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柴晚锁 / 吴维中
出版年: 2019-5-1
页数: 288
定价: 59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方心理学名著译丛
ISBN: 9787301304921
内容简介 · · · · · ·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名著,英文书名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中文也有译为《自卑与超越》。全书共12章,开篇就提出本书的终极问题:生为何来?然后从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学校教育、青春期问题、职业选择、婚恋生活等各个方面展开,以大量的诊疗案例为基础,以个体心理学核心理论为指导,使得本书读起来既有故事性又有思想深度。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发现之一:自卑情结,如今近乎人尽皆知,也影响了后来的诸多心理学流派。阿德勒善于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来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既生动浅显,又精明新鲜。也因此,阿德勒拥有更大的读者群,人人都可以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这也是本书畅销近百年的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毕生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在心理学发展史上,阿德勒拥有相当高的地位,他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学派,在心理学领域独树一帜,影响十分深远,对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启发。
柴晚锁,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导,持有人社部CATTI一、二级笔译资格证书。学术方向包括翻译研究、语言教育等,尤见长于经济、文化、心理等学术著作英汉双向互译。实践经验丰富,与多家部委机关及科研院所有广泛合作,曾在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CASIO杯翻译竞赛、《英语世界》杯翻译竞赛等中获得奖项。
吴维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学术方向包括翻译研究、语言教学等。从事MTI翻译课程教学多年;翻译实践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毕生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在心理学发展史上,阿德勒拥有相当高的地位,他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学派,在心理学领域独树一帜,影响十分深远,对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启发。
柴晚锁,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导,持有人社部CATTI一、二级笔译资格证书。学术方向包括翻译研究、语言教育等,尤见长于经济、文化、心理等学术著作英汉双向互译。实践经验丰富,与多家部委机关及科研院所有广泛合作,曾在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CASIO杯翻译竞赛、《英语世界》杯翻译竞赛等中获得奖项。
吴维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学术方向包括翻译研究、语言教学等。从事MTI翻译课程教学多年;翻译实践经验丰富,擅长法律、管理,航空航天等领域论文及著作英汉双向互译。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绕不过的问题: 生为何来?
既然我们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既可以成为自己人生一辈子的守护天使,也可以成为催命恶魔,那么,这些意义又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区别?如果出现了重大疏误,又该如何修正?清楚了解并回答上述问题变得至关重要。这正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第二章 永恒的无解之谜: 意念VS肉身
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就是探讨每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表情以及行为表征背后包含的意义,从中找到实现其终极目标的密钥,并将之与他人的终极目标进行对比。
第三章 世人皆有争强心——自卑感与优越感
· · · · · · (更多)
第一章 绕不过的问题: 生为何来?
既然我们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既可以成为自己人生一辈子的守护天使,也可以成为催命恶魔,那么,这些意义又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区别?如果出现了重大疏误,又该如何修正?清楚了解并回答上述问题变得至关重要。这正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第二章 永恒的无解之谜: 意念VS肉身
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就是探讨每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表情以及行为表征背后包含的意义,从中找到实现其终极目标的密钥,并将之与他人的终极目标进行对比。
第三章 世人皆有争强心——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如今近乎人尽皆知。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都采用了这一术语,并将它应用于从业实践中。
第四章 蓦然回首,它在最深处——童年记忆的影响
早年记忆的意义尤为重大。首先,它们能够揭示一种生活做派最原初、最简单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记忆,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孩子小时候是娇生惯养还是没人疼爱;他在合作方面受过何种程度的训练;他乐于与什么人合作;他曾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并如何应对。
第五章 心有千千结——梦境分析
做梦的目的就在于支持生活做派,顶住来自常识情理的压力。由此我们便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 假如某人面临一个问题,但又不愿意按照常规情理思路来解决它,就可以求助于梦,借助梦里所唤起的情绪,寻求对自己的态度的认可与支持。
第六章 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港湾——家庭环境的影响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所追逐的目标似乎都不外乎成为征服者,战胜、超越他人。这一目标是童年早期培养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童年时对家庭不平等地位的认识以及其导致的对峙和竞争态度。如果我们希望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首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合作意识。
第七章 没有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学校教育的影响
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孩子自身的局限,而是来自他自以为存在的局限。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提高孩子的勇气、增加兴趣并清除限制,而这一限制,其实不过是他本人基于自己对人生的解读而主观设置的局限而已。
第八章 谁的青春不波澜?——青春期问题
几乎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青春期都意味着一件事,且其意义远超其他一切,那就是: 他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
第九章 切莫让好胜心用错了地儿——犯罪及其预防
为什么罪犯往往都出自于那些在早年生活中曾背负过重压力的孩子,或者出自于那些自幼娇生惯养和被溺爱宠坏的孩子中间。
第十章 工作不只是迫于生计——职业选择
回避就业、朝三暮四、懒散等错误的就业观,其根源也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
第十一章 人生不是一座孤岛——个体与社会
生而为人,我们唯一的要求,同时也是最崇高的赞誉,莫过于人人都成为一个可靠的工作伙伴、一位亲密的朋友,成为婚姻家庭关系中一位值得信赖的伴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或许可以这样说,他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证明: 自己无愧于“人类同胞”这一称号。
第十二章 平等、合作——婚恋生活维稳剂
在婚恋关系中,实现一个人最完整、最崇高的价值,最有力的保障法门只能是一夫一妻制。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自卑者限制自身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退却。 获取优越感而不是改进情境。 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 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此问题。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受的教养告诉他:自己的愿望是有天生就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奥迪普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至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冷漠而不关心。 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那么他一定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 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良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增进我们的共同情境。 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就已受到阻碍,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水准,困难会相对的增大。 正常人在特定方向的努力被阻挠后,他能找到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钻牛角尖。”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有约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之。 有许多人在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页 -
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及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虚度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呵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如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能够最有成效地达成其目标的一种。有时间,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是努力改进其情境。 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善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的共同的情境。 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 事实上,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走投无路了。” 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有许多人在被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不错的。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造成始终无法接受爱情的后果。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 7.9
-
- 自我导向行为 8.7
-
-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9.0
-
- 白板 8.2
-
- 孩子如何学习 7.9
-
- 思维的发现 8.0
-
- 正义之心 8.6
-
- 助推 7.3
-
- 思想本质 8.3
-
-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8.4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28 条 )





论长成一个正常人有多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让你变得不正常的因素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管是弗洛伊德还是阿德勒都承认过往对现在的影响。一个人的先天条件、生长环境、童年经历甚至接触的人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三观和处事方式。而这几个部分中又分别包含了很多因素,任何一个因素出问题都...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0 )
-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0)7.5分 14826人读过
-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9)8.6分 50人读过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7.9分 7136人读过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7.8分 515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思考 (走丢的你和我们)
- 朵甘思的读书(综合) (朵甘思)
-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 (芸芸重生)
- 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芸芸重生)
- 名校出版社 (芸芸重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博言 2021-05-05 22:08:48
你的认知,前人都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的认知是多角度的,是能够成长的。
2 有用 淡定哥走路带风 2022-05-27 09:09:44
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0 有用 幸运儿 2025-02-15 13:33:01 陕西
柴晚锁译
0 有用 苇良萌 2025-03-03 21:19:06 安徽
喜欢译名,后面忘了(dbqdbq)
0 有用 Suvi Ye 2022-08-18 00:27:11
从全书当中的例子里能看得出来作者是个很nb很nb的人,咱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的,但确实给我开拓了很多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