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嵇康,曹魏著名文士,“竹林七贤”核心人物,“魏晋风度”的代表。
诗人、音乐家、哲学家、铁匠、美男子、特立独行的人。
诗文、辞赋、书论均斐然可观。《三国志·魏书》说他“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有《兄秀才入军赠诗》《忧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等名篇传世。
作有“四弄”《风入松》《广陵散》等琴曲。
其人形容 “龙章凤姿”,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262年秋,司马昭及其心腹钟会推定嵇康死刑,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一曲《广陵散》,叹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从容就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乃至令一代枭雄司马昭几乎是在其擅权的最后时刻必杀之而后快?在魏晋之际的乱局之中,他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成就了自己在当时和后世文人中至高的精神旗帜式的地位?他与中国古琴曲中唯一一首叙事古曲《广陵散...
嵇康,曹魏著名文士,“竹林七贤”核心人物,“魏晋风度”的代表。
诗人、音乐家、哲学家、铁匠、美男子、特立独行的人。
诗文、辞赋、书论均斐然可观。《三国志·魏书》说他“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有《兄秀才入军赠诗》《忧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等名篇传世。
作有“四弄”《风入松》《广陵散》等琴曲。
其人形容 “龙章凤姿”,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262年秋,司马昭及其心腹钟会推定嵇康死刑,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一曲《广陵散》,叹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从容就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乃至令一代枭雄司马昭几乎是在其擅权的最后时刻必杀之而后快?在魏晋之际的乱局之中,他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成就了自己在当时和后世文人中至高的精神旗帜式的地位?他与中国古琴曲中唯一一首叙事古曲《广陵散》神话般的故事与纠结,究竟反映了他死后一千七百五十多年间中国文化的何种处境乃至文化人的何种心态?
从这些疑问发端,作者详细考察了阮籍与嵇康之异同,二人与曹操、司马昭等政治集团的纠葛,嵇康与向秀、吕安的往来以及被置死地的原因,《广陵散》这部充满“杀伐之气”的神秘古曲与刺客传说,以及“竹林七贤”如何在百年后被神话,又经过历代文人和史家那些涂抹和扭曲?力图铲除包裹在嵇康周围的厚厚的历史泥垢,还原一个高贵、纯洁、独立自由的思想者形象。
最终,嵇康那平和通达却无法践行的人生理想,他独善其身的努力与失败,他浊世佳人般的洁身自好与明敏的理性,以及这种理性态度与世俗社会的格格不入,乃至其精神指向的无路可通,都成就了他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失败英雄的地位。
作者简介 · · · · · ·
陈滞冬,生于四川成都,画家、书法家、艺术史学者,自由撰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出版有《陈滞冬画集》、《陈滞冬书法集》、《石壶论画语要》、《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张大千谈艺录》、《图说中国艺术史》、《中国书学论著提要》等著作多种。曾在成都、兰州、太原、南京、杭州、威海、郑州、台北、巴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由于作者的文学与古典文献专业基础,加之多年的艺术实践,能从文本、历史、精神上贴近嵇康的原貌。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后世的文人极难理解嵇康靠锻铁为生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说嵇康是“性好冶”,即喜欢锻铁,而无视记载中说他以此“营利”的说法,以后世文人的猥琐人格,完全无法理解嵇康的选择。真正了解传统锻铁工艺的人才会知道,那是一种非常辛苦艰难的劳作,是在高温环境中的重体力工作,除了后世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尊处优的中国文人,恐怕没有人会把它想象成一种业余爱好。正如斯宾诺莎选择做磨镜工来养活自己一样,嵇康选择做铁匠来养活自己,所看重的正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职业不需要依附权势就能使自己获得生活资料的生存自由度,而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往往是与身体、生活的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嵇康与阮籍 -
嵇康在山阳冶铁的时候,去南阳太守发明“水排”已经两百年,这种技术应该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他在其冶铁作坊周围“引流水环绕之”,绝不是如后世文人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风雅之举,很可能是为推动水排以更好地进行冶炼工作。康死时年四十岁,遗有一女十五岁,一子嵇绍年十岁,其兄嵇喜从军在外,家中亦没有其他男丁,因此他利用水排鼓风,也是合理之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嵇康与阮籍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嵇康之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嵇康之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嵇康之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嵇康,《广陵散》,“竹林七贤”,立场
> 更多书评 14篇
-
三周華不注 (仓鼠症、拖延癌晚期)
后世的文人极难理解嵇康靠锻铁为生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说嵇康是“性好冶”,即喜欢锻铁,而无视记载中说他以此“营利”的说法,以后世文人的猥琐人格,完全无法理解嵇康的选择。真正了解传统锻铁工艺的人才会知道,那是一种非常辛苦艰难的劳作,是在高温环境中的重体力工作,除了后世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尊处优的中国文人,恐怕没有人会把它想象成一种业余爱好。正如斯宾诺莎选择做磨镜工来养活自己一样,嵇康选择做铁... (1回应)2019-12-27 16:46 3人喜欢
后世的文人极难理解嵇康靠锻铁为生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说嵇康是“性好冶”,即喜欢锻铁,而无视记载中说他以此“营利”的说法,以后世文人的猥琐人格,完全无法理解嵇康的选择。真正了解传统锻铁工艺的人才会知道,那是一种非常辛苦艰难的劳作,是在高温环境中的重体力工作,除了后世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尊处优的中国文人,恐怕没有人会把它想象成一种业余爱好。正如斯宾诺莎选择做磨镜工来养活自己一样,嵇康选择做铁匠来养活自己,所看重的正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职业不需要依附权势就能使自己获得生活资料的生存自由度,而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往往是与身体、生活的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引自 嵇康与阮籍 嵇康在山阳冶铁的时候,去南阳太守发明“水排”已经两百年,这种技术应该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他在其冶铁作坊周围“引流水环绕之”,绝不是如后世文人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风雅之举,很可能是为推动水排以更好地进行冶炼工作。康死时年四十岁,遗有一女十五岁,一子嵇绍年十岁,其兄嵇喜从军在外,家中亦没有其他男丁,因此他利用水排鼓风,也是合理之举, 引自 嵇康与阮籍 1回应 2019-12-27 16:46 -
康说这话的时间大约是在三世纪中期。公元2000年音乐家小泽征尔、作家大江健三郎谈话时也谈到、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乐曲都是悲伤黯淡的,因为人生的基调就是悲伤黯淡的,也许,对于寂寞的人生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悲伤的基调,喜悦才有意义。嵇康在千七百五十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说明他对音乐有真实的感悟,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声无哀乐论》是篇伟大的音乐论文,它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神秘主义的音乐象征学说。儒家... (1回应)
2021-01-01 01:42 1人喜欢
康说这话的时间大约是在三世纪中期。公元2000年音乐家小泽征尔、作家大江健三郎谈话时也谈到、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乐曲都是悲伤黯淡的,因为人生的基调就是悲伤黯淡的,也许,对于寂寞的人生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悲伤的基调,喜悦才有意义。嵇康在千七百五十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说明他对音乐有真实的感悟,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声无哀乐论》是篇伟大的音乐论文,它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神秘主义的音乐象征学说。儒家认为,音乐具有能够反映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的特殊能力,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后人从而引申为听到母牛的某种叫声就知道其死了三头小牛,听到婴儿的某种啼哭声就知道其母已不在人世,如此等等。嵇康认为,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他对之进行了反复驳辩,认为声音和颜色一样,都是天地间最本源性的物质材料,乐曲之所以有悲伤和欢乐的情调,是因为人心将其改变成为了有情感力量的音乐,声音在最本源的意义上是没有情感倾向性的。这种说法与现代学界认为声和光是世界最本源的物质波动方式的理论如出一,也正如胡塞尔现象学指出的,一 22 引自 嵇康与阮籍 1回应 2021-01-01 01:42
-
康说这话的时间大约是在三世纪中期。公元2000年音乐家小泽征尔、作家大江健三郎谈话时也谈到、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乐曲都是悲伤黯淡的,因为人生的基调就是悲伤黯淡的,也许,对于寂寞的人生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悲伤的基调,喜悦才有意义。嵇康在千七百五十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说明他对音乐有真实的感悟,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声无哀乐论》是篇伟大的音乐论文,它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神秘主义的音乐象征学说。儒家... (1回应)
2021-01-01 01:42 1人喜欢
康说这话的时间大约是在三世纪中期。公元2000年音乐家小泽征尔、作家大江健三郎谈话时也谈到、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乐曲都是悲伤黯淡的,因为人生的基调就是悲伤黯淡的,也许,对于寂寞的人生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悲伤的基调,喜悦才有意义。嵇康在千七百五十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说明他对音乐有真实的感悟,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声无哀乐论》是篇伟大的音乐论文,它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神秘主义的音乐象征学说。儒家认为,音乐具有能够反映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的特殊能力,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后人从而引申为听到母牛的某种叫声就知道其死了三头小牛,听到婴儿的某种啼哭声就知道其母已不在人世,如此等等。嵇康认为,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他对之进行了反复驳辩,认为声音和颜色一样,都是天地间最本源性的物质材料,乐曲之所以有悲伤和欢乐的情调,是因为人心将其改变成为了有情感力量的音乐,声音在最本源的意义上是没有情感倾向性的。这种说法与现代学界认为声和光是世界最本源的物质波动方式的理论如出一,也正如胡塞尔现象学指出的,一 22 引自 嵇康与阮籍 1回应 2021-01-01 01:42 -
一口气就可以看完,以旁白式的解读,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确喜欢嵇康。 喜欢是有道理的。 最吸引人的应该不是什么“孤松独立”“傀俄玉山”,而是他本身平和通达的人格魅力,浊世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明敏的理性。 他的理性不是死板固执之类,比如会喝酒但不会喝醉,因此他有说过阮籍不错就是饮酒过甚,阮籍是个谨慎的人,他怕卷入乱世因此装作自己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嵇康让自己保持理智,正是真活于世的认真。 “溥天之下...
2020-12-23 20:47
一口气就可以看完,以旁白式的解读,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确喜欢嵇康。 喜欢是有道理的。 最吸引人的应该不是什么“孤松独立”“傀俄玉山”,而是他本身平和通达的人格魅力,浊世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明敏的理性。 他的理性不是死板固执之类,比如会喝酒但不会喝醉,因此他有说过阮籍不错就是饮酒过甚,阮籍是个谨慎的人,他怕卷入乱世因此装作自己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嵇康让自己保持理智,正是真活于世的认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下执着个人理想的知识分子,坚守个人尊严特立独行的人,在社会夹缝中成为隐者,汉末魏晋时代,日渐稀少,影响力随之,他们对世俗的异议与批评避开了惹是生非的言语,简化为一声悠扬的长啸。”有点无奈,又想独善其身又想保全,太难。 嵇康虽推崇,但他自己并不愿仿效。因此说“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好像很简单,但是在当时专治之下的知识分子,不出仕,不靠权势,不躬耕垄亩,靠什么生存? 他喜欢打铁,有点奇怪。一个会弹琴,会写诗,有思想,的文人,打铁为生? 正是因为此,才选择打铁,不需要与土地密切联系,可能才能一定程度抽身浊世,获得生存上的自由度。 作者把不理解嵇康锻铁的后世文人,描述成“猥琐人格”,哈哈哈哈说得好~ 高级铸剑匠师,太酷了。 作者还顺带描述了一下,“竹林七贤”另外一位“向秀”陪嵇康打铁的画面,和谐还有点好笑。 最可惜的是嵇康生命止于四十岁,不管有多少导火索,最最根本的还是他政治上不合作而又游离政治生活之外,这才是抗议和瓦解专制主义的有力方式。当然为专治统治者所不容。 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故事,他的音乐、养生、的造诣,和阮籍、向秀、吕安、司马昭、钟会的故事,写的仿佛不是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人。 我试图找点有情绪的嵇康,打破一下他完美的形象,寻无果,不过这个“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好像可以。(缺点也不是缺点......) 有很多地方都专注于他颜值如何,甚至过于物化,我想他在文字里就很好,因为思想光芒已经足够耀眼了。 【完】
回应 2020-12-23 20:47
-
康说这话的时间大约是在三世纪中期。公元2000年音乐家小泽征尔、作家大江健三郎谈话时也谈到、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乐曲都是悲伤黯淡的,因为人生的基调就是悲伤黯淡的,也许,对于寂寞的人生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悲伤的基调,喜悦才有意义。嵇康在千七百五十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说明他对音乐有真实的感悟,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声无哀乐论》是篇伟大的音乐论文,它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神秘主义的音乐象征学说。儒家... (1回应)
2021-01-01 01:42 1人喜欢
康说这话的时间大约是在三世纪中期。公元2000年音乐家小泽征尔、作家大江健三郎谈话时也谈到、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乐曲都是悲伤黯淡的,因为人生的基调就是悲伤黯淡的,也许,对于寂寞的人生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悲伤的基调,喜悦才有意义。嵇康在千七百五十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说明他对音乐有真实的感悟,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声无哀乐论》是篇伟大的音乐论文,它批评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神秘主义的音乐象征学说。儒家认为,音乐具有能够反映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的特殊能力,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后人从而引申为听到母牛的某种叫声就知道其死了三头小牛,听到婴儿的某种啼哭声就知道其母已不在人世,如此等等。嵇康认为,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他对之进行了反复驳辩,认为声音和颜色一样,都是天地间最本源性的物质材料,乐曲之所以有悲伤和欢乐的情调,是因为人心将其改变成为了有情感力量的音乐,声音在最本源的意义上是没有情感倾向性的。这种说法与现代学界认为声和光是世界最本源的物质波动方式的理论如出一,也正如胡塞尔现象学指出的,一 22 引自 嵇康与阮籍 1回应 2021-01-01 01:42 -
一口气就可以看完,以旁白式的解读,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确喜欢嵇康。 喜欢是有道理的。 最吸引人的应该不是什么“孤松独立”“傀俄玉山”,而是他本身平和通达的人格魅力,浊世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明敏的理性。 他的理性不是死板固执之类,比如会喝酒但不会喝醉,因此他有说过阮籍不错就是饮酒过甚,阮籍是个谨慎的人,他怕卷入乱世因此装作自己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嵇康让自己保持理智,正是真活于世的认真。 “溥天之下...
2020-12-23 20:47
一口气就可以看完,以旁白式的解读,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确喜欢嵇康。 喜欢是有道理的。 最吸引人的应该不是什么“孤松独立”“傀俄玉山”,而是他本身平和通达的人格魅力,浊世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明敏的理性。 他的理性不是死板固执之类,比如会喝酒但不会喝醉,因此他有说过阮籍不错就是饮酒过甚,阮籍是个谨慎的人,他怕卷入乱世因此装作自己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嵇康让自己保持理智,正是真活于世的认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下执着个人理想的知识分子,坚守个人尊严特立独行的人,在社会夹缝中成为隐者,汉末魏晋时代,日渐稀少,影响力随之,他们对世俗的异议与批评避开了惹是生非的言语,简化为一声悠扬的长啸。”有点无奈,又想独善其身又想保全,太难。 嵇康虽推崇,但他自己并不愿仿效。因此说“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好像很简单,但是在当时专治之下的知识分子,不出仕,不靠权势,不躬耕垄亩,靠什么生存? 他喜欢打铁,有点奇怪。一个会弹琴,会写诗,有思想,的文人,打铁为生? 正是因为此,才选择打铁,不需要与土地密切联系,可能才能一定程度抽身浊世,获得生存上的自由度。 作者把不理解嵇康锻铁的后世文人,描述成“猥琐人格”,哈哈哈哈说得好~ 高级铸剑匠师,太酷了。 作者还顺带描述了一下,“竹林七贤”另外一位“向秀”陪嵇康打铁的画面,和谐还有点好笑。 最可惜的是嵇康生命止于四十岁,不管有多少导火索,最最根本的还是他政治上不合作而又游离政治生活之外,这才是抗议和瓦解专制主义的有力方式。当然为专治统治者所不容。 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故事,他的音乐、养生、的造诣,和阮籍、向秀、吕安、司马昭、钟会的故事,写的仿佛不是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人。 我试图找点有情绪的嵇康,打破一下他完美的形象,寻无果,不过这个“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好像可以。(缺点也不是缺点......) 有很多地方都专注于他颜值如何,甚至过于物化,我想他在文字里就很好,因为思想光芒已经足够耀眼了。 【完】
回应 2020-12-23 20:47
9 有用 Small rain 2019-12-22
很喜欢作者的行文思路。比如《广陵散》一节,既是说《广陵散》的命运,也梳理了皇权在不同时期的渗透程度。以小见大,一种从现象挖到本质的功夫。 说来奇怪,不知缘起何处,下半年就撞进魏晋的世界。从《秦汉魏晋史探微》到《东晋门阀政治》,再到粗粗翻完的《士与中国文化》,又在年末收到读库的《嵇康之死》。读着读着,觉得它像一根线,串起前面几本书的一些内容,此等体验,过往少见,很是难得。啊2019就要结束,本年度... 很喜欢作者的行文思路。比如《广陵散》一节,既是说《广陵散》的命运,也梳理了皇权在不同时期的渗透程度。以小见大,一种从现象挖到本质的功夫。 说来奇怪,不知缘起何处,下半年就撞进魏晋的世界。从《秦汉魏晋史探微》到《东晋门阀政治》,再到粗粗翻完的《士与中国文化》,又在年末收到读库的《嵇康之死》。读着读着,觉得它像一根线,串起前面几本书的一些内容,此等体验,过往少见,很是难得。啊2019就要结束,本年度魏晋之行,也因读库这本小册子,而画上了个完美句号。 (展开)
11 有用 米粉涵 2019-12-27
观点好多没什么逻辑
2 有用 随心所欲女士 2020-01-08
之前一直只闻其名 不了解生平 这个小册子倒不妨做个开头 只是这个篇幅不长的小册子完全可以放到读库里
2 有用 Vritti烏有 2019-12-25
20191225-嵇康最终成了一种符号,任何人带有目的的时候,都可以编造出一个理想中的嵇康。而“竹林七贤”的组合,最终又证明了个人证言是无用的,小群体行为才能对更大的群体产生诱导。
8 有用 齐晓 2020-01-10
又,5个工作日的通勤路上看完,决定玩三国杀的时候罢用钟会3个月。
0 有用 無待丶少遊 2021-04-13
广陵散从此绝矣
0 有用 以风知 2021-04-11
竹林七贤 独立思考 自由意志
0 有用 Isaan 2021-04-10
有趣的小书
0 有用 yangle 2021-04-10
嵇康很好 这书一般
0 有用 猫苔 2021-04-01
对 当权者对独立知识分子 的忌惮 有了一定了解。也对 嵇康 性嗜自由 不屑为伍 有了很深的敬仰。更对 竹林七贤 的神话传说 有了误会般的消解。