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作者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的创作者
· · · · · ·
-
李零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从小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曾在山西和内蒙插队7年。1975年底回到北京。
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烺先生作殷周铜器研究。
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系西队从事考古发掘。
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
1985年至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学和古文献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兵以诈立》、《丧家驹》、《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李零自选集》、《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等。
目录 · · · · · ·
前言
上篇 概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附录:现存先秦两 汉古书一览表
第二讲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附录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 · · · · · (更多)
上篇 概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附录:现存先秦两 汉古书一览表
第二讲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附录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 · · · · · (更多)
前言
上篇 概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附录:现存先秦两 汉古书一览表
第二讲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附录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附录二:中国古人文书的分类
第三讲 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附录:简帛分域编(1901-2003年)
第四讲 简帛的形制与使用
附录: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第五讲 简币古书的整理与研究
附录:长台在楚简《申徒狄》研究
第六讲 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附录:余嘉锡《故书通例》(摘录)
下篇 导读
第七讲 简帛古书导读一:六艺类
附录一:“六艺”之书的顺序
附录二:汉代小学发展的三阶段
第八讲 简帛古书导读二:史书类
附录:与邓文宽先生讨论“历谱”概念书
第九讲 简帛古书导读三:诸子类
附录:儒门传学考
第十讲 简帛古书导读四:诗赋类
附录一:张鸣论和声概念书
附录二:敦煌汉简《风雨诗》
附录三:银雀山汉简《唐勒》
附录四:尹湾汉简《神乌赋》
第十一讲 简帛古书导读五:兵书类
附录一:兵书的起源
附录二:兵书的分类
附录三:兵书的整理和经典化
附录四:兵书的三大类型和它们的国别
附录五:银雀山汉简《地典》
第十二讲 简帛古书导读六:方术类
附录一:方术的概念与分类
附录二:方术发展的脉络
附录三: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
结语:古代学术遗产的重新理解
修订版附录: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
后记
索引
· · · · · · (收起)
上篇 概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附录:现存先秦两 汉古书一览表
第二讲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附录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附录二:中国古人文书的分类
第三讲 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附录:简帛分域编(1901-2003年)
第四讲 简帛的形制与使用
附录: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第五讲 简币古书的整理与研究
附录:长台在楚简《申徒狄》研究
第六讲 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附录:余嘉锡《故书通例》(摘录)
下篇 导读
第七讲 简帛古书导读一:六艺类
附录一:“六艺”之书的顺序
附录二:汉代小学发展的三阶段
第八讲 简帛古书导读二:史书类
附录:与邓文宽先生讨论“历谱”概念书
第九讲 简帛古书导读三:诸子类
附录:儒门传学考
第十讲 简帛古书导读四:诗赋类
附录一:张鸣论和声概念书
附录二:敦煌汉简《风雨诗》
附录三:银雀山汉简《唐勒》
附录四:尹湾汉简《神乌赋》
第十一讲 简帛古书导读五:兵书类
附录一:兵书的起源
附录二:兵书的分类
附录三:兵书的整理和经典化
附录四:兵书的三大类型和它们的国别
附录五:银雀山汉简《地典》
第十二讲 简帛古书导读六:方术类
附录一:方术的概念与分类
附录二:方术发展的脉络
附录三: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
结语:古代学术遗产的重新理解
修订版附录: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
后记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古人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我根本不信这种鬼话。我一直认为,学者的命就是替人读书,因而常常无法享受阅读的愉快。如果他受毕生之苦,甘之如饴,非要别人和他一起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不是替人分劳省力,那是不仁之至也。所以,我更欣赏的还是老子的话:少则得,多则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我的印象,战国秦汉的古书好像气体,种类和篇卷构成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好像液体,虽然还不太稳定,但种类和构成渐趋统一;宋以来的古书则是固体,一切定形,变化多属誊写或翻刻之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讲 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9.6
-
- 楚帛书研究(十一种) 9.5
-
- 兰台万卷 8.0
-
- 待兔轩文存 8.4
-
- 简帛数术文献探论 9.3
-
- 文献学读书记 9.2
-
-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 8.4
-
- 旧史舆地文录 9.2
-
- 李零自选集 8.8
-
- 国朝汉学师承记 8.5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三重证据法以及思想史补遗
过去我们讲王国维了不起,总是说他发明了一个“二重证据法”即“纸上之史料”和“地下之材料”,但他的“地下之材料”其实是金文、甲骨文一类文字,基本上都是非发掘品且脱离了现场,严格来说并非考古学意义上的材料。 李学勤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史料可以按两个标准归类...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本书装订好 | 来自務-虛-眞-人 | 2008-12-24 14:45:42 | |
抵制李零 | 来自Gespraeche | 2008-12-24 10:46:3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9.5分 28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8.6分 29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8.8分 7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读野书者李零 (合理肉食)
- 景行中国古代文化豆列 (mcpanther)
- 我自己的世界图景 (苏门答腊)
- 李零作品不完全目录 (敬惜字纸)
- 先秦哲学与先秦史 (济贫院长正太喵)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icancu 2008-04-18 18:29:24
比较有启发性,李零有点像儒家。
0 有用 孜莫 2011-06-01 13:37:39
精彩,太过瘾了。
1 有用 钟螺 2018-11-11 02:23:03
前几年看这个标题有畏难情绪(想起李学勤那本完全看不明白的清华简),实际一摸是导论性质,又是李零那种老太太摊鸡蛋一勺儿一个的写作风格,比想象中好读几十倍。作为导论而言,架子搭得好,可拓展性强,他自己的论断如何倒是不那么重要。附录俨然有当代书目答问之意,非常实用。说房中术”古代术语也令人头疼,小孩见了就躲,流氓见了就烦“,这路骚话也能出版,给我很大鼓励。
2 有用 清暉 2016-04-16 13:29:19
嗯,其實這本書最好的部分是每個章節的附錄,而且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是以余嘉錫先生的態度為準的。上下篇,上篇分門別類講究古書的源流,尤其是強調了單篇流傳的具有文飾,教化意味的書,是如何從典冊,文書中脫離出來乃至獨立的。下篇按照藝文志的分類法,條別個家學術源流,並且指出寫作中要注意虛實結合。腳註中的引文其實也是不錯的索引。
0 有用 久道 2011-07-19 12:06:30
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