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周作人传》内容简介: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堕落为汉奸文人,但他对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我们能看到三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作者处处持谨慎态度,客观地记录传主的人生,真实反映那段历史。
周作人传的创作者
· · · · · ·
-
钱理群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钱理群,1939年3月生于重庆,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1948:天地玄黄》等。退休后,开始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写有《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等专著。同时关心中小学教育、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写有《语文教育门外谈》等专著和《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等思想随笔,主编有《新语文读本》等读物。2007年又出版了《我的精神自传》。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说不尽的童年——在绍兴(1885.1-1901.8)
一、最初的记忆
二、台门之内
三、十字街头(上)
四、十字街头(下)
五、家庭变故中的记忆
六、变革时代的最初选择
第二章 发现新大陆——在南京(1901.8-1906.6)
一、“不过如此”
二、一把“火”烧起来
三、徘徊中的追求
第三章 第二故乡——在日本(1906.6-1911.秋)
一、第一瞥的印象
二、买书、读书与译书
三、初试锋芒
四、师友之间
五、婚后
六、赤羽桥边
第四章 “卧治”时期——在绍兴(1911.秋-1917.4)
一、大风暴里的孤独者
二、寂寞中的默默耕耘
三、《异域文谈》及其他
四、“起怀旧之思”
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在北京(一)(1917.4-1920.12)
一、从绍兴到北京
二、亲历复辟事件
三、卯字号的名人
四、“开新纪元”的工作
五、《贞操论》及其他
六、新的信仰
七、“小河”的忧虑
八、“六三”事件
九、“新村”运动
十、儿童的发现与歌谣的征集
第六章 历史的进退之间——在北京(二)(1921.1-1928.10)
一、病中的彷徨
二、“自己的园地”
三、“主张信教自由宣言”的风波
四、新与旧之争
五、“胜业”——人的研究
六、爱罗先珂
七、情感的波澜
八、兄弟失和
九、“教训之无用”
十、“又回到民族主义”
十一、《语丝》的工作
十二、若子的病
十三、卷入时代旋涡中
十四、《国语文学谈》里的反思
十五、“两个鬼”
十六、“谢本师”与“何必”
十七、在血的屠戮中
第七章 苦雨斋里的老人——在北平(三)(1927.11-1937.7)
一、凡人的悲哀
二、若子之死
三、《骆驼草》
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五、五十自寿诗
六、东京之行
七、风雨故人来
八、“杂糅中见调和”
九、“蔼理斯的时代”及其他
十、“日本店”的开张与关门
第八章 走向深渊——在北平(1937.7.-1945.12.)
一、又一个“苏武”?
二、终于“下水”
三、“中国的思想问题”
四、江南之行
五、“反动老作家”
六、“道义事功化”
七、无生老母的信息
第九章 老虎桥边——在北平、南京(1945.12.6-1949.1.26)
一、入狱与审判
二、《老虎桥杂诗及其他》
第十章 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1949.1.27-1967.5.6)
一、横滨桥边
二、《亦报》随笔
三、“腰斩”以后
四、“出土文物”
五、“寿则多辱”
六、“忘却斜阳”
七、最后岁月
参考书(篇)目
· · · · · · (收起)
一、最初的记忆
二、台门之内
三、十字街头(上)
四、十字街头(下)
五、家庭变故中的记忆
六、变革时代的最初选择
第二章 发现新大陆——在南京(1901.8-1906.6)
一、“不过如此”
二、一把“火”烧起来
三、徘徊中的追求
第三章 第二故乡——在日本(1906.6-1911.秋)
一、第一瞥的印象
二、买书、读书与译书
三、初试锋芒
四、师友之间
五、婚后
六、赤羽桥边
第四章 “卧治”时期——在绍兴(1911.秋-1917.4)
一、大风暴里的孤独者
二、寂寞中的默默耕耘
三、《异域文谈》及其他
四、“起怀旧之思”
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在北京(一)(1917.4-1920.12)
一、从绍兴到北京
二、亲历复辟事件
三、卯字号的名人
四、“开新纪元”的工作
五、《贞操论》及其他
六、新的信仰
七、“小河”的忧虑
八、“六三”事件
九、“新村”运动
十、儿童的发现与歌谣的征集
第六章 历史的进退之间——在北京(二)(1921.1-1928.10)
一、病中的彷徨
二、“自己的园地”
三、“主张信教自由宣言”的风波
四、新与旧之争
五、“胜业”——人的研究
六、爱罗先珂
七、情感的波澜
八、兄弟失和
九、“教训之无用”
十、“又回到民族主义”
十一、《语丝》的工作
十二、若子的病
十三、卷入时代旋涡中
十四、《国语文学谈》里的反思
十五、“两个鬼”
十六、“谢本师”与“何必”
十七、在血的屠戮中
第七章 苦雨斋里的老人——在北平(三)(1927.11-1937.7)
一、凡人的悲哀
二、若子之死
三、《骆驼草》
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五、五十自寿诗
六、东京之行
七、风雨故人来
八、“杂糅中见调和”
九、“蔼理斯的时代”及其他
十、“日本店”的开张与关门
第八章 走向深渊——在北平(1937.7.-1945.12.)
一、又一个“苏武”?
二、终于“下水”
三、“中国的思想问题”
四、江南之行
五、“反动老作家”
六、“道义事功化”
七、无生老母的信息
第九章 老虎桥边——在北平、南京(1945.12.6-1949.1.26)
一、入狱与审判
二、《老虎桥杂诗及其他》
第十章 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1949.1.27-1967.5.6)
一、横滨桥边
二、《亦报》随笔
三、“腰斩”以后
四、“出土文物”
五、“寿则多辱”
六、“忘却斜阳”
七、最后岁月
参考书(篇)目
· · · · · · (收起)
喜欢读"周作人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周作人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身处大时代,偏偏拿了ACG男主的剧本和人设——封控时期书目其二
大连封控以来所读第二本书。 知堂早年以民族主义者自居,后来却失节任伪职;一生好静与净,晚年其所居住的八道湾胡同却成了吵闹与污秽并存的大杂院;一生渴望爱与被爱,垂暮之年,梦中犹频频出现青年时代朦胧爱慕的女性,却与兄长做参商之憾,晚年又与太太频频摩擦;一生好讲生...
(展开)
苏曼殊、刘半农、鲁迅、周作人以及传记的写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个月里,我连续读了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钱理群《周作人传》、朱洪《刘半农传》和柳无忌《苏曼殊传》。这里面,本来在学界就颇负盛名的是王晓明和钱理群,朱洪是安庆师范学院的硕导,柳无忌是南社柳亚子的儿子,专职研究他的父亲和苏曼殊。就这四个传主来看,...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跟老版相比,有没有删? | 来自momo | 2022-11-04 23:04: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0)8.6分 488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8.4分 313人读过
-
明田 (1995年12月01日)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寻找牛人与智者清单 (欧阳)
- 学人文丛-钱理群 (白露@思勉)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寻找牛人与智者清单(2) (欧阳)
- 2013年新书(第二辑) (嘉木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周作人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Gazzl 2018-02-13 21:47:13
我梦想着有一日成为导演,拍周作人。
0 有用 metaphor 2019-11-05 15:10:49
周作人的一生仿佛是为自己的诗人质地做注脚:叛徒与隐士。在他身上这些互斥的品质撕扯且相寄生,于是造就了断裂而神经质的周作人形象。由他所简化后的原型几乎可以在所有诗人身上找到。缺陷是本书文笔着实一般。
0 有用 吃個麵包🥯 2022-03-30 21:38:27
实在是人生如戏,人生如戏
0 有用 TristaLi 2021-10-24 20:52:28
感谢钱老以如此客观冷静但又不乏悲悯的笔触梳理周作人这一生的思想脉络,分析其个人的转变与坚持。读完是非常沉重的感觉,那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纯粹的自由独立之难,没有谁可以在政治的漩涡中保持文人的清白。但在对个人品性、道德要求上,知识分子又始终没有违背个人底线。我只觉得,他是个冷漠又热血,软弱又勇敢,智慧又糊涂的人。结尾处极克制,却极心痛,不仅是对周作人,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对整个时代,不免唏嘘。
0 有用 minox 2020-03-26 21:12:30
对周作人这样一位对象,对于他的著作和思想的梳理无疑应在其传记中占有重要份量,但生平履历和与他密切来往的各路人物乃至时代也不应忽视,应作必要交代。如何安排这一比例则见仁见智,但作为传记,史的部分应是主要的,传主的文与作者的论不应超出史的部分。这本传记对于周的著作(主要是散文,也包括一部分日记)引用过多,虽有发挥,但多未及深入,有牵强之处,梳理也欠提炼,引用很多,但多是简单连缀,时有零乱之感。对史实疏... 对周作人这样一位对象,对于他的著作和思想的梳理无疑应在其传记中占有重要份量,但生平履历和与他密切来往的各路人物乃至时代也不应忽视,应作必要交代。如何安排这一比例则见仁见智,但作为传记,史的部分应是主要的,传主的文与作者的论不应超出史的部分。这本传记对于周的著作(主要是散文,也包括一部分日记)引用过多,虽有发挥,但多未及深入,有牵强之处,梳理也欠提炼,引用很多,但多是简单连缀,时有零乱之感。对史实疏于考证,作者还有个习惯是很多地方只标月份不标年份,个别年份还有明显错误,前后不一,这在再版书里是不应出现的。附逆之后的内容较简略,49年以后就更是失之于简陋了。与40万字的篇幅相比,信息量不足,即开头提到的,史的部分少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