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维米尔的帽子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卜正民(Timothy Brook),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5—2016年度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会长。曾任多伦多、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大学出版社《帝制中国历史》主编。2005年获加拿大历史协会颁发的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泽维尔‧加诺奖章,2006年获颁古根海姆学术奖。代表著作有《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为权力祈祷》《秩序的沦陷》《塞尔登的中国地图》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从代尔夫特看世界/001
第二章 维米尔的帽子/029
第三章 一盘水果/061
第四章 地理课/095
第五章 抽烟学校/129
第六章 称量白银/165
第七章 旅程/201
结 语 人非孤岛/237
致 谢/253
中、日文书目/255
注释及延伸阅读/25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佛教使用了类似的图景来描绘一切现象的相互联系。它被称为因陀罗的网。因陀罗创造世界时,他将其做成了一张网,网上的每个绳结处绑着一颗珍珠。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可以想到的每一个想法,每个真实的数据——在印度哲学语言中,即“万法”——都是因陀罗网上的一颗珍珠。每颗珍珠不仅通过与因陀罗网上的其他珍珠联系在一起,网上的每颗珍珠表面还能映射出网中的所有其他珍珠。存在于因陀罗网的万物都意味着所有其他一切的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页 -
佛教中国化之后,《华严经》里面讲有一个帝释之网,也是天地的网,称为因陀罗网。因陀罗网几乎相当于我们中国的道,它本身就是一个宇宙。因陀罗网每一个网上的交叉点,打结的地方都有一颗明珠,每一颗明珠照见别的明珠,又由别的明珠照见自己。换言之,并不是单单一颗明珠,交相辉映,一珠可见其余所有的明珠,同时在照得见其他明珠时也照见了自己。于是,宋儒的格物,也正如上述珠网的观照:从格一棵竹子中格出道理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维米尔的帽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维米尔的帽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维米尔的帽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8 条 )



烟草是在拉啥辰光,通过啥途径传入中国的
> 更多书评 6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Bloomsbury Press (2007)8.4分 88人读过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8.7分 498人读过
-
文汇出版社 (2010)8.0分 574人读过
-
遠流出版公司 (2009)8.3分 11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2017年出版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新京报书评周刊秋季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十年枕边书 (皇后大道西)
- 理想国 书香2017 (理想国imaginis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维米尔的帽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椿二 2019-01-20 21:52:05
典型世界主义视角。前三章给人的印象是比起文字更适合纪录片影像,当然译者的文笔是非常好的。地理学家和烟草两章让人惊艳,瞬间将人拖入那个时代的社会史当中。人非孤岛,点睛。
2 有用 豬不鳴🇺🇦 2017-11-21 17:46:36
异常的好读且有趣
4 有用 皇后大道西 2018-07-28 11:42:59
被标题骗了,和美术史没有半点关系,作者的捉襟见肘也很明显。但是这类large perspective的书多看看总是好的吧。
1 有用 火星时代白日梦 2022-11-29 00:41:17 江苏
太好看了!蛛丝马迹反映出宏伟的全球化时代,人与物被一张巨大的蛛网连接在一起。每次读这种文章仿佛都能够感觉到历史的共振。也想起自己学历史的初心之一就是觉得历史研究和侦探推理有异曲同工之妙。(ps:作者真的好帅)
66 有用 Nelly.L 2017-10-06 21:15:55
援引“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为全书结语堪称点睛之笔。优秀的历史学家骨子里应该都是世界主义者吧,他们深知过去与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凝结着无数因果,在历史的洪流中塑造当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