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记的5星书评 (103)

arber 2005-11-21 19:47:13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地狱里的人们

花个半个月不到看完了《死屋手记》,书才还了一个星期,却已开始思念了,那些夜晚我像个躲在死屋角落窥视他们生活的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给我提供了这个绝佳的角度。比起这本书,《肖申克的救赎》有点像部童话了,虽然我也很喜欢,写监狱的作品基本没有可能超越这本书,因为什...  (展开)
宝王白奖评委 2015-04-03 23:08:17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版

古拉格之前

如果你翻看任何一本八九十年代的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出版的《死屋手记》,你都会在其译者序或译后记里读到革命式话语,大都是一些:“深刻揭露了……”和“大力抨击……”之类的话语,完全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定位成一个伏契克式的作家。然而陀的这本书,恰恰没有浅薄如此。如果陀...  (展开)
艾克君 2020-07-14 16:52:12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版

被拉远的距离

事到如今,我依然认为本书描绘的世界真是无比纯净的存在,而“纯净”这个词在这里似乎还有些贬义的色彩。我于近两年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就觉得它与众不同,即它不同于陀老其他的小说那般可以给人混乱、狂热的感觉,反而是令人仿佛设身处地身处于冰冷风雪肆意的西伯利亚平原,一...  (展开)
上達 2020-03-06 18:50:3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长篇书评(精)】便急回暖律,天边海上,正春寒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十九世纪的俄国,宛如即将倾颓的宫阙,斑驳的墙壁中,透射出贵族们笙歌夜宴的灯光,在街头巷尾,污水泛滥的沟渠中,一双双眼睛从黑暗中凝视着宽敞洁净的马车道,护卫秩序的士兵们的枪口微微颤抖,冰冷的风雪被年轻的胸膛狠狠的撕开,巨大的吸力把空气野蛮揉碎吞入肺部,然后从...  (展开)
安非锐 2021-02-09 21:47:53

非典型的《死屋手记》与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喜欢该下地狱的人吗? ——夏尔·波德莱尔 1850年1月,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监狱新来了一批政治犯,其中有个不高大也不英俊的年轻人,他那张带着雀斑的病恹恹的脸,还未塑造成日后广为人知的清癯线条,小小的凹陷的灰色眼眸里,还透不出日后深邃冷峻的神采,只是将帽檐盖住宽...  (展开)
绯村拔刀斋 2019-07-22 13:21:16

帝国的缩影

«死屋手记»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从陀氏这一篇篇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小小的西伯利亚监狱,就是帝国的“缩影”。 彼时的沙皇俄国,还广泛存在着农奴制度,而广大底层人民与贵族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隔阂。作为一...  (展开)
精神的飞行者 2017-11-05 21:21:18

自由与孤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死屋手记》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苦役犯们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监狱生活。作者借主人公亚历山大 · 彼得罗维奇 · 戈梁奇科夫的手记,用小说的形式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九年流放苦役再现了出来。 这部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趣。作者非常擅于讲故事,特别是通过囚犯...  (展开)
戚小存 2021-08-16 15:18:26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亲爱的病友

随便挑了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断断续续用来写个人的情绪康复日记,不一定是关于这本书的,也会扯到他的其他书,纯主观的个人情绪的絮叨。 2020年8月16日 星期一 文学应该是情绪的居住地。我们在里面找教堂,找医院,找度假的旅店,找世界尽头的一栋小房子,找大海上一艘漂...  (展开)
释空 2022-04-23 12:04:28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自由而凶猛

看完《死屋手记》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形形色色的人,而是动物篇,尤其是所有人去放飞那只受伤的鹰的片段。 他对任何人也不信任,也不向任何人屈服妥协,它孤独地、满怀仇恨地期待着死亡。 它是一只自由而凶猛的飞禽,它是过不惯我们监狱的生活的。 放它走吧,让它去享受那真正...  (展开)
泉枫彦 2015-10-01 22:42:54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版

置之死屋而后生

掩卷,沉思,我想,《死屋手记》一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最难以忘怀的作品。 诚然,无论是之前的《白夜》还是之后的陀翁四大名著(我自己的命名😄),《死屋手记》在其中,都显得不那么夺人眼球,但它却无疑是陀翁创作的重大拐点。西伯利亚风雪交加的四年,那个博学多...  (展开)
Just 那么年少 2017-07-24 19:20:43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版

走出“死屋”的可能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与《肖申克的救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爱文学。——苏珊·桑塔格 我想告诉你,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爱人性,爱生活。 “我不忧伤,也不泄气,生活终究是生活,生活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而不在于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信中说道,那是启程去往鄂木斯克要塞临行前的安慰与掩饰。此...  (展开)
啊鸡哒 2022-02-19 02:05:18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版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观 ——基于《死屋手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摘要: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中所展现出对人性的探索之深、对人性的悲悯同情之厚重深深影响了当时代及后世的文学创作者。他以自己10年西伯利亚的苦役和兵役生活为原型创作的《死屋手记》堪称监狱文学的开山之作。囚徒是怎样的人、他...  (展开)
开门trortd 2012-12-05 15:23:48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真情流露啊

不像本小说,是一次高尚的倾诉,充满真情,我被完全打动了。 而且在开篇设置了一个背景:倾诉的人在外人眼里就是一个寡居的怪人。而在读完他的倾诉的最后一行后,我想起了开篇时的这个设置,更不禁要流泪。 我讨厌“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我讨厌“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我...  (展开)
黑流 2021-08-17 18:40:31

死屋和不死的人

有充分的理由肯定,《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生涯乃至整个思想生涯发生重大转折期间的一部作品。其重要性不仅是针对作家本人说的,对于俄罗斯十九世纪知识界的影响也见微知著。虽然作家在1845年完成的处女作《穷人》已经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文字操控能力,但在他后期作品...  (展开)
诗人邹波 2021-02-07 01:19:12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要注意“有些人”

邹波 在《死屋手记》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色鬼称为他的人群中的“有些人”,比如“想象一下那个剃光半边脑袋、戴着镣铐、身穿条纹囚服并且在押送兵的监视之下的色鬼吧。”,还有老卡拉玛佐夫等,其实谁都是色鬼,挑出来写的普通的色鬼是色鬼中的色鬼? 为什么不去自然泛化?不像...  (展开)
伲凹 2020-07-05 22:19:58

小记(待补)

•死屋(监狱),这里的生活单调,僵硬,沉闷,欲望行为被限制,并且不断受到惩罚的威胁,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压倒,他们封闭自我,逐渐消失。西伯利亚,气候恶劣,寒冷阴沉,身体痛苦,精神匮乏,疾病萦绕,强迫同居无法独处一分钟的屈辱和束缚,无尽孤独 •处处显现社会阶梯...  (展开)
无何有 2019-11-29 16:41:37

死中的微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广袤的宇宙黑而冷, 人却仰望夜空浪漫地说, “看,星星”, 狼群的长啸划破原始森林。 最近在啃《西方哲学史》,期间为了换下脑子,找本小说读。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代小说心灵刻画的巅峰,跟西哲搭配读,也很适宜吧。挑了《死屋手记》,原因无他,厚度适宜。读的时候发觉...  (展开)
SeaHoney 2014-04-27 20:02:46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扯谈鲁迅

1、据叙述者的描述,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手记的作者)拒绝了“我”将新书借给他阅读的建议,“我”随后观察到“我在他屋里几乎连一本书也没有发现”,但是,在“手记”的正文中,我们能够发现,彼得罗维奇不仅读过果戈理,而且地理知识丰富,可见实际上他是读过很多书的。...  (展开)
Blank Grid 2022-08-12 21:25:19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版

部分精彩议论和描写摘录

◆ 第3章 死屋 >> 人是一种能习惯于任何环境的动物,我以为给人下这样一个定义是最恰当不过的。 >> 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设想:在整整十年服苦役期间,我从来没有单独一个人在一起过;一次也没有,就连一分钟也没有过。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更令人痛苦的呢?干活时,有...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共103条)

订阅死屋手记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