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记载了从国民党史的角度深入研究国共关系,全面地论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新中国成立前国共两党关系的发生和发展,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及国民党内各派系在不同时期对国共合作的态度;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剿”共决策过程,抗战前夕国民党在如何对待中共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演变过程,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的决策;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决策,国民党统治的崩溃的过程,1949年国共北平谈判等。
作者简介 · · · · · ·
1953年生于北京,籍贯重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界知名教授。
著有《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策略演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孙中山与国共合作 1
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初衷 2
“马林路线”的失败 12
孙中山的希望与两难 23
国共两党的困惑与尴尬 29
孙中山与弹劾共党案 43
孙中山的去世及影响 53
第二章 “容共”,还是“分共”? 61
党内分化之缘起 61
党内反对派的首次抗争 68
戴季陶的转变与廖案的发生 79
西山会议派的结合及影响 87
第三章 蒋介石走向“三二”之路 97
主张“师法”苏俄 98
一度赞成“阶级斗争” 100
从联俄到“联”共 107
护党与联共的矛盾 112
“三二”事件的发生 117
第四章 从“三二”到“四一二” 127
限共主张提出的背景 128
继续两党“合作”的尝试 138
迎汪、拒汪之较量 147
“扶助农工”问题上的分歧 153
权力斗争的全面发酵 159
“四一二”:血腥的开端 164
第五章 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 175
国民党左派的初次结合 176
武汉国民党政策的左倾 186
工农运动与军队的反动 196
国民党的右倾与中共内部分歧 210
从和平分共到武力清党 219
第六章 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 229
“清党”发起之反复 230
从非法到合法的经过 239
第二期“清党”及其争论 248
第七章 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与“剿共”战争 265
“白色恐怖”和中共城市组织的瓦解 266
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受挫 273
蒋介石策略的调整与成功 288
红军长征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303
第八章 以政治方式解决“共党问题” 310
“莫斯科路线”中途搁浅 310
蒋介石的左右摇摆 321
两党谈判条件之趋近 332
战争形势的意外影响 338
西安事变与停止“剿共” 344
国民党谈判策略的变化 350
改编与收编之争 359
取消中共军权的尝试 366
抗战爆发下的国共妥协 374
第九章 抗战开始后的妥协与磨擦 386
军事合作与政治防范 386
国共磨擦升温与防共办法出台 400
局部“剿共”与危机初起 413
第十章 皖南事变及其善后 424
苏北冲突与军事解决方案的出笼 424
皖南事变与国共全面对抗 436
从政治攻防战到再度妥协 448
第十一章 国共两党攻防态势的转换 461
蒋、毛会见计划的流产 461
重回政治解决的轨道 472
从西安到重庆的激变 484
国民党的内敛与应对 497
第十二章 抗战结束前后的和战选择 506
赫尔利调处的失败 507
国共两党针锋相对 519
内战危险一触即发 526
重庆和谈和平无望 533
诉诸军事的必然选择 541
第十三章 战后国民党人的反共困扰 550
“一二·一”惨案经过 551
军政当局的过激反应 555
蒋介石的点火与灭火 559
受命打人者的邀功与“牺牲” 563
教育当局的居间调和 566
国民党教授的严重分化 573
第十四章 阻止内战的最后尝试 581
马歇尔调停与停战协定 581
政协决议与国共妥协 589
较场口事件及其幕后 597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605
第十五章 四平战役与内战爆发 611
四平之战的导火索 612
四平开战经过 621
四平之战的尾声 631
内战方针下的危机 636
第十六章 从“戡乱”走向崩溃 644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645
从戡乱动员到总体战 651
变局来临前的混乱 664
军事瓦解的种种原因 672
第十七章 国民党对中共的最后一搏 684
桂系和共倒蒋密谋 685
李、白发动和平攻势 695
四老达成和平使命 701
国共谈判南辕北辙 708
中共条件遭到拒绝 721
国共斗争大局底定 729
参考文献暨征引书目
· · · · · · (收起)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试读 · · · · · ·
孙中山与国共合作众所周知,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开始于孙中山的容共政策。表面上,孙中山的容共政策,来自于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但实际上,将共产党人引入国民党,并授予重要职务的,到底是孙中山。因此,从孙中山如何制定并施行其容共政策,了解孙中山在与中共合作过程中的态度、作用及其认识变化,理应是了解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及其政策的起点。许多年来,在涉及孙中山为什么会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清党”运动之所以会诱发各种矛盾冲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极大地刺激了各种势力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权力的欲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5页 -
罗易多次提出要求撤换鲍罗廷,任命自己负责与国民党的关系。结果,莫斯科始终是口惠而实不至,最终也不肯撤换抵制激进政策,对维持两党关系有自己办法的鲍罗廷。但是,斯大林为什么还必须在口头上保持激进呢?这是因为,联共(布)中央这时的权力斗争十分激烈,包括在联共(布)党内有着深厚基础的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等人,都是激进革命的有力主张者,并据此攻击斯大林的退让策略。单纯地从苏联自身的利益来制定对国民党的灵活政策,不符合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党员的思想认识。因此,为了适应党内斗争的需要,斯大林只能用这种首鼠两端的办法来使自己保持主动地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和平分共到武力清党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成者未必天成,败者真当自败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与国共斗争史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这套书预计2009年出齐,可是…… | 来自lookout | 7 回应 | 2023-04-27 14:22:57 |
参考文献采用公开宣言似有不妥 | 来自pubb | 6 回应 | 2021-04-30 08:30:05 |
怎么卖这么贵啊 | 来自厨师 | 4 回应 | 2019-11-18 10:07:26 |
一个疑问 | 来自豆友2664992 | 2015-02-10 09:22:23 | |
《国民党联共和反共》一书的访谈(转载) | 来自唐晓枫 | 2012-07-10 10:04:1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9.1分 69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复旦【政治学研究与方法】网站推荐书目 (小舟)
- 关于民国那些事 (圣)
- 刘苏里历年推荐书目(2006-2012) (Altynbekova)
- 杨奎松现代史硕士生推荐阅读书目 (魔术师)
- 2008年度图书100佳(中华读书报版) (天蝎小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卡卡乐园 2019-06-30 00:01:23
这两种书籍,在键政圈上非常受欢迎: 一种从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国际关系等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后才有的事物的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一种就是三国演义一样的小说,“却说那光头败走淮南,得胜穷追不止....”帝王将相的权谋就是世界的一切了。
2 有用 青(求己) 2012-01-19 21:45:51
就是在行文上,感觉杨老师的好像不怎么hold住~
1 有用 abing 2008-07-09 22:31:46
曲笔委婉言之
88 有用 猫熊不要黑眼圈 2009-12-28 21:53:20
国民党“以党治国”,却党建不兴;外无统一战线,内部宗派林立;虽有武装优势,又遇日本侵华。
5 有用 国士 2010-07-26 11:18:31
国共双方在合作之初就同床异梦,孙要策略性地利用共/产/党的组织形式与人才发展国民党,共/产/党要借国民党的声势实现其政治理想。孙对共/产/党的工具性定位与共/产/党对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定位有巨大的差异,冲突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而导火索就是国共双方都十分倚重的苏联与共产国际。从文化来看,中国文化中的天无二日思想传统必然导致国共合作之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的政治能力与其威望明显成反比,国共合作的直接... 国共双方在合作之初就同床异梦,孙要策略性地利用共/产/党的组织形式与人才发展国民党,共/产/党要借国民党的声势实现其政治理想。孙对共/产/党的工具性定位与共/产/党对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定位有巨大的差异,冲突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而导火索就是国共双方都十分倚重的苏联与共产国际。从文化来看,中国文化中的天无二日思想传统必然导致国共合作之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的政治能力与其威望明显成反比,国共合作的直接造成了国民党的分裂。就本书内容来说,我觉得沈志华教授主编的《中苏关系史纲》中杨奎松教授撰写的内容即可说明,且更为清晰简明。【长春市图书馆藏号:D69616 】 (展开)
0 有用 Agora S. Y. 2023-05-18 03:15:01 新加坡
前半部分很精彩,后半部分与《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那本书有重合之处,不过侧重点不同,还是值得对照来看的
0 有用 王明辉 2023-05-09 22:44:55 浙江
世无英雄
0 有用 著雍敦牂 2023-04-24 07:22:21 辽宁
还是看着国共两次合作时期的各种博弈比较带感,国共军事对峙的描述都是军事内容看着枯燥无味。比中间地带的革命通俗易懂。
0 有用 Neil 2023-02-19 15:28:02 湖南
国民党毕竟没有经历长征
0 有用 keep dreamer 2023-01-29 09:57:32 上海
历史似小姑娘,任意打扮。后朝修前史,绝对中立当然不可能,相对客观算是很难得了。1、两党从合作到分崩种种,党的领导人对彼此的实质了解很透彻,对各自的目标也心知肚明。2、在日本步步紧逼的大前提下,国党对我党的讨伐一度接近成功,西安事变是为巨大转折点,我党可以偷偷发育,直至抗战胜利,已从到延安时几万人发展到足以影响中国的力量。从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处于向上周期的我党对比国党还是占尽优势,国党在胜利时... 历史似小姑娘,任意打扮。后朝修前史,绝对中立当然不可能,相对客观算是很难得了。1、两党从合作到分崩种种,党的领导人对彼此的实质了解很透彻,对各自的目标也心知肚明。2、在日本步步紧逼的大前提下,国党对我党的讨伐一度接近成功,西安事变是为巨大转折点,我党可以偷偷发育,直至抗战胜利,已从到延安时几万人发展到足以影响中国的力量。从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处于向上周期的我党对比国党还是占尽优势,国党在胜利时可以掩盖冲突和矛盾,但在失利时矛盾集中显现,尤其是主力被歼灭时。3、军事失利后再靠政治谈判无非是痴人说梦,成王败寇再明显不过,丢掉大陆远居台湾,一鼓作气,拿下台湾是最有机会的一次,只可惜北韩开了第一炮,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大对战就此拉开,直至今日,收复台湾成了我党心心念念的目标,成了遥远的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