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内藤湖南(1866~1934)是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的第一代教授,亦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开创者,堪称日本的史学大师。内藤湖南史学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把握。他关于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理论是“唐宋变革论”。他认为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他的理论被之后的日本学者所继承,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念。他撰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著。本书则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正因为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史学著作烂熟于胸,方能这样如数家珍般地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对每一本中国的史学著作的优劣、特色都能一一加以评点。读之,真可谓获益匪浅。故特约请马彪先生翻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
《中国...
本书作者内藤湖南(1866~1934)是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的第一代教授,亦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开创者,堪称日本的史学大师。内藤湖南史学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把握。他关于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理论是“唐宋变革论”。他认为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他的理论被之后的日本学者所继承,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念。他撰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著。本书则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正因为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史学著作烂熟于胸,方能这样如数家珍般地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对每一本中国的史学著作的优劣、特色都能一一加以评点。读之,真可谓获益匪浅。故特约请马彪先生翻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
《中国史学史》中文版序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发达
第三章 记录的起源
第四章 史书的渊源
第五章 《史记》——史书的出现
第六章 《汉书》
第七章 《史记》、《汉书》以后史书的发展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
第九章 宋代史学的进展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学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学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学
附录
中国历史思想的起源
章学诚的史学
中国史学史概要——从《史记》至清初
跋
后记
欧洲“历史主义”与中国史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译后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中国史学史的创作者
· · · · · ·
-
内藤湖南 作者
目录 · · · · · ·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发达
第三章 记录的起源
第四章 史书的渊源
一、史书的材料
二、《六艺》的形成
《易》
《书》
《诗》
《礼》
《春秋》
《论语》
三、“诸子”的形成
四、《六艺》外传
五、《楚辞》及诸国之代表著述
六、术数、方技之书
七、《汉书·艺文志》未载之书
八、先秦著作的发达程度
九、史官的地位
第五章 《史记》——史书的出现
一、思想及记录统一的趋势与《史记》的出现
二、《史记》的著述目的
三、后代对《史记》的评论及邵晋涵的评论
四、《史记》编纂的体例
五、后人对《史记》编纂法的评论
六、方苞及章学诚的评论
七、以往评论的不充分之处
八、史部书籍的发端
第六章 《汉书》
第七章 《史记》、《汉书》以后史书的发展
一、纪传、编年二体的并行
二、由书籍分类法变迁所见之史部书籍的发展
三、正史编纂法的变迁
1.史料处理方式的变化
2.从一家著述到分纂的变化
3.正史体例及内容的变化
四、编年史、通史、类书体的历史
五、正史以外史部书的发展
六、史注的发展
七、史评的发达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
一、类书史学所受到的影响
二、史体的渐变
1.史学的古文复兴
2.《南史》、《北史》
3.古文复兴与经学新研究对史学的影响
三、史书的注及其变迁
四、史官的变迁
第九章 宋代史学的进展
一、《新唐书》、《旧唐书》——史体的变化
二、《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三、《册府元龟》与《资治通鉴》——帝王学的变化
四、《资治通鉴》
《通鉴》的注释书
朱子的《通鉴》评论
五、《通鉴》的影响
六、正统论
七、郑憔的《通志》
八、经学的变化
九、金石学的发达
十、目录学
十一、《实录》与《起居注》
十二、《玉海》与《文献通考》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学
一、《宋史》、《辽史》、《金史》的编纂及正统论
二、元代的史书及史料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学
一、《元史》的编纂
二、大规模的编纂物
三、掌故学之一变
四、李贽的史论
五、杨慎的学问
六、归有光的《史记》评点
七、胡应鱗的《笔丛》
八、正统论
九、王光鲁的沿革地图
十、焦竑的目录学
十一、金石书
十二、经世文的编辑
十三、类书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学
一、《明史》的编纂
二、黄宗羲与浙东学派
三、顾炎武
四、工夫之与胡承诺
五、徐乾学及其门下(一)
六、徐乾学及其门下(二)
七、修补旧史的史学
八、天文历算学的发达
九、考订旧史的史学(一)
十、考订旧史的史学(二)
十一、浙东学派的史学
十二、《汉志》、《水经》之学
十三、古迹的研究
十四、古史的研究
十五、西北地理之学(一)
十六、西北地理之学(二)
十七、金石之学
十八、校勘之学
十九、野史、别史与掌故之书
二十、官书
二十一、史评
附录
中国历史思想的起源
章学诚的史学
中国史学史概要——从《史记》至清初
跋
后记
欧洲“历史主义”与中国史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译后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史学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 8.8
-
-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9.3
-
- 唐代官修史籍考 9.2
-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8.8
-
- 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 8.4
-
- 石室賸言 8.6
-
-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9.6
-
- 正统与华夷 9.3
-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9.4
-
- 北周六典(上下) 9.0
中国史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看完《中国史学史》,知道了一大串书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看完有半个月了,但实在不知道怎么下手……只能说唯一的收获就真的认识一大串的书名以及一堆人名,比如王夫之、胡承诺、徐乾、杨慎等等。 所以我想这书如果不是研究历史的人,普通读者还真未必需要阅读,太专业了。 这本书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讲义笔记集结。他对中国史...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本书中文版序、例言、跋、后记 | 来自智术师 | 2023-08-21 20:32:16 | |
翻译是没有调整语序吗? | 来自星圣 | 2018-07-16 22:57:05 | |
最好的史学史 | 来自随性所至 | 1 回应 | 2016-10-17 12:43:21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 日本學者中國史譯著 (sopher)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 (eremit)
- 等等@汉学 (穆)
- 东亚文化 (王荣欣)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眇翁 2010-11-13 23:49:53
實齋後學
1 有用 好想吃牛杂 2019-11-15 01:21:34
读了几页,翻译实在糟糕。 翻译虽然糟糕,书的质量还是很好的。信息量很大,感觉比课本给我的收获多了去了。读了一本史学史,还可以看到各种周密的考证、史学家的八卦。 作者很有自己的见解,看起来又是司马迁的小迷弟。
2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20-04-24 09:14:02
1945年内藤乾吉依据内藤湖南先生在京都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的学生听课笔记整理订正而成,原版收入《内藤湖南全集》第11卷。读本书需要把握住几个要点:1、内藤湖南先生对中国史学史中史料的起源、记录的起源及历史思想起源的把握。2、作者对《史记》的评价。3、8-9章史学史上的“唐宋变革”。4、清朝史学。5、对章学诚史学的个案分析。第4点是作者着墨最多的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史学史上的“唐宋变革... 1945年内藤乾吉依据内藤湖南先生在京都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的学生听课笔记整理订正而成,原版收入《内藤湖南全集》第11卷。读本书需要把握住几个要点:1、内藤湖南先生对中国史学史中史料的起源、记录的起源及历史思想起源的把握。2、作者对《史记》的评价。3、8-9章史学史上的“唐宋变革”。4、清朝史学。5、对章学诚史学的个案分析。第4点是作者着墨最多的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史学史上的“唐宋变革”的讨论,特别是第六章《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部分的论述有待进一步深化。以重要著作、重大史家治史思想为主线组织叙述,阅读体验比较轻松。但这并不是一部好读的作品,内容较为驳杂,要精读跟上作者的思路。或先精读附录中的《中国史学史概要》再精读全书,更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 (展开)
10 有用 倔执的旅人 2017-07-23 22:28:58
印象较深的部分,概括起来:一是中国史学的“唐宋变革”,二是清代史学的集成转型特征(尤其对浙西、浙东史学的议论),三是全书在梳理史学史、介绍史籍的过程中,对包含在其中的经学、文学、子学与史学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颇有通透的说明。
4 有用 Imaginezhaolin 2018-06-06 18:02:39
内藤氏说:“所有的古代职官家族,其编纂著作之时,必定值其家业衰败之际,即当其回顾从前兴盛年代之时。这大概可以说是古代著作编纂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原则”。这一论断似乎显得不够严谨,但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尽管是引用章学诚和《汉志》或其他文献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却很明显地带有主观的意见,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由于这本著作是根据口述稿整理而来,因此这类并不算太严谨但非常有意思的独断在书中也不少见。引用一句他... 内藤氏说:“所有的古代职官家族,其编纂著作之时,必定值其家业衰败之际,即当其回顾从前兴盛年代之时。这大概可以说是古代著作编纂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原则”。这一论断似乎显得不够严谨,但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尽管是引用章学诚和《汉志》或其他文献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却很明显地带有主观的意见,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由于这本著作是根据口述稿整理而来,因此这类并不算太严谨但非常有意思的独断在书中也不少见。引用一句他评论刘知幾的话:“刘知幾很喜欢骂人,他的评论中常有痛骂之词。而且书中既有自信之处,也有不那么严密的地方(p128)”,尽管相比而言内藤氏的著作中并未出现太多“痛骂之词”,但“堕落”之类的词倒也不少见,内藤氏评论刘知幾的这句话(尤其后半句)如果要还给他自己,倒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