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原作名: Le Bleu du Ciel
译者: 施雪莹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192
定价: 32.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
ISBN: 9787305190186
内容简介 · · · · · ·
巴塔耶的小说《天空之蓝》写于1935年,但直到1957年才由让-雅克•珀维尔(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Henri Troppmann)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迷茫、绝望、耽溺酒色的黑色流浪生活。托普曼与三个女人纠缠不清:嘟蒂(Dirty),是位富有、轻佻、神经质又酗酒无度的美丽女郎;拉扎尔(Lazare),相貌丑陋的犹太女人,共产主义者、激进分子,随时愿为坚定信仰而献身;还有年轻、温顺的歌泽妮(Xénie)。故事开场于伦敦一家妓院,托普曼和多蒂一夜狂欢。随后,场景转向巴黎,托普曼向拉扎尔坦白多蒂的故事,以及自己种种不齿的痛苦与欲望。日复一日,醉生梦死,他在一夜宿醉后偶遇格泽妮,重病的托普曼得到格泽妮无微不至的照顾。康复之后,托普曼前往巴塞罗那,西班牙已在内战边缘,一场罢工正在孕育,战...
巴塔耶的小说《天空之蓝》写于1935年,但直到1957年才由让-雅克•珀维尔(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Henri Troppmann)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迷茫、绝望、耽溺酒色的黑色流浪生活。托普曼与三个女人纠缠不清:嘟蒂(Dirty),是位富有、轻佻、神经质又酗酒无度的美丽女郎;拉扎尔(Lazare),相貌丑陋的犹太女人,共产主义者、激进分子,随时愿为坚定信仰而献身;还有年轻、温顺的歌泽妮(Xénie)。故事开场于伦敦一家妓院,托普曼和多蒂一夜狂欢。随后,场景转向巴黎,托普曼向拉扎尔坦白多蒂的故事,以及自己种种不齿的痛苦与欲望。日复一日,醉生梦死,他在一夜宿醉后偶遇格泽妮,重病的托普曼得到格泽妮无微不至的照顾。康复之后,托普曼前往巴塞罗那,西班牙已在内战边缘,一场罢工正在孕育,战争的阴霾笼罩都市。托普曼收悉嘟蒂来信,得知她即将前往巴塞罗那与自己汇合;拉扎尔则谋划着向监狱发起进攻;格泽妮与托普曼的好友米歇尔相识……接二连三的动荡之后,嘟蒂和托普曼动身前往德国。故事最后,嘟蒂也离开了托普曼,主人公一个人在法兰克福,看着少年纳粹游行,预示着时代的剧变即将到来。
整个故事都沉浸在压抑、阴沉而绝望的氛围之中。托普曼在欧洲城市间酗酒、狂欢、流浪、哭泣、追寻死亡。巴塔耶说:“……《天空之蓝》中所有骇人的失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痛苦折磨。但我从未觉得单单这个理由有足够分量,所以1935年书写完后,我放弃了出版计划。而现在,1957年,读过手稿并为之动容的朋友们希望我能发表这部作品。我最终决定相信他们的判断。”
天空之蓝的创作者
· · · · · ·
-
乔治·巴塔耶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关于作者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博学多识,思想庞杂,其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巴塔耶的思想上承尼采、克尔凯郭尔、萨德的批判倾向,下启20世纪后期法国诸家思潮,对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等人的影响尤深,颇具反叛精神,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
关于译者
施雪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在读博士生,从事法语文学与翻译研究,译有《三孔桥》(卡达莱著)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巴塔耶一直对太阳有着强烈的痴迷,在他看来,太阳无穷无尽散发着光与热,消耗着自我,却不求回报,这种纯粹能量的释放最完美地体现了“消耗”这一观念。与自我保存、功利主义的计算相反,耗费完全是一种超越理性、回归人类原始冲动的行为。它超越了哲学与宗教对人的定义,直接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证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后记 -
早在《色情史》一书中,巴塔耶就已开始立足于人类学研究,来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人最初脱离动物性而成为人的标志在于使用工具,在于劳动,因为动物的所有行为都出自本能,而通过劳动,人类证明了自己可以突破生物本能,学会生产、积累与保存财富,拥有为未来考虑的能力。随着这种工具理性的诞生,现代社会也逐渐形成。但另一方面,工具理性也意味着异化:物不再作为其本质而存在,反而成了达到某一特殊目的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质也逐渐被抹去,便成为了社会生产这一目的而运转的齿轮。这种功利性社会将一切都同化为一体,而不符合这一功利性原则的一切,则被当作禁忌排除在外,这就是巴塔耶所谓的同质与异质之分。但巴塔耶看到了人身上那“被诅咒的部分”,看到了人总有一种反物化、回归自我本质的冲动。 性与死亡的奇妙联系并非一个新的命题,弗洛伊德在此之前就已经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过性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关系。巴塔耶则立足人类学与哲学的角度,认为二者在其根本意义上都是回归存在本质之延续性的一种途径。 但这是一个悖论,因为对一个理性自我的完全解构,最终会导致死亡;但若不将这个自我毁灭,就无法真正触及人的本质存在:“如果主体没有被真正摧毁,那么一切都还处于混沌不明中。如果它被摧毁,混沌不明就会消解,但在虚无之中一切都不存在了。”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存在的延续性,这种本质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被触及的,这也是巴塔耶将之定义为“不可能”的原因。 不过,即便人无法真正回归这种状态,他也可以通过性与死亡瞥见这一理想,因为二者都是对非延续的状态的一种摧毁,而那摧毁的瞬间便是存在的延续性显露的瞬间。 “我们明白,将人从非延续性中解脱出来的这一行为永远是最为暴力的。对我们而言,最暴力的就是死亡,确切来说,死亡将我们从一种固有状态中解放出来,而在这种固有状态下,我们看到的是那种非延续性的、我们所是的存在。” 当然,从非延续性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后记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天空之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天空之蓝"的人也喜欢 · · · · · ·
天空之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天空之蓝. Le bleu du ciel.

“在这昏暗的夜里,我为光沉醉了”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和西南师范出的那个版本相比,哪个更好 | 来自喂 | 2023-03-14 18:51:22 | |
发行时间是? | 来自諾虛 | 7 回应 | 2017-12-07 21:58:39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上】 (迎风追)
- 2017年10~12月出版的外国文学 (鲸岛)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单向历2019推荐书目 (鲸鱼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天空之蓝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A 2024-01-11 11:27:45 江苏
读他的哲学感到这是一个文学家,因为他有着且仅仅有着艺术家的思维,读他的文学感到他能做的最好的事便是成为哑巴
2 有用 Bryophyta 2024-10-09 20:29:22 北京
和薇依的(单向)关系性很有趣,另一种《星辰时刻》的演绎。凝视凝视。
1 有用 LY 2017-12-30 21:45:27
蓝色天空下没有答案
1 有用 龙之芥 2019-09-08 09:59:13
巴塔耶写本小说都是在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论证,既苦了译者,也苦了读者。《天空之蓝》让人产生极度心理不适,以色情探寻生死的边界从而到达存在延续性的本质,直到小说结尾作者也不忘再恶心一把读者。托普曼和多罗西娅在墓地的媾和,“让性的结合发生在死亡的场域”大概就是巴塔耶一直在讲的对抗与僭越。
2 有用 小武 2022-03-03 09:29:30
我爱你的最高奖赏是动物性的回归;无数二战背景下的政治隐喻,在当下看来更是令人迷惘;太多元素可以共情(但此处我自甘堕落):自残的幼童(乳房正上方的伤疤),纷乱的深夜酒吧与街道,末世下对战争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她欲壑难填,肯定是活不成的”;坟墓上的性爱读到窒息,你最爱的只能是最放肆的,下坠的,绝望的,(“我何苦要康复呢”,抑或是我第一次做爱时提出的主与奴),亦是最诱人的;你的极致的... 我爱你的最高奖赏是动物性的回归;无数二战背景下的政治隐喻,在当下看来更是令人迷惘;太多元素可以共情(但此处我自甘堕落):自残的幼童(乳房正上方的伤疤),纷乱的深夜酒吧与街道,末世下对战争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她欲壑难填,肯定是活不成的”;坟墓上的性爱读到窒息,你最爱的只能是最放肆的,下坠的,绝望的,(“我何苦要康复呢”,抑或是我第一次做爱时提出的主与奴),亦是最诱人的;你的极致的苦难和极致的幸福是对孪生子;没有一个疯子不对拥有相爱相杀的亲密关系病态地垂涎三尺;她肯定是活不成的。她活不下去了。而我已经二十五岁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