家》与《快报》两大周刊则分别发表了大量悼念这位“超凡出众的知识分子”的文章。
雷蒙·阿隆的著作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其中主要有《历史哲学导论——论历史客观性的局限性》(1938)、《大分裂》(1948)、《连锁战争》(1951)、《知识分子的鸦片》(1955)、《阿尔及利亚的悲剧》(1957)、《工业社会18讲》(1962)、《各民族间的和平与战争》(1967)、《阶级斗争》(1964)、《社会学思想的各个阶段》(1967)、《难觅的革命》(1968)、《克劳塞维茨——思考战争》(1976)、《为没落的欧洲辩护》(1977)、《介入的旁观者》(1981)和《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1983)。这些著作中目前已有多种在我国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社会学思想的各个阶段》、《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阶级斗争》。此外,还有不少其他著作的片段亦已分别译成中文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在雷蒙·阿隆的众多著述中,《知识分子的鸦片》堪称是最重要的之一。该书从问世之日起即受到广泛的关注,而且其影响力很快就超出了六边形的国土。据不完全统计,它至今已被移译为近二十种文字。
《知识分子的鸦片》是一本写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著作。它是作者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换言之,它主要是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法兰西的特定国情出发,特别援引了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当然,它又不仅是一本论战性的书,还充满了许多有关基本理论的阐述(如对整体、因果、偶然等问题),所以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由于阿隆本人在20世纪法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这本书本身构成了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自德雷福斯事件以来,法国知识分子向以左倾和激进著称,加之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三十年,法国左翼知识分子风光无限,以至于不少人,尤其是不少对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推崇备至的外国知识分子,往往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视为“法国知识分子”的同义词。但事实上,在法国本土,却也自有平衡他们的派别,否则法国的社会就不可能健全地发展了。应当说,我们国家在译介同为文化大国的法国的近现代思想家、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向来具有一种宏大的气魄,并对法国所谓的左右两派不偏不倚。然而,具体到雷蒙·阿隆著作的翻译问题上,情况却不容乐观。例如,迄今为止,雷蒙·阿隆的许多重要著作仍未被译成中文,相形之下,他的辩论对手如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著作的中译本却要更多一些,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前不久甚至出版了七卷本的《萨特文集》,由此,萨特、梅洛一庞蒂等人的著作更广为国人所熟悉,而阿隆的著作则没有这样的“幸运”。上述现象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学术信息严重不全。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次的翻译将对纠正这种偏颇有所助益。例如,它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审视、更加客观地评价发生在萨特这位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领袖与雷蒙·阿隆这位法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寨主之间的“三十年战争”。
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尽管雷蒙·阿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也曾尽量希望使思想显得更加辩证一些,但毋庸讳言,由于他往往不能区分苏联的具体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所以他肯定对共产主义学说没有好感,甚至把这种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理论,说成是一种变态的或者世俗化的宗教。这正是此书标题的立意所在。不过,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就会发现他的主要批评矛头,毕竟还是针对着当年苏联实践中的巨大弊病。其实,正是那种弊病在几十年以后无可挽回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类似的弊病,促动着中国人民在文革过后的严峻历史转折关头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有鉴于此,当下的中国读者在读到雷蒙·阿隆这部著作中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论断时,一定会生发出更多的感慨。
大凡对近几十年来的中法关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法关系较为融洽的时期往往适逢被人们视为右派的戴高乐派及其传人执政的时期。对于这一现象,人们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这一现象至少昭示人们,对新中国持友好态度的法国“右翼”人士不乏其人。诚然,按照法国的传统划分,雷蒙·阿隆当属右翼人士。但就是这位右翼人士,在书中提到中国的时候,其口气要缓和与委婉得多,这与他提到苏联时的态度大相径庭。甚至作为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他在很少批评美国的情况下,一旦提到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的问题时,也马上毫不含糊地指出那是美国犯下的几乎惟一错误。然而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他主要针对法国知识界的情况所发出的议论,就跟中国包括当代中国没有关系。事实上,中国的国民性跟法国有相近的一面,就连没有到过中国的韦伯都认为如此。所以他从右派的特定角度出发,针对法国左派的许多剖析,甚至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目前学界的某些热点问题,仍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毕竟,学习西方既需要有鉴别地吸收,又需要全面地了解。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法国与柬埔寨之间的当代文化交流史,发现那些在法国原本无害的左翼思潮,如何被那些留法归国者传播和误读成了整个民族的灾难,对此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入和迫切些。
对任何书都要“会读”,对于已成为“经典”的书更是如此。毋庸讳言,这是一本产生于冷战特定背景下的学术名著,没有人希望替它明显的偏激态度辩解。然而,如果我们也并不希望别人仅仅记住我们当年对“帝修反”之类的激烈批判,从而使得在国际交往中仅仅保留仇恨,那么对于这位早已作古的历史人物,我们也同样不要太过计较他当年的激烈言辞。阅读的关键,还在于去看他对于当年法国社会,尤其是知识界风气的反省,对于我们总结过去和开拓未来有没有帮助,对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有没有帮助。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各种信息高速传递的方式,一方面使得任何信息堵塞都显得无聊和失效,另一方面也锻炼得读者自会有鉴别地汲取,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
序 言:
在这几年里,我有机会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更多涉及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亲共人士”(les communisants),即那些虽未入党,但对苏维埃世界予以同情的人。我决定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并动手写了一篇导言。这本文集后以《论战》为书名问世,而那篇导言则发展成本书。
知识分子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却对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论的名义所犯的滔天大罪予以宽容。我在力图解释知识分子的这种态度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这些神圣的词语:“左派”、“革命”和“无产阶级”。对这些词语的批判促使我对“历史”的崇拜进行了反思,继而又对社会学家们本应关注,却尚未予以关注的一种社会类别——知识分子——进行了考察。
由此,本书一方面探讨了所谓的左派的意识形态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探讨了法国以及世界上的知识分子的处境。本书试图解答除了我本人,其他人亦必定曾经提出过的以下问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法国这样一个其经济演进已不符合其预言的国家会重新流行?为什么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会在工人阶级人数较少的地方反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不同的国家里,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支配着知识分子的言论、思想与行动的方式?
在1955年初,关于右派与左派、传统右派与新左派的争论再度流行。在不少地方,人们皆在思忖着是否应该把我归入传统右派或现代右派。对于这些范畴,我是否定的。在议会中,各种阵线会根据所讨论的问题的不同而划定不同的界线。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严格地区分右派和左派。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赞同与突尼斯或摩洛哥的民族主义者和睦相处的人是左派,而赞成予以镇压或维持现状的人则是右派。但是,如果说绝对的国家主权的捍卫者是左派,那么,难道对赞同超国家组织的欧洲予以支持的人就是右派吗?人们完全能够以同样多的理由把这些术语颠倒过来使用。
面对苏联时的“慕尼黑精神”既存在于眷恋马克思主义的博爱的社会党人当中,同时又存在于心头萦绕着“德国的威胁”或未从正失去的伟大中得到慰藉的民族主义者当中。戴高乐派分子与社会党人的联盟是围绕着“民族独立”这一口号进行的。那么,这一口号究竟是来自莫拉斯的“完整的民族主义”(le nationalisme intégral),还是来自雅各宾派的爱国主义呢?
法国的现代化、经济的扩张是摆在整个民族面前的任务。有待实现的各种改革会遭遇一些障碍,而这些障碍并非仅仅是由托拉斯或温和派选民造成的。那些紧紧抓住过时的生活形态或生产方式不放的人,并非统统都是“大领主”(des grands),他们亦经常投左派的票。雇用的方式更不会从属于某个阵营或某种意识形态。
就个人而言,我是个对自由主义有点惋惜的凯恩斯主义者;赞同与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民族主义者和睦相处;确信大西洋联盟的巩固是和平的最好保证。但是,根据人们所涉及的问题的不同,如分别涉及的是经济政策、北非或东西方关系,我既可能被列为左派,又可能被列为右派。
只有抛弃这些模棱两可的概念,人们才可能在法国式论战的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些头绪。只要人们对现实进行观察,只要人们坚持客观立场,他们就会看到这些政治—意识形态大杂烩的荒谬,而这些政治—意识形态大杂烩是由那些忠心耿耿但头脑浅薄的革命者以及急于成功的记者们玩弄的。
如果超越了关于形势的争论,如果超越了变化多端的联盟,人们或许会区别出一些精神家族。每一个精神家族,不管其拥有哪些成员,均会意识到他们的“有择亲和性”(les affinités électives)……但是,当写完这本献给我所出生的家族的书后,我倾向于与之一刀两断。这不是因为我热衷于孤独,而是为了在以下两种人中选择我的同伴:一种是那些知道不带仇恨地进行战斗的人;一种是那些拒绝在“论坛”上展开的斗争中寻找人类命运的秘密的人。
1954年7月于圣西吉斯蒙德
1955年1月于巴黎
作者简介 · · · · · ·
雷蒙·阿隆(1905-1983),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导论》、《连锁战争》、《工业社会十八讲》、《知识分子的鸦片》、《政治研究》、《阶级斗争》等。
目录 · · · · · ·
第一编 政治的神话
第一章 左派的神话
怀旧的神话
价值观念的分离
政治体制的辩证法
思想与现实
第二章 革命的神话
革命的含义
革命的威望
反叛与革命
法国的形势是革命的吗?
第三章 无产阶级的神话
无产阶级的界定
理想的解放与真实的解放
理想的解放的诱惑
真实的解放的单调乏味
论政治乐观主义
第二编 历史的偶像崇拜
第四章 圣职人员与信徒
党的永远正确
革命的理想主义
审讯与招供
论一种所谓的革命正义
第五章 历史的意义
意义的多样性
历史的单元
论历史的目的
历史与狂热
第六章 必然性的幻觉
偶然的决定论
理论性的预测
论历史的控制
第三编 知识分子的异化
第七章 知识分子及其祖国
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和政治
知识分子的天堂
知识分子的地狱
第八章 知识分子及其意识形态
重要事实
国家的争论
日本知识分子与法国模式
印度与英国的影响
第九章 寻求一种宗教的知识分子
经济观点或世俗的宗教
积极分子与同情者
从公民宗教到斯大林主义
世俗的教权主义
知识分子的命运
结论 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往往会以人性化告终。(怀疑这句翻译有点问题)不同等级成员之间地位上的不平等,并未排除彼此之间的相互承认。它为各种真实的交流留下了位置。在回顾往事时,人们会歌颂人际关系的美好,赞扬忠诚的美德,并用这种美德去反衬在理论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冷淡。……随着人们在时间上远离事件,人们就会得意地强调昨日的臣民的幸福与当今的公民的苦难之间的反差。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页 -
一旦左派取得了胜利,并轮到它来对显存社会负责,那么,成了反对派或反革命派的右派亦能毫不困难地指出,左派代表的不是与权力对立的自由或与特权者对立的人民,而是一种与另一种权力对立的权力,一个与另一个特权阶级对立的特权阶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人也喜欢 · · · · · ·
知识分子的鸦片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淺談 雷蒙·阿隆《知識分子的鴉片》

杂七杂八的胡扯(认真写书评太累了)
> 更多书评 31篇
-
万柳 (格物致良知)
左派形成于对抗当中,并通过一些观念来加以确定。它揭露某种社会秩序像所有人类现实一样不完美。但是,一旦左派取得了胜利,并轮到它来对现存社会负责,那么,成了反对派或反革命派的右派亦能够毫不困难地指出,左派代表的不是与权力对立的自山或与特权者对立的人民,而是一种与另一种权力对立的权力,一个与另一个特权阶级对立的特权阶级。如果想要理解已经取得胜利的革命者有哪些负面的东西或付出了何种代价,只要听一听旧有...2017-09-06 23:02:58 1人喜欢
左派形成于对抗当中,并通过一些观念来加以确定。它揭露某种社会秩序像所有人类现实一样不完美。但是,一旦左派取得了胜利,并轮到它来对现存社会负责,那么,成了反对派或反革命派的右派亦能够毫不困难地指出,左派代表的不是与权力对立的自山或与特权者对立的人民,而是一种与另一种权力对立的权力,一个与另一个特权阶级对立的特权阶级。如果想要理解已经取得胜利的革命者有哪些负面的东西或付出了何种代价,只要听一听旧有体制的发言人的论断就足够了。旧有体制往往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得到美化,或者会由于现存的不平等现象而恢复声誉,19世纪初保守派的体制与当今自由资本主义体制就是如此。 引自 第一章 左派的神话 正因为我在中国,才能体会作者所说的一些话。体会就包含了感觉。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当代的感知我便无法获得对历史的体会。
回应 2017-09-06 23:02:58
-
文盲小丁 (没老板的日子就是爽。。。)
知识分子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但是最恶劣的罪行,只要假设所谓适当义理之名而行,他们却不假思索,于是宽谅。……在敏锐且光芒万丈的法国文化里,最令人丧气的是,那些本质上愚蠢的见解竟然可以获得这么高的威望。 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桌子两边的人有某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而另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2015-05-03 16:44:03
-
阿兰曾如是写道:“当有人问我,左派政党与右派政党,左翼人士与右翼分子之间的鸿沟是否还具有意义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向我提出这一问题的人肯定不是一位左派分子。” 我们不必因这一禁令而裹足不前,因为它暴露出来的与其说是对以理性为基础的信念的爱慕,毋宁说是对偏见的依恋。 所以左派右派,派别纷争真的是有意义的么,一件事的观念相左就代表事事观念相左么
2017-12-11 17:40:50
-
万柳 (格物致良知)
在此,我们无意去探究大革命为什么会具有灾难性的过程。G.费雷罗在其晚年热衷于阐述两种革命,即建设性的革命与破坏性的革命的区别。前一种革命力图扩大代议制,并确立某些自由;而后一种革命是由正统原则的崩溃引起的,同时又缺少新的能取而代之的正统性。费雷罗的这种区分颇令人满意。建设性的革命几乎可以与我们予以好评的各种事件的结果融为一体:代议制、社会平等、个人自由与思想自由。反之,破坏性的革命则得为恐怖、战...2017-09-06 21:50:52
在此,我们无意去探究大革命为什么会具有灾难性的过程。G.费雷罗在其晚年热衷于阐述两种革命,即建设性的革命与破坏性的革命的区别。前一种革命力图扩大代议制,并确立某些自由;而后一种革命是由正统原则的崩溃引起的,同时又缺少新的能取而代之的正统性。费雷罗的这种区分颇令人满意。建设性的革命几乎可以与我们予以好评的各种事件的结果融为一体:代议制、社会平等、个人自由与思想自由。反之,破坏性的革命则得为恐怖、战争和专制统治承担责任。人们不难设想,君主制在衰退中自身逐渐引起了在我们看来是大革命的成果的一些基本的东西。然而,鼓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严格地说,它们与君主制并非不可调和―却动摇了王权赖以存在的思想体系。它们引发了正统性的危机,而大恐慌与恐怖则又源自这种危机:不管怎样,事实是,旧制度几乎没有进行自卫就一下子崩溃了,此后法国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以寻找另一种能为大多数国人接受的政体。 引自 第一章 左派的神话 中国也是如此。辛亥革命后,旧的被摧毁了,然而新的却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人——为了不是太绝对——都是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至于这个寄托是宗教、主义还是爱情,倒是可以见仁见智。
回应 2017-09-06 21:50:52
论坛 · · · · · ·
求助122页引号内这段话来源 | 来自日达仙 | 2019-05-27 16:27:18 | |
唾弃删节版 | 来自白鹇 | 1 回应 | 2013-08-03 10:58:27 |
谁来给这本书打补丁 | 来自玄武湖畔不读书 | 7 回应 | 2013-05-08 20:31:35 |
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 | 来自周正国 | 1 回应 | 2012-07-13 00:38:59 |
雷蒙·阿隆和观念的力量 | 来自Labruyère | 2012-07-13 00:37:19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译林出版社 (2012)8.8分 886人读过
-
每满100-50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9.4分 21人读过
-
聯經 (1990)9.1分 41人读过
-
Hachette Littérature (2002)暂无评分 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近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百本书 (tjliu)
- 【人文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 (彼岸)
- 我的书目-人文社科部分 (忆未名)
- 知识分子研究 (念迦)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知识分子的鸦片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zhurzh 2020-02-20 16:41:21
张口闭口满嘴引用马克思,可是对马克思的理解没有半个字是正确的。
13 有用 昏睡红茶 2019-08-27 01:37:28
现在知识分子不吸马克思鸦片改注射人权牌海洛因了
21 有用 Machiavellicn 2010-05-25 00:10:13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本书之一。雷蒙·阿隆在在该书中深刻揭示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特征,这一群体总喜欢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不大顾及法国的实际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的很多主张和法国局势所需要的往往格格不入。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总喜欢为全人类解决“前途问题”,有着一种自命高远的抱负。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这些特点和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有很大相似性,国内知识界太喜欢跟风了,太喜欢跟着西方潮流走,时不时就忽略中国的具体现实,...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本书之一。雷蒙·阿隆在在该书中深刻揭示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特征,这一群体总喜欢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不大顾及法国的实际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的很多主张和法国局势所需要的往往格格不入。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总喜欢为全人类解决“前途问题”,有着一种自命高远的抱负。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这些特点和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有很大相似性,国内知识界太喜欢跟风了,太喜欢跟着西方潮流走,时不时就忽略中国的具体现实,总喜欢弄一些很新很潮的东西,显得自己是全人类最先进。另外,我特别推崇作者对历史哲学的看法,“知道人类究竟在寻求什么的是哲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已经发生了什么,以及明天可能还将会发现什么的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哲学家。”阿隆对马克思的批判也是很深刻的,有启发意义。 (展开)
1 有用 Villegas 2015-07-02 23:35:59
12现代僭主制是不稳定联盟:受掠夺性法律威胁不安富人+公民中被中产阶级抛弃被追债最穷人16左派上台:与另一对立的权力、特权阶级19左国有化改革:特权者间力量配置变动23各政体(传统、资阶、社会主义)都未始终保证思想自由与人类团结。惟一左派使人想起博爱而非平等自由31激励左派的有分歧观念:自由、组织、平等54萨、加:非党员、非大西洋主义、认两阵营罪,加揭两罪,萨只揭西罪67暴力的吸引力迷惑力大于排斥... 12现代僭主制是不稳定联盟:受掠夺性法律威胁不安富人+公民中被中产阶级抛弃被追债最穷人16左派上台:与另一对立的权力、特权阶级19左国有化改革:特权者间力量配置变动23各政体(传统、资阶、社会主义)都未始终保证思想自由与人类团结。惟一左派使人想起博爱而非平等自由31激励左派的有分歧观念:自由、组织、平等54萨、加:非党员、非大西洋主义、认两阵营罪,加揭两罪,萨只揭西罪67暴力的吸引力迷惑力大于排斥力76工人的不满与所有制无关164政治始终是坏处最少的暴力216知分似源于19世纪俄国,大学毕业受西方文化。科学自由令其敌视民族遗产倾向革命219知分技术批判、道德批判、意形或历史批判230法统治阶级组织差,政经教无联系238法知文人美知专家264西 宗史 自社266神位空-进步主义323法知爱普世 (展开)
2 有用 托斯卡尼尼 2014-04-06 23:53:11
法国知识界的《通往奴役之路》
0 有用 to ebb 2022-05-14 15:06:01
冷战初期;他难以区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的现实;不论左左右右,值得一读。
0 有用 一翛 2022-04-12 14:37:48
没有政治学的基础而读这本书是冒失的。
0 有用 Argentumia 2022-04-01 04:08:17
重读补档
0 有用 daimer在笑 2022-03-06 14:40:28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没看懂
0 有用 wasteland 2022-02-09 14:2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