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最早采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看待古典诗歌如何构成的著作之一。作者提出,“‘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是重新理解古典诗歌尤其是特别凸显着中国诗特色的近体诗的关键”。因此,作者不是对一篇一首的诗词进行微观的分析,而是从宏观的语言体系的角度对于古典诗歌在特定历史时 期的整体风貌和动态发展作出把握。以精准的艺术感受力为支撑,如快刀斩乱麻般解剖、厘清印象式与教条式的传统诗歌批评。本次最新修订,又收入《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读高友工、梅祖麟著<唐诗的魅力>》作为附录,更完整地展现了作者对诗歌语言学批评的看法。
在线试读
: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兆光,一九五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著作有:《中国思想史》、《禅宗与中国文化》、《唐诗选注》等
目录 · · · · · ·
新版序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 · · · · · (更多)
新版序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第二章 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难题: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二、实例分析:从语义到语音
三、还是难题: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第三章 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一、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二、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三、埋没意绪:意脉与语序分离的意义
第四章 论格律——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的分析
一、语音序列:从永明体到律绝体
二、意义结构:对偶的空间效应
三、句型规范:诗歌整体结构的选择
四、小结:人心与天道的同律搏动
第五章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一
一、密码破译: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
二、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
三、用典方式:表达意义与传递感受
四、典故注释:对“动机史”的阐释
第六章 论虚字——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二
一、“自”字的分析:“转从虚字出力”
二、虚字的意味:传递感受与曲折意思
三、“意思中再加意思”
四、唐宋诗之间:虚字与以文为诗的风气
第七章 论诗眼——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三
一、从无眼到有眼:“诗眼”的形成过程
二、诗眼的意义:给物理情状以情感色彩
三、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第八章 从宋诗到白话诗——诗歌语言的再度演变
一、以文为诗:从唐诗到宋诗
二、以白话为诗:20世纪初的诗体革命
三、宋诗与白话诗:一种共同的诗歌观念导致的语言革命
四、巧思与机智:走向精致化的白话诗
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后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后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
附录 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
· · · · · · (收起)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一、“背景分析”: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第二章 语言与印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一个难题
一、难题:语言与印象的纠缠
二、实例分析:从语义到语音
三、还是难题:诗歌语言批评怎么办
第三章 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一、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二、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三、埋没意绪:意脉与语序分离的意义
第四章 论格律——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的分析
一、语音序列:从永明体到律绝体
二、意义结构:对偶的空间效应
三、句型规范:诗歌整体结构的选择
四、小结:人心与天道的同律搏动
第五章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一
一、密码破译: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
二、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
三、用典方式:表达意义与传递感受
四、典故注释:对“动机史”的阐释
第六章 论虚字——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二
一、“自”字的分析:“转从虚字出力”
二、虚字的意味:传递感受与曲折意思
三、“意思中再加意思”
四、唐宋诗之间:虚字与以文为诗的风气
第七章 论诗眼——中国古典诗歌特殊语词的分析之三
一、从无眼到有眼:“诗眼”的形成过程
二、诗眼的意义:给物理情状以情感色彩
三、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第八章 从宋诗到白话诗——诗歌语言的再度演变
一、以文为诗:从唐诗到宋诗
二、以白话为诗:20世纪初的诗体革命
三、宋诗与白话诗:一种共同的诗歌观念导致的语言革命
四、巧思与机智:走向精致化的白话诗
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后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后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
附录 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背景是批评家视野里重构的历史,是按照批评家的理解与分析对一系列事件材料的排列组合与解释,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本身,属于历史的那些事件早已逝去,属于历史的诗人也早已死亡,时间带走了他们复杂的精神与微妙的心灵,留给批评家的只是诗歌本文和相关的一系列“历史叙述”,但正如H·怀特《叙述的热门话题》里说的,历史叙述早已将历史事实剪裁过了,所以它并非事实,“而是告诉我们对这些事实应当向哪个方向去思考并在我们思想里充入不同的感情价值”。重构于批评家之手的背景,正如M·福科《知识考古学》所说的包含着荒谬的“精神产品”,尽管靠近了诗人,但依然无法重现历史的血色和心灵的生命,更何况诗人正属于最复杂多变的那一类心灵,诗歌正拥有最微妙难测的那一类情感,把“背景”之因与“意义”之果硬叠合在一起难免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
这种把批评家自已信赖的背景硬塞给诗人与诗歌却毫不考虑这也是“一味率执已见”的做法,是不是也会歪曲了古人而遭致“吠日之诮”?把诗人复杂的写作心理简化为背景到意义的机械过程,把诗歌广泛的表现领域缩小为政治或时事的专门栏目,这对诗人与诗歌是“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还是画地为牢对他们的贬抑? 诗歌本来是要给人们以艺术美感享受的,而这种精确到有些残酷的背景批评却常常破坏这种乐趣,好像用X光透视机把美人看成骨骼,用化学分析把一朵花分解为碳、氢、氧,诗歌在背景批评中常常成了历史事件的美文采访,而历史的“相斫书”倒在背景批评下成了诗歌的内在主题,读着这种经“背景”过滤后的诗歌,人们非但不曾领略到美感,倒仿佛读到了一份报急的时事报纸让人心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 全部原文摘录
汉字的魔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人居然可以这样生活,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
今天看葛兆光老师在《汉字的魔方》中的签名,还写了“旧时舞文弄墨之作”,不禁感动,序中写回忆那个写书年代,白天能在人群中体验着现代的抗争和激情,晚上却也能回到陋室沉浸在诗歌之中不再有任何喧嚣,人居然可以这样生活,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 书皮是我爱的紫色。买书...
(展开)

从变化多端解读古典诗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手上这本书是1999年葛兆光先生《汉字的魔方》修订版,与原版不同的是,时过境迁,人的记忆有限,对于书中赘述的资料有些查找不到,着实让人心中不快。如今20多年过去,书一直在大卖,但是我蹲在电子屏幕前,一字一句抠细节,由于自己的基础问题,读来麻烦,好在是读完了。 纵观... (展开)
能解决问题的书都是好书
翻这本书缘于一个好小的问题,为了方便解释,往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歌,渐渐导致一种读诗的整体性美感体验的丧失,心下惶惶然,而近来脑中所思愈发明朗,好像自己时刻监督着自己似的,难得有一刻闲散的“吾忘我”。当艺术的自由丧失,道德理智主宰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很多...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8.8分 468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8.7分 10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文学理论】 (爱玛·包法利)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杨枫)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阅读小说、阅读诗歌——文本细读批评方法 (fanneyfl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汉字的魔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琯朗 2020-10-12 19:07:53
我的百宝书,写论文必翻
1 有用 古莽國民 2020-04-18 11:17:19
这本18w字的书,我用了18个小时做思维导图。私心里很敬佩葛兆光先生,不仅是由于博通中外的学术眼界,也因为他面对疑窦当仁不让的精神。 这本札记解决了我很多困扰,有很多冥冥中感受到的想法被先生朗然地诉诸笔端。 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旧诗的人。
9 有用 方塘 2021-01-19 11:04:53
诗歌的语言学批评。有立论,有驳论,篇篇俱佳,最后作者还运用自己的论点写了一篇诗歌史,从结构上每篇独立成章,连缀在一起又神完气足。中学深沉,西学邃密,钱钟书若写理论文章或许与葛兆光此书差相仿佛。葛兆光似担心不被读者理解,为文之际最想的就是向下兼容,所以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经验来比喻他的诗学思辨,有的很形象,有的读来无感,有的甚至如其在某版序言中所说的“油滑”。葛氏研究禅宗多年,自然懂得争取信众的策略是教... 诗歌的语言学批评。有立论,有驳论,篇篇俱佳,最后作者还运用自己的论点写了一篇诗歌史,从结构上每篇独立成章,连缀在一起又神完气足。中学深沉,西学邃密,钱钟书若写理论文章或许与葛兆光此书差相仿佛。葛兆光似担心不被读者理解,为文之际最想的就是向下兼容,所以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经验来比喻他的诗学思辨,有的很形象,有的读来无感,有的甚至如其在某版序言中所说的“油滑”。葛氏研究禅宗多年,自然懂得争取信众的策略是教义佛法的简单化,但这一策略用在诗学批评领域,成功与否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展开)
0 有用 涉渡之周 2022-02-25 19:24:19
佳作必担得上博古通今、思虑周密,葛兆光能在本色当行外另辟天地,对中西文论的熟悉掌握、信手拈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只见其左瞻右顾、左右逢源,待把古典诗歌“妙处难与君说”之处于谈笑间一一道出。
0 有用 DII 2017-04-02 16:02:16
葛老结构诗歌文化。满腹经纶,不过肚中文化与中国思想史没啥关系。可以看看
0 有用 you了个大默 2023-05-23 23:52:17 安徽
应该有九分。这本文学批评比较深入,很多问题被解释的很到位。第一遍,粗略看去划了不少标记。和梅老师说得论文底层逻辑,相似度高。也有很多地方是我够一够就能懂的部分。非常兴奋。明天好好地做个笔记吧。 附录摘抄部分,需要更仔细地看一遍。
0 有用 White Egrets 2023-05-22 21:31:26 山西
以语言切入古典诗学的畅游。相当于重述了一回文学新变史,发现问题并且毫不含糊地解释它,而不是以古来传统的印象式点染去糊弄。通篇下来最核心的就是诗歌语言的意脉贯通/打乱和散文/口语之字的使用与否两个主要问题,格律虚字诗眼都是包括在内的;而这两方面的改变就是从晋宋之交到唐以及宋到白话诗每一次诗歌革新的关键所在。深入浅出,极为透辟。
0 有用 雲邊江上 2023-05-07 14:14:09 江苏
读完是惊愕的程度,从没想过思想史学者写起诗歌批评会那么得心应手。
0 有用 B612星的李照阳 2023-04-27 18:20:44 吉林
八十年代生吞活剥西方理论的产物。不懂语言学,理论的理解有些也是歪曲和自出心裁,经不起严肃推敲,也就是个读书笔记水准吧。
0 有用 苗小喵|・ω・`) 2023-04-17 15:59:07 安徽
解答了我很多困惑,但有些章节亦有重复之处,繁缛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