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乡土中国的创作者
· · · · · ·
-
费孝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目录 · · · · · ·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皇权与绅权
论绅士
论“知识阶级“
论师儒
后记
乡土重建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论城·市·镇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基层行政的僵化
再论双轨政治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节约储蓄的保证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
生育制度
派与汇(汇序) 潘光旦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第二章 双系抚育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第十五章 续绝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编后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接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调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乡土中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乡土中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理想国 8.8
-
- 骆驼祥子 8.6
-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9.5
-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9.2
-
- 菊与刀 8.2
-
- 彷徨 9.3
-
- 乌合之众 8.1
-
- 中国哲学简史 8.9
-
- 江村经济 9.2
-
- 生育制度 9.2
短评 · · · · · · ( 全部 22785 条 )
乡土中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39 条 )



乡土中国分章节总结:整理&引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乡土本色:礼俗社会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 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 因此我们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 (展开)

论坛 · · · · · ·
请问大家觉得《乡土中国》作者文笔有没一点点爹味? | 来自苍棋 | 3 回应 | 2025-01-27 08:30:17 |
我看完差序格局这章就把书扔垃圾桶了 | 来自xitoylik | 11 回应 | 2025-01-13 16:17:20 |
求差序格局里一段话的解释 | 来自拉文德 | 4 回应 | 2025-01-13 15:26:50 |
20世纪40年代马的思想已经在中国传播几十年了,在... | 来自漫平 | 1 回应 | 2025-01-13 15:20:28 |
看不明白 是我文化素养太低了 | 来自签签 | 2 回应 | 2024-12-10 17:44:5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7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9.1分 17370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08年)9.3分 15002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3分 6270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09)9.2分 348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非实体收集02 (36.4℃)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管理人必看的300本书籍(1) (ton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乡土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65 有用 鱼肉 2015-03-04 17:56:23
在中西方对比的论述上略弱了些,只能说作者对外国的研究并没有那么深,但是瑕不掩瑜,实在是非常精彩的一本书
78 有用 鑫鑫 2013-11-11 21:38:25
怎么就怪怪的呢
1460 有用 #Pekingcat# 2013-04-28 11:20:24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浅薄了,觉得老校长这本书很多时候论述牵涉的范围太大,有点循环论证。而且很多时候为了总结出一种特定范式,很多时候有点绝对主义了
70 有用 精分时代 2016-03-06 03:07:53
大多中国人想摆脱的乡土气息,恰恰是中国之最根本所在。书真的是读的越多,越觉自己的无知啊。
233 有用 山风雀 2013-05-06 23:41:31
印象最深的点在于:作者声称男女只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在一起,同性之间才是真爱……我越来越像跟熊猫共度余生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