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掩饰》是作者第一本书,融合了有力的法律论证和诚恳的自我剖析。该书于2007年获得了由PublishingTriangle颁发的RandyShilts奖,被誉为年度著名同性恋非小说类书籍。
该书结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察,作者提出,社会对待同性恋者往往有三个阶段的态度:首先把它当成病,予以治疗;随后,社会不再强迫这个群体改变自己,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很多场合冒充成“正常”的异性恋;如今,这个群体不再被矫正,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伪装,但社会仍然要求他们淡化自己的某些特质,保持低调,作者称其为“掩饰”。事实上,每个人都因种种顾虑,需要在不同场合掩饰自己。作者以有色人种和女人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掩饰如何阻碍我们充分实现公民权利。最后,作者并提倡一种跳出身份政治的新民权范式,让每个人都能更真实地做自己。
作者简介 · · · · · ·
吉野贤治,日裔美国人,出柜同性恋者,现任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宪法学教授。曾就读于哈佛(本科,1991)、牛津(硕士,1993)和耶鲁大学(法学博士,1996)。曾就职于耶鲁法学院(1998-2008),并担任副院长(2005-2006)。除了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还在《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开有专栏;常参与知名电台和电视节目。
目录 · · · · · ·
英文版自序
一个不加掩饰的自我
第一部分
同性恋的矫正
同性恋的冒充
同性恋的掩饰
第二部分
种族掩饰
性别掩饰
第三部分
民权的尽头
新民权
后记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掩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掩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 更多书评 26篇
-
#p6 我的诗性思维会把第一个"我"与第二个"我"区分开来。第一个我是那个完整的,旁观的自我,而第二个『我』,也就是那个我想杀死的人,是栖居在么心的同性恋的『我』。 #p12 在那些主要是直人的聚餐上,他们的同班会叽叽喳喳地讨论他们的孩子。而在同性恋聚餐时,人们则会对自己的出柜经历喋喋不休。这让他觉得对于很多男同性恋而言,出柜是最接近于生孩子的事情了。把自己生出来是很不可思议的,觉不可能做到平静。 #p15 在我... (1回应)
2017-02-11 23:31:18 5人喜欢
#p6
我的诗性思维会把第一个"我"与第二个"我"区分开来。第一个我是那个完整的,旁观的自我,而第二个『我』,也就是那个我想杀死的人,是栖居在么心的同性恋的『我』。 引自 一个不加掩饰的自我 #p12
在那些主要是直人的聚餐上,他们的同班会叽叽喳喳地讨论他们的孩子。而在同性恋聚餐时,人们则会对自己的出柜经历喋喋不休。这让他觉得对于很多男同性恋而言,出柜是最接近于生孩子的事情了。把自己生出来是很不可思议的,觉不可能做到平静。 引自 一个不加掩饰的自我 #p15
在我还没出出柜时,我总是微处理我的同性恋身份,琢磨着谁知道了,谁还不知道,谁应该知道,谁又不应该知道。当我出柜时,我欣喜若狂,以为不用再考虑我的性倾向了。后来我才知道,那种欣喜是幼稚的。我根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出柜,因为每个我新认知的人都会在我的周围建立一个新的柜子。更为微妙的是,就算是那些知道我是同性恋的人也会强加给我一个新的要求,要我服从于异性恋。 我讨厌的是需要压抑我对同性恋话题,文化的激情--好像这些仍然是我应该感到羞耻的兴趣一样。 引自 一个不加掩饰的自我 1回应 2017-02-11 23:31:18 -
未命名搪瓷🌈 (无价值的低端人口)
他说我让他想起了他那阵子参加过的一些晚宴。在那些主要是直人的聚会上,他的同伴们会叽叽喳喳地谈论他们的孩子。而在同性恋聚餐时,人们则会对自己的出柜经历喋喋不休。这让他觉得对于很多男同性恋而言,出柜是最接近于生孩子的事情了。把自己生出来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令人害怕的,绝不可能做到平静。 把男同性恋的出柜比做生孩子也太妙了,而“把自己生出来”这句更是一种具有诗人气质的浪漫说辞,克制、冷静也准确得让人想拍...2021-08-17 15:07:31 3人喜欢
-
獾狸猿一皿 (做一个不体面的失败者)
也许我俩都同意浪漫爱情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我们都自信它会发生,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一权利。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词,它不像“银色”或“橙色”那样炫耀夺目,而是如十四行诗那样闪着锡箔一样的微光,它不跟其他任何词押韵,总是独自游走。然而就在某处,爱情发生了,真实得有些虚妄就像是窃听到了远处的谈话。但它却没有以主人公设想的方式发生。 所以在我把保罗拥进怀里时,有些东西震撼了...2020-03-04 22:10:13 4人喜欢
也许我俩都同意浪漫爱情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我们都自信它会发生,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一权利。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词,它不像“银色”或“橙色”那样炫耀夺目,而是如十四行诗那样闪着锡箔一样的微光,它不跟其他任何词押韵,总是独自游走。然而就在某处,爱情发生了,真实得有些虚妄就像是窃听到了远处的谈话。但它却没有以主人公设想的方式发生。 所以在我把保罗拥进怀里时,有些东西震撼了我。我想知道,阳光透过石板瓦的阴影钻进来,落在他眼皮底下时,他的眼睛会变成什么颜色。没有人曾详细写过,当一个人赤裸的身体表面被另一个人的身体所挤压时,会发生些什么。这是一个自我慢慢分解的过程,那种想要区分我与非我的本能不得不被搁置。我非常确定,如果我活在别的世纪,那么我至死都体会不到如此不可或缺的温暖,每想到此,我都会颤栗不安。我把他抱得更紧了,而他是流浪,他是欲望,他是华丽的错乱,是跑来平复我焦躁幻想的现实。我不知不觉睡着了我觉得时间应该在此时此刻结束。 引自 同性恋的掩饰 回应 2020-03-04 22:10:13
-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在掩饰,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努力的议题,那就是对真实性的渴求,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共同愿望——抒发自我且免于不合理的强制服从。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被描述的足够具体,整个宇宙将会借由它讲出真谛。 但是当它被切痛时,它懂得成长。(水蛭) 当我遇见布雷恩,原本苍白无色的世界突然跌碎了,变像万花筒一样斑斓。 民权的最终报复是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我们的天资而不被无知的顺从所束缚。 拿不可改变为同...
2019-07-02 17:54:37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在掩饰,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努力的议题,那就是对真实性的渴求,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共同愿望——抒发自我且免于不合理的强制服从。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被描述的足够具体,整个宇宙将会借由它讲出真谛。 但是当它被切痛时,它懂得成长。(水蛭) 当我遇见布雷恩,原本苍白无色的世界突然跌碎了,变像万花筒一样斑斓。 民权的最终报复是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我们的天资而不被无知的顺从所束缚。 拿不可改变为同性恋辩护并不是最佳方案,因为它隐含着一种歉疚感。 文学教授里奥·博萨尼曾说,如果我们假定我们没有走错路,那么就不会有人问“我们究竟是怎么走到那儿的” 不要想那么多,生活并不容易。 以更真实的自我面貌栖居,会让一个人变得更有活力,同时更加稳定,这二者也会使他更容易向其他人敞开心扉。 我真正的理想图景是自治——给每个人表达他们各自真实自我的自由——而不是一个僵硬的、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同性恋身份的概念。 假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功能:顺从于环境的需要从而掩护真我。 一个人健康与否,取决于真我对假我的支配程度。
回应 2019-07-02 17:54:37 -
-
1. 对于为出柜的我来说,父母的“我爱你”是虚无的--我相信这份爱,却不相信其中的“你”。真正的我被藏了起来,他们爱的“你”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更优秀的儿子。 2. 我自己似乎也是习惯于掩饰的。(p.89)“我讨厌穿得不男不女,讨厌在公共场合秀恩爱”、“...觉得酷儿让所有的同性恋都染上了坏名声...让人产生很多误解,从而强化了现有的不平等”。这几乎就是我根深蒂固的想法!外表、人际关系、社会运动、归属这四个维度,我...
2022-05-16 23:06:21
1. 对于为出柜的我来说,父母的“我爱你”是虚无的--我相信这份爱,却不相信其中的“你”。真正的我被藏了起来,他们爱的“你”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更优秀的儿子。
2. 我自己似乎也是习惯于掩饰的。(p.89)“我讨厌穿得不男不女,讨厌在公共场合秀恩爱”、“...觉得酷儿让所有的同性恋都染上了坏名声...让人产生很多误解,从而强化了现有的不平等”。这几乎就是我根深蒂固的想法!外表、人际关系、社会运动、归属这四个维度,我似乎只在后两者有所展现。可能是边界的问题,可能是刻板印象,也可能我认为这样做能给我的生活少些不必要的麻烦。
3.我不敢相信居然有“火岛”这样一个地方存在!“你的头发都融化了”这句话让我的心也化了。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温柔、平等,心向往之。
4.(p102)当我说出我是同性恋时,我是在表明,我愿意把自己看得比这个世界对我的评价更重要。
5.体会不到种族上的民权分歧,女性权益倒是有所感触。对职场女性而言,要掩饰➕逆向掩饰:作风要像个男性,又不能没有女人味。而母亲角色就像是职场里的酷儿: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是不专业的体现;但男性表现出父亲特征,却被夸赞是顾家的男人。
回应 2022-05-16 23:06:2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7)8.4分 41人读过
-
Random House (200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豆瓣五星图书【性别研究】 (爱玛·包法利)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同志文学藏书 (鹿鸣之什)
- 情感/道德现象学(待整理) (維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掩饰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Y 2019-09-26 21:01:44
难得的是讨论了新民权的范式,虽然论述其实不够严谨
3 有用 SkylarLau 2020-02-15 18:26:08
担心太多理性对话无异于担心有太多公平
6 有用 大象炖兔子 2021-09-08 17:16:26
我很真心地推荐给所有自己是异性恋,但想要理解性少数群体的内心的人这本书。吉野贤治的笔调诗意又严谨,触及到了性少数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几乎所有“社会式”的困难。读到他说对于性少数来说,每一个“观众”都是一个“柜子”,出柜就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事业时,我又回忆起在我的生命里一次又一次表露自身的、凌迟般的艰难,获得了被感同身受的宽慰。但无论如何,无论是性少数、女性、身体障碍者还是少数族裔,希望所有人都能够... 我很真心地推荐给所有自己是异性恋,但想要理解性少数群体的内心的人这本书。吉野贤治的笔调诗意又严谨,触及到了性少数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几乎所有“社会式”的困难。读到他说对于性少数来说,每一个“观众”都是一个“柜子”,出柜就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事业时,我又回忆起在我的生命里一次又一次表露自身的、凌迟般的艰难,获得了被感同身受的宽慰。但无论如何,无论是性少数、女性、身体障碍者还是少数族裔,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走出柜子,告别我们难堪的掩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不受偏见阻挠。即便我们深知,这是永远无法抵达的终极,但“既在网中,何不试着捕风”。 (展开)
6 有用 Wings 2016-12-01 23:31:15
对“普遍人性”的追求曾对个性和差异造成压制,因而有了身份政治下以“解放”为名的对差异身份的定义,但同样的,身份概念的本质化依旧会压抑主体,有了这两重波折,新民权倡导的“人权”或许可以被看作是微观叙事下对“普遍人性”的召回,落脚点不再是以“普遍”的名义对个体进行规训与制造,而是以同理和同情为前提,在微观的个体间对话过程中,寻求一种“毋生分别心”的默契和包容,在这一向度上,有可能达成民权运动所追求的平... 对“普遍人性”的追求曾对个性和差异造成压制,因而有了身份政治下以“解放”为名的对差异身份的定义,但同样的,身份概念的本质化依旧会压抑主体,有了这两重波折,新民权倡导的“人权”或许可以被看作是微观叙事下对“普遍人性”的召回,落脚点不再是以“普遍”的名义对个体进行规训与制造,而是以同理和同情为前提,在微观的个体间对话过程中,寻求一种“毋生分别心”的默契和包容,在这一向度上,有可能达成民权运动所追求的平等和自主。 (展开)
2 有用 碎嘴大魔头 2019-05-03 16:59:11
看了一半,那些柜子不单单是同性恋者,那些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隐秘,这样那样的束缚,这样那样的流血,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怜悯,众生皆苦,生活从来都不是易事,能做的,只有尊重每一个苦难者。life is struggle。每一个生命以及其苦难和努力,都是一场出埃及记。
0 有用 拥抱一半 2022-06-26 22:25:07
代译序写得好精彩。以及一些在LGBTQ和个人生活里的讨论都能从书中找到思考的链接。
0 有用 草莓卡士挞 2022-06-25 20:37:17
想看到更多研究女同性恋的著作。每每在文中看到同性恋一词,都在思考其指代的是男或女。种族-阶级-性别-取向,讨论每往上一层,下层的影响就越发明显。迫切地想读到女性视角下对于酷儿理论的解读与体悟。
0 有用 柘 2022-06-22 18:16:44
作者最后提到的以普世的“自由”代替“平等”的诉求。我想,“平等”是通往“自由”的路径,众声喧哗之下才可以到达(或者接近)“自由”的终点。 观点仍值得商榷,但带来很多启发。
0 有用 呆头认为 2022-06-20 18:00:39
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性少数群体生活中,无数个自觉或者不自觉掩饰的瞬间。尤其是能够推己及人,提出更多被主流社会(也就是掌权者)所压抑的群体权利问题。一星扣在,文学院出身表示,选择了文学也不一定会变得紧张兮兮呀。
0 有用 Sdarbucks 2022-06-19 13:00:43
在此地读后有一种无所从之的荒谬诡异之感,无论是掩饰、冒充,还是矫正,个体生命经验被遮蔽的路途上,蓝色小星和叛逆纹身都被视为应剪刈的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