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的代表作,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在上海史、海外中国城市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等多个领域,《霓虹灯外》均是无法回避的经典论著,也是城市中下...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的代表作,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在上海史、海外中国城市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等多个领域,《霓虹灯外》均是无法回避的经典论著,也是城市中下阶层平民生活研究的开山之作。
★《霓虹灯外》有着辉煌的学术成就,史景迁、罗威廉、彭慕然、柯文、周锡瑞、林培瑞、史谦德、柯博文、王赓武等海外汉学名家对本书都有很高的评价。
★ 本书聚焦非凡之地的普通人民,让“大众”回归到历史书写的中心。如作者所言,“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丰富多彩的部分。”
★ 此次修订再版,增加了致谢、索引及地图,并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卢汉超的《霓虹灯外》再现了拥挤不堪又充满生机的上海里弄家庭,它们构成了旧上海市民的主体。他为我们呈现了商贩和收粪工的吆喝、购物和学堂的节律、男欢女爱和穷困苦难、房间和阁楼的布局,以及空间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共产主义的兴起和犯罪的普遍性。对于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民国上海研究 而言,本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如果你问西方人,他们知道中国的哪个历史名城,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上海”。但他们的“上海”是那个有外滩和南京路,有赛马场和百货商店的城市,而不是卢汉超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所描述的上海街区。如果要了解普通上海人在民国时期是如何度日的,他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他们如何在城市生活、他们如何谋生、他们如何玩乐、他们如何在社区里相互交流——这是你必须读的一本书。
——罗威廉(William Rowe)
我们印象中的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最西化、最现代化的城市。但通过卢汉超对于上海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呈现的是另一个上海。这些“小人物”主要是来自贫困农村的移民,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是“西化”还是“现代化”。正如卢先生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所言,他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熬过周围发生的巨变,有时以创造性的方式适应这些变化,有时遵循中国过去的传统,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卢汉超建议,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必须摒弃“现代”和“传统”等简单的二分法,超越“中国人”和“西方人”等定义松散的概念标签,尽可能不要盲目关注上海人是如何应对人类基本需求的。
——柯文(Paul Cohen)
上海日常生活的这一面从没有像本书这样表现得如此鲜活;这是卢汉超先生研究的核心贡献。使我们对这个备受关注、至关重要的中国大都市的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重要认识。本书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这项庞大研究的细节密度和文献记录的完整性,让我心生敬畏。在我看来,《霓虹灯外》的学术成就极高。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引人入胜、深具启发性的著作。
——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从卢汉超先生对二十世纪初上海清晰鲜活的描写中,我们了解到弄堂的形态、成排房屋的设计、转租的规则、门环的形状、人力车坐垫上的弹簧、小贩的吆喝、街角的剃头摊、工厂的工作、如何倒空和清洗马桶,以及对邻居私事守口如瓶的责任。简而言之,我们对当时上海的一切都应该从这个基础上理解。这是一本令人愉快又有启迪性的书。
——林培瑞(Perry Link)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本书将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绕不过去的一环。研究成果很有说服力,令人振奋。所呈现的材料生动而引人注目。文笔流畅。
——史谦德(David Strand)
卢先生笔下的上海不是外滩,不是外国居民,不是政客,也不是南京路。相反,他再现了居住在上海的绝大多数平民——穷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这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中,他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上海”的日常节奏、景象、声音,甚至气味。
——柯博文(Park M. Coble)
《霓虹灯外》是对中国平民生活讨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提醒我们,在坚持传统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是多么享受上海的秩序。这本书描述了传统如何延续,市民是如何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开始新生活的,以及他们如何为未来的现代中国人创造新的欣赏和学习条件。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新的生活选择,值得被广泛阅读。
——王赓武(Wu Gungwu)
卢汉超先生这本组织严密、叙述生动的著作,讨论了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城市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性问题:资本主义、西方影响和区域历史文化在塑造非西方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平衡。卢汉超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中国最大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农村移民(即所谓的小市民)是如何在西方殖民统治对城市工商业影响的高峰时期生活和谋生的。《霓虹灯外》所利用的材料范围宏大,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到对七个街区的老市民调查。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卢先生对上海里弄住宅,也就是石库门的生活写照。本书所显现的,是上海的城市化反映了来自中国农村的外来移民涌入城市的态度和愿望,以及他们由城市的街道、商店和房屋所形成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卢先生强调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是从中西文化的各种影响中编织出来的,他挑战了上海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的传统形象。本书证明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学者将在这部城市社会史的典范作品中找到理念和方法。
——城市史研究学会(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霓虹灯外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美]卢汉超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曾在纽约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任全职或客座教授, 并任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评论》主编、美国福特基金会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评审、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城市史。主要中英文著作有《赫德传》《霓虹灯外》《叫街者》《一个共和国的诞生》等,其中《霓虹灯外》获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叫街者》获美国第三世界研究学会塞西尔·柯里最佳著作奖,《一个共和国的诞生》获中国旅美历史学会最佳学术荣誉奖。
英文论文散见于《亚洲研究季刊》、《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社会史研究》、《太平洋事务》等西方主要学术刊物,并主编有十六卷本英文《亚洲文化与习俗》丛书。
译者...
[美]卢汉超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曾在纽约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任全职或客座教授, 并任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评论》主编、美国福特基金会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评审、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城市史。主要中英文著作有《赫德传》《霓虹灯外》《叫街者》《一个共和国的诞生》等,其中《霓虹灯外》获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叫街者》获美国第三世界研究学会塞西尔·柯里最佳著作奖,《一个共和国的诞生》获中国旅美历史学会最佳学术荣誉奖。
英文论文散见于《亚洲研究季刊》、《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社会史研究》、《太平洋事务》等西方主要学术刊物,并主编有十六卷本英文《亚洲文化与习俗》丛书。
译者简介
段炼: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目录 · · · · · ·
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
第一章 到上海去
第二章 人力车世界
第二部 立锥之地
第三章 逃离棚户区
第四章 小市民之家
第三部 上海屋檐下
第五章 石库门后
第六章 石库门外结论
附录1 一项对于上海居民背景的调查
附录2 被采访者情况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上海家常菜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地方特色菜,像绍兴的梅干菜炖肉,宁波的蒸鳗鱼、肉糜炖鳗鲞、咸菜煮毛豆,苏北的油炸肉丸(以狮子头著称),广东的蚝油牛肉,四川的回锅肉、麻婆豆腐,杭州的西湖醋鱼,上海的八宝辣酱(八宝,指的是肉、豆腐干、花生、竹笋等)、肉丝豆腐羹等。 第二类是模仿菜馆里的菜肴所做的家常菜。这些菜大多数是炒菜。如洋葱炒肉、糖醋小排、三鲜汤等。 最后一类家常菜不是来自已有的烹饪方法,而是家庭厨师的创造发明。他尽可能地使用厨房里现有的原料,偶尔也模仿一下西菜的制法。如,把柠檬放在蒸鱼上,把黄油加在牛肉汤里,用香菜装饰盆菜等等。有一种汤在夏天尤其受欢迎,它是用白菜、番茄、土豆、胡萝卜加上牛肉熬成的,被称为“罗宋汤”(罗宋,是上海方言里对英语单词“Russian”的走调的发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7页 -
在法租界,一位名为阿桂姐的女流氓和她的儿子马鸿根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做了很多年的“粪霸”......阿桂姐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三大亨之一黄金荣(1868—1953)的情妇,这层关系使她能够垄断该项业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霓虹灯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霓虹灯外"的人也喜欢 · · · · · ·
霓虹灯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對盧漢超《霓虹燈外》的逐章內容綜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论说明中国城市史研究脉络与本书的思想之关係,并交代主要问题视角。本书不关注上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而转向了黄包车伕、码头工人与街头乞丐等小市民和城市贫民,不谈外滩而看胡同里弄,并且从这些平民日常生活中考掘商业行为和商业文化。这也暴露了当时期城市的「矛盾性」... (展开)

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新历史观

从《霓虹灯外》看上海房地产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8.4分 38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8.8分 518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历史社会学”书单 (薄荷灰)
- 豆瓣五星图书【社会学】 (爱玛·包法利)
- 读完,你就是历史博士 (沉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霓虹灯外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Dr. Caligari 2024-09-27 16:16:51 浙江
基本上不牵涉任何宏大理论概念,也没打算回答任何重大史学问题,仅仅铺陈民国时期上海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文字似乎有种魔力,就是引人入胜。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微观史、社会生活史的目的,还原了历史上被英雄人物、宏大叙事光芒遮蔽了的芸芸众生的寻常生活,这种关怀本身就充满暖意。老上海就像美国梦一样吸引着所有想要改变生活的人,他们的顽强艰辛让人感动。虽然读历史切忌理想化这些劳苦大众,因为诸如人力车夫、二房东等等也... 基本上不牵涉任何宏大理论概念,也没打算回答任何重大史学问题,仅仅铺陈民国时期上海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文字似乎有种魔力,就是引人入胜。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微观史、社会生活史的目的,还原了历史上被英雄人物、宏大叙事光芒遮蔽了的芸芸众生的寻常生活,这种关怀本身就充满暖意。老上海就像美国梦一样吸引着所有想要改变生活的人,他们的顽强艰辛让人感动。虽然读历史切忌理想化这些劳苦大众,因为诸如人力车夫、二房东等等也会狡猾精明地算计他们的主顾,但里弄巷子和棚户区里的庶民可以说确实在洋场之外塑造了丰富独特的海派文化,诸如街巷小吃、普罗餐馆、老虎灶(甚至还有倒老爷)等等无疑是今日上海人乡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里弄拥挤的空间内的人情往来乃至爱恨情仇、小家庭的同舟共济,作为半殖民地城市的“田园牧歌”,似乎永远一去不返了 (展开)
19 有用 碎碎念 2018-09-29 18:10:00
此书于我的2018年,是一种催化剂。对我的决定和选择有非常大的影响。
14 有用 ravi 2020-05-19 17:34:48
以细致入微的生活絮语回应“舶来与本土”的刻板标尺。以往的研究一般将上海置于尺子的一端,上海人的重利、精明、软弱被打上“西化”的烙印,是现代性的“恶果”。作者告诉我们,上海远比想象中“土”得多。仅从文化角度而言,“舶来”与“本土”在这交汇之地也许谁都不占优势,而且两者都显示了非凡的韧性。正文部分兼具历史学的功底与人类学的洞见,完全可以根据兴趣跳读。描写比李欧梵更生动,结论比连玲玲更“民主”,框架比梁... 以细致入微的生活絮语回应“舶来与本土”的刻板标尺。以往的研究一般将上海置于尺子的一端,上海人的重利、精明、软弱被打上“西化”的烙印,是现代性的“恶果”。作者告诉我们,上海远比想象中“土”得多。仅从文化角度而言,“舶来”与“本土”在这交汇之地也许谁都不占优势,而且两者都显示了非凡的韧性。正文部分兼具历史学的功底与人类学的洞见,完全可以根据兴趣跳读。描写比李欧梵更生动,结论比连玲玲更“民主”,框架比梁允翔更灵活。 (展开)
1 有用 冰山狂人 2021-05-23 14:34:30
一般写近代上海的作品,大多关注的是它“摩登”的一面,因此这本书还显得比较另辟蹊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江南近代大都会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确实在一些层面上丰富了我们的认知。而且作者笔触非常细腻生动,非常好读。不过这种描述为主的研究多少还是浅了点,如果有更多同其他时段(前近代)、其他地域(华南、华北、东北、内地等等)、其它城市(老北京、老天津、老杭州之类)的对比,可能问题意识会更凸显一些。为啥大家更愿... 一般写近代上海的作品,大多关注的是它“摩登”的一面,因此这本书还显得比较另辟蹊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江南近代大都会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确实在一些层面上丰富了我们的认知。而且作者笔触非常细腻生动,非常好读。不过这种描述为主的研究多少还是浅了点,如果有更多同其他时段(前近代)、其他地域(华南、华北、东北、内地等等)、其它城市(老北京、老天津、老杭州之类)的对比,可能问题意识会更凸显一些。为啥大家更愿意去写“上海摩登”,就是因为那毕竟是这个城市最独特的性格,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新事物,可能也是它的存在最核心的一种“意义”吧。日常世界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一样一样去描述,这些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琐事,究竟有什么意义,其实不太容易说明白。最后就大概只是读了一本讲老上海生活的散文集。 (展开)
3 有用 i-am-momodi 2020-01-27 17:04:53
“上海就是生活本身”。从20世纪初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关照到上海人的认同、中国的城乡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大视野,卢汉超实在厉害。另外,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种穿越感,卢汉超讲20世纪初的黄包车夫,总让我想到现在的外卖员,他们因为经济上的机遇、生活上的便利以及文化上的多彩,而来到城市,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本身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这个群体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跟符号。再另外... “上海就是生活本身”。从20世纪初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关照到上海人的认同、中国的城乡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大视野,卢汉超实在厉害。另外,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种穿越感,卢汉超讲20世纪初的黄包车夫,总让我想到现在的外卖员,他们因为经济上的机遇、生活上的便利以及文化上的多彩,而来到城市,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本身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这个群体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跟符号。再另外,一定要去书里提到老租界有意思的地方走一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