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奥] 弗兰茨·卡夫卡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Der Prozess
译者: 文泽尔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04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果麦·外国文学经典
ISBN: 9787201143705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Der Prozess
译者: 文泽尔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04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果麦·外国文学经典
ISBN: 9787201143705
内容简介 · · · · · ·
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审判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弗兰茨·卡夫卡(1883.7.3-1924.6.3)
1883年出生于布拉格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陆续出版《变形记》及《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
1924年因病去世
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被捕·与格鲁巴赫夫人的谈话·然后是布尔斯特纳小姐
第二章 初次调查
第三章 在空集会室内·大学生·办事处
第四章 布尔斯特纳小姐的女性朋友
第五章 打手
第六章 叔叔·莱妮
· · · · · · (更多)
第二章 初次调查
第三章 在空集会室内·大学生·办事处
第四章 布尔斯特纳小姐的女性朋友
第五章 打手
第六章 叔叔·莱妮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被捕·与格鲁巴赫夫人的谈话·然后是布尔斯特纳小姐
第二章 初次调查
第三章 在空集会室内·大学生·办事处
第四章 布尔斯特纳小姐的女性朋友
第五章 打手
第六章 叔叔·莱妮
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 ·解雇律师
第九章 在大教堂
第十章 结局
· · · · · · (收起)
第二章 初次调查
第三章 在空集会室内·大学生·办事处
第四章 布尔斯特纳小姐的女性朋友
第五章 打手
第六章 叔叔·莱妮
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 ·解雇律师
第九章 在大教堂
第十章 结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别这样大声嚷嚷,表示自己的清白。你在其它方面给人家留下的印象不错,这么一嚷嚷,反而会坏事。 法学训练不会只教学生出言不逊——看来你在这方面已经精通到恬不知耻的程度了。 虽然那些一文不名的律师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贸然对法院里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分析,但他们却从来不敢提议或坚持改善司法制度。然而,几乎每个被告,即使是其中头脑很简单的人,从一开始起就显露出一种建议改革的热情,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但是,这种热情往往只是徒费时间和精力而已,这些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更有效地用到别的方面去。惟一理智的做法是使自己适应现存条件。即使可以在这儿或那儿作一些局部改进——但是这么想的人准是个疯子——由此得到的好处也只能对将来的被告有利,而提建议的人本身的利益反而会大受损害,因为他冒犯了报复心理极重的法官们。这种犯上的事情千万做不得!不管多么违背自己的意愿,你也应该委曲求全;你要懂得,这个庞大机构可以说正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有人想改变周围事物的排列次序,他就会冒摔跟头和彻底毁灭的危险,而这个机构则可依赖本身其它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因为它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一点也不会改变,相反,还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僵硬、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残忍。应该真正放手让律师们工作,不要干涉他们。指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当指责别人的人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指责时更是这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你想得到哪种形式的无罪开释处理?有三种可能性,即彻底宣判无罪、表面上的无罪和无限期延缓审判。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果麦·外国文学经典(共201册),
这套丛书还有
《格林童话(上下)》《红字》《都柏林人》《雾都孤儿》《童年》
等
。
喜欢读"审判"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审判"的人也喜欢 · · · · · ·
审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7 条 )



迷幻法途——卡夫卡小说《诉讼》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迷幻法途——卡夫卡小说《诉讼》读书笔记 卡夫卡喜欢在荒诞中寓意现实。 他的这部《诉讼》(又译《审判》),讲的是银行襄理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被突如其来地宣布逮捕,然后鬼使神差地按时找到到阁楼上的法庭,参加一场莫名其妙的审判,不断找人帮助以证清白,在大教堂... (展开)
论坛 · · · · · ·
五个小问题,希望等看完全部的卡夫卡小说后能理解。 | 来自此乃just we | 6 回应 | 2025-05-17 01:43:30 |
一种孤独正试图禁锢一种自由 | 来自青落雪 | 2025-02-21 14:32:16 | |
这几个德语书名的差别是什么? | 来自Aries芸宝 | 2 回应 | 2024-11-25 17:22:55 |
为什么刚刚还在和布尔斯特纳小姐讲述早晨发生的事... | 来自贞宓 | 2 回应 | 2024-11-06 23:25:57 |
神父那段有没有宗教意味 | 来自豆友213037500 | 1 回应 | 2024-08-16 16:34:3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9 )
-
Schocken (1995)8.7分 139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8.8分 5000人读过
-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8)8.3分 1838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8.8分 139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9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审判的评论:
feed: rss 2.0
18 有用 sky liu 2020-07-16 12:34:30
每次读完卡夫卡都精疲力尽,文本的繁复不断地在试图激怒读者。卡夫卡小说中的女性,如弗丽达与莱妮几乎都是K的帮手,而男性的登场总伴随着暴力,或是如打手一样的施暴者,或是受虐者如商人。女性往往服从于男性的暴力,作为暴力与K的中介。
16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19-08-19 22:37:39
已购。越来越觉得卡夫卡太独特,俗了说,真的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学都学不了。《审判》里充满了冷、硬、繁复的黑线条,还有绝望,有时候又能在对话中读出夸张的滑稽。K.在法院,在画家处,在律师家,这几段每次都能让我读到压抑不堪。。。。另外,此译本好极了。
13 有用 虫虫 2021-10-28 22:52:50
语言的信息密度大到让人应接不暇,末章对法的门前的解读恰恰印证了卡夫卡的多义和不可阐释性,这跟卡夫卡的精确和纯粹并不矛盾,正是要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借用译者的一句话评价:真实的卡夫卡是纯粹到令人绝望的,真正的《审判》是只属于孤独者的自白。这个译本确实流畅,虽然流畅不是评价翻译的标准,唯一的瑕疵可能就是没有收录未完成的章节和手稿部分。“谎言被当作了世界秩序的基石/我就是被这样一群人审判的/终归... 语言的信息密度大到让人应接不暇,末章对法的门前的解读恰恰印证了卡夫卡的多义和不可阐释性,这跟卡夫卡的精确和纯粹并不矛盾,正是要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借用译者的一句话评价:真实的卡夫卡是纯粹到令人绝望的,真正的《审判》是只属于孤独者的自白。这个译本确实流畅,虽然流畅不是评价翻译的标准,唯一的瑕疵可能就是没有收录未完成的章节和手稿部分。“谎言被当作了世界秩序的基石/我就是被这样一群人审判的/终归是要反抗的/有过错的是整个官僚系统,有过错的,是那些高阶官员/他当真可以毫无顾虑地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对抗这场审判吗?” (展开)
222 有用 rphelio 2019-05-05 15:24:13
文泽尔老师这个译本最好的地方,是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而且很好读懂。二外德语的我还特地摸出一本德语原版的审判对了下句子,结果每句话语序差不多都是对应的。卡夫卡的这些原文每句话都特别长,真是很难做到这点的。五一放假火车上读了这本,觉得自己竟然第一次读懂了卡夫卡的书,骄傲。
28 有用 欢乐分裂 2020-01-16 15:06:56
4.5;由长期浸淫于办公体制&官僚系统的法学博士卡夫卡写就这场漫长「诉讼」,真是发自肺腑的陈诉。边读边回想奥逊·威尔斯的同名电影,不得不说是一次完美的改编(虽然电影较文字繁复花哨许多),极为风格化的影像加深梦魇感;而文字具有德语特有的干冷硬平(后记中所说“千人一面”太对了),语言密度不亚于普鲁斯特,非常接近梦境属性的虚无荒诞,从一个噩梦场景迅速滑到另一个,无需情理与逻辑(然其内在/外象的「真实性」... 4.5;由长期浸淫于办公体制&官僚系统的法学博士卡夫卡写就这场漫长「诉讼」,真是发自肺腑的陈诉。边读边回想奥逊·威尔斯的同名电影,不得不说是一次完美的改编(虽然电影较文字繁复花哨许多),极为风格化的影像加深梦魇感;而文字具有德语特有的干冷硬平(后记中所说“千人一面”太对了),语言密度不亚于普鲁斯特,非常接近梦境属性的虚无荒诞,从一个噩梦场景迅速滑到另一个,无需情理与逻辑(然其内在/外象的「真实性」其实高度统一),每个人都被安置到这个庞大的(司法)机构中与之莫不有关联,并保持着微妙平衡,“谎言被当做世界秩序的基石”,在等待审判的日子里享受虚假的自由。人类被投掷到这个巨大荒原的无力挣脱感,第九章关于看门人与等待进入法律大门的男人可视为全书核心——“这道大门专为你而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