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庞景仁
出版年: 1997-4
页数: 246
定价: 1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17985
内容简介 · · · · · ·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深深影响了其后的西方哲学。本书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缩写本,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予以阐释。康德认为我们应该在哲学中停止传统的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做法,而首先了解理性认识的性质和范围;要考察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必须根据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即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不是经验的,只能是先天的出于纯粹理性的知识,但它又不同于同样出于纯粹理性的纯粹数学知识。康德以后天的经验材料和先天的理性能力之分,感性能力、知性能力、理性之分等,构造哲学体系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创作者
· · · · · ·
-
伊曼努尔·康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为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目录 · · · · · ·
前言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第一节形而上学的源泉
第二节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
甲. 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之间的一般区别
乙. 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盾律
前言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
第一节形而上学的源泉
第二节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
甲. 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之间的一般区别
乙. 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盾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数学的判断永远是直观的判断;而哲学却要以仅仅是从概念中抽绎出来的论证性的判断为满足,因为哲学的无可置疑的学说虽然可以通过直观来说明,却永远不能从直观推论出来。 既然经验的直观能扩大概念,那么纯直观也同样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的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先天综合判断是可靠的,而且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它只有后天的、经验的可靠性。因为,一个是只包含偶然经验的直观里所有的东西,而另一个却是包含纯直观里所必然有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编·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 -
我的直观只有按照一种方式能够先行于对象的实在并且成为先天知识,那就是它只包含感性的形式,这种感性的形式在我的主观里先行于我被对象所感染的一切实在印象。 我们就只有通过感性直观的形式才能先天地直观物;不过,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我们的感官)那样,而不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只有纯直观才提供先天综合判断的质料。几何学是根据空间的纯直观的;算学是在时间里把单位一个又一个地加起来,用这一办法做成数的概念;特别是纯粹力学,它只有用时间的表象这一办法才能做成运动的概念。然而这两种表象都纯粹是直观,因为如果从物体的经验的直观和物体的变化(运动)中去掉一切经验的东西,即去掉属于感觉的东西,剩下来的还有空间和时间,因此空间和时间是纯直观,它们是先天地给经验的东西做基础的,所以它们永远是去不掉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编·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转】佘碧平:康德“未来形而上学”论纲

【转】叶秀山: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形而上学”
> 更多书评 2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9.5分 53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9.5分 826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08)9.9分 33人读过
-
Hackett Pub Co (2002)9.3分 3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管理人必看的300本书籍(1) (tony)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商务印书馆 (彼岸)
- 商务汉译 (张遂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Yurii 2007-01-11 15:59:45
《什么是启蒙运动》,这篇著名的文章便来自此书
6 有用 . 2014-09-19 22:53:46
即使看得发困,还是咬牙在自习室把它看完了。之前实批精读课也顺带整理过康德的批判体系,不过都不如这一本书讲得清晰明了,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地方不甚明白,需要再仔细想想。忽然倒回来看康德,是发现对他的观点没有比较充分的理解,当代哲学很难推进。
85 有用 琴酒 2016-06-18 00:56:03
每次读他的体系化构建,都觉得非常的……光明又温馨。齐泽克个二手贩子,康德说的视差比他说的深得多。所谓认清形而上学幻象却无法破除此幻象生活,下面就连着尼采和德里达。
3 有用 花鸟刍狗间 2019-09-27 14:12:05
每次看康德都抓心挠肝时时刻刻想把他拉出来凌迟。这本读得完全不如纯批认真,语言也比纯批好理解多了。我发现我不喜康德一方面是根本观念不同,但最主要的是他太温吞了。读这本书前面大部分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愤怒,因为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本就不可能,他却还抱残守缺地修修补补。直到读到结尾,他自己也说形而上学确实不可能,因为以前那种搞形而上学的方法是错的。我的愤怒简直到了极点,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在论证过程中自己造了一... 每次看康德都抓心挠肝时时刻刻想把他拉出来凌迟。这本读得完全不如纯批认真,语言也比纯批好理解多了。我发现我不喜康德一方面是根本观念不同,但最主要的是他太温吞了。读这本书前面大部分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愤怒,因为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本就不可能,他却还抱残守缺地修修补补。直到读到结尾,他自己也说形而上学确实不可能,因为以前那种搞形而上学的方法是错的。我的愤怒简直到了极点,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在论证过程中自己造了一大堆概念,但是主要的概念却还是用之前的提法,这样太混乱了。也许有时代和环境的限制吧。如果不把这个看成是对形而上学的挽尊,而是看成一种科学哲学的阐述,那是相当不错的。此书中最愤怒的点是康德悄悄把先验的定义给换了。不过这类愤怒也是贯穿始终的。他不过是一个温吞又暧昧的学究罢了,有想法但无勇气。译者特别好。 (展开)
1 有用 ImageNoise 2015-04-06 01:16:28
四星半,撸到深夜就没法打太高了。“既然在感性世界通过经验的直观或知觉而得出来的概念,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用处……假如从此纯粹性概念里去掉这一条,它(应该指概念——笔者)就决不规定任何东西,何况也没有任何意义。”本来觉得康德比较保守(其实也不算错,他坚信因果论),看完后完全被他贬斥良知与经验、筑造理念大厦的勃勃雄心感动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