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画语录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王季迁(1907—2002)
江苏苏州人,知名收藏家,先后追随顾麟士、吴湖帆学习绘画及鉴赏。1935年,当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逐渐确立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博览...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王季迁(1907—2002)
江苏苏州人,知名收藏家,先后追随顾麟士、吴湖帆学习绘画及鉴赏。1935年,当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逐渐确立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博览各大博物馆的书画精品。
王季迁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在美期间,大批私人收藏的中国书画流散海外,他借机收藏了《朝元仙杖图》、《韩熙载夜宴图》、《早春图》、《竹石图》等大量书画。王季迁在中国书画方面的知识广泛渊博,与众多学者、收藏家交往频繁,为西方世界真正鉴赏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开启了难得而又可靠的门径。许多设有中国书画部门的拍卖公司,也都纷纷聘请他担任顾问。
王季迁平时撰文甚少,除本次访谈外,只留下数篇文章和吉光片羽般的书画评语。
目录 · · · · · ·
追忆王季迁老师(张洪)
自序
第一篇 气韵、画品、纸绢、笔墨等的欣赏
第二篇 绘画外在的判断标准、一些主要的皴法
第三篇 渲染与雅俗
· · · · · · (更多)
追忆王季迁老师(张洪)
自序
第一篇 气韵、画品、纸绢、笔墨等的欣赏
第二篇 绘画外在的判断标准、一些主要的皴法
第三篇 渲染与雅俗
第四篇 用笔与雅俗
第五篇 正锋和侧锋(中锋和偏锋)
第六篇 美感与雅俗
第七篇 含蓄与正统
第八篇 沈周
第九篇 倪瓒
第十篇 唐寅
第十一篇 四王
第十二篇 石涛
第十三篇 八大山人、牧溪
第十四篇 粱楷、王蒙
第十五篇 黄公望、夏珪
第十六篇 戴进、李唐、陈洪绶
注释
附录:吴湖帆先生与我(王季迁)
部分图片说明
索引
致谢
· · · · · · (收起)
喜欢读"画语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画语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画语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鉴赏大师谈笔墨之道,细品中国传统书画之精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王小波有句名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想要找寻这“诗意的世界”,不必背起行囊踏遍万水千山,只需在某一个短暂的瞬间,从“满地是六便士”的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将目光投向“天上的一轮明月”,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徜徉在浓淡笔墨的... (展开)
书中有几处疑问,@了理想国,没回话,请教各位,求解:

跟着老神仙读「笔墨」

营销编辑的一封信:给《画语录》新版

听两位历经风霜的睿智老人家的对话

对话之下——东西思维的纠缠

以笔墨为中心的艺术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王季迁先生是民国末期五大藏家之一,品味之高,眼力之准,鉴赏之精,收藏之富,为海内外称道。自己师从名家,操笔弄墨,出色当行,得古人三昧。中年以后定居纽约,一边做苏富比的高级顾问,一边讲学,一边不断进行笔墨实验。看他晚年的画,抽象性和当时西方现代绘画一致。这样...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门槛很高的书,不值得买! | 来自其来有自 | 1 回应 | 2023-04-06 13:06:2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三联书店 (2022)9.0分 371人读过
-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3)8.9分 5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理想国 书香2014 (理想国imaginist)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建筑师书单 (有方主页君)
- 必买之书 (山鬼2046)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画语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请勿打扰 2022-03-07 11:32:25
通篇混蛋话,读来生气。 符号体系内部的自说自话,跟观念艺术一个德行
4 有用 画游记 2014-11-13 18:01:26
很多地方还看不懂,估计真得动过笔才能对笔墨有所体会,按徐老的说法,赝品真多啊,包括博物馆里的那么多古画她都说是假的。董其昌的好我还不大体会得到,但王蒙倪瓒是真的好。
8 有用 神威 2019-08-26 14:23:22
修行19th,王季迁难得,徐小虎更难得,世间多少腹藏渊海之人无缘传灯,致毕生所学随之同归道山不能传世,徐小虎出身便跨中西,以其广博见识和天真烂漫般的直率时引导时追问,从王先生那里“逼”出了多少好见识,此正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之理。王先生多引音乐譬喻书画之理,令我第一时间想到集异璧,艺术瑧至绝高道理便彼此相通,举一反三最佳,旁征博引有益。此书妙处无穷,最妙之处是我一个门外汉捧读此书不觉一气呵成... 修行19th,王季迁难得,徐小虎更难得,世间多少腹藏渊海之人无缘传灯,致毕生所学随之同归道山不能传世,徐小虎出身便跨中西,以其广博见识和天真烂漫般的直率时引导时追问,从王先生那里“逼”出了多少好见识,此正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之理。王先生多引音乐譬喻书画之理,令我第一时间想到集异璧,艺术瑧至绝高道理便彼此相通,举一反三最佳,旁征博引有益。此书妙处无穷,最妙之处是我一个门外汉捧读此书不觉一气呵成,不忍释卷,有所得又不觉得自己附庸风雅,是真而且真的学到了有关艺术与人生的一些道理,更有趣的是,这些至高的道理总结起来还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尺寸感”等深合中庸之道的。王先生颇为推崇笔墨之含蓄,这种含蓄在艺术里就是留有无穷之意的余地,不含蓄也许无错,但成就经典,非含蓄不可,舞台是作者和观者共有的! (展开)
13 有用 森雲 2014-01-11 17:35:30
对于了解文人画的基本观点、所谓笔墨趣味的混乱内涵以及中国画在文人手中如何衰落的很有价值!希望吴冠中老先生在天堂里和王季迁老先生辩上一辩
2 有用 野次馬 2016-01-18 07:26:08
需要意会的地方挺多,当然大部分是因为我对作品太不熟悉了。想找本各家皴法详解来看看。看前言的时候就在想,后来一查,徐在普林斯顿的导师果然是方闻。Such a slippery ground, Chinese art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